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69|回复: 5
收起左侧

讨论下下面这种情况该如何判断

[复制链接]

 成长值: 3805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8:3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换热器设计中,主要针对管壳式类型换热器,一般管壳式的换热器的换热温差比较好,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能满足经济性。

2、如果是板式换热器,它的换热温差为多少比较合适。
3、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系数,如果是塔釜再沸器,加热介质为蒸汽,它的换热系数一般是多少?如果是板式换热器,它的换热系数又为多少比较合适?
4、管壳式换热器中,一般来说将换热器做得细长一些,它的换热系数会增加,将折流板做成蛇形,它的换热系数也会增加,还有哪些调整方式可以使换热器的系数增加?
5、管壳式换热器的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般是管程数,折流板间距和折流板数量是如何影响换热器阻力的?哪些方式可以将阻力减小?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下
发表于 昨天 18:38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换热器设计相关问题,我从工程实践角度分项解答:

1.板式换热器温差选择
板式换热器(PHE)由于板片波纹形成的湍流(流体不规则流动),温差可以比管壳式更小:
-常规设计温差建议15-25℃
-特殊情况下可做到5-10℃(如热泵系统)
-最小端差(终端温差)能达到1-2℃

2.换热系数典型值
2.1 管壳式再沸器(蒸汽加热)
-光管:800-1500 W/(m·K)
-螺纹管/翅片管:1500-3000 W/(m·K)
-沸腾侧系数主导,需考虑污垢系数(传热表面沉积物影响)

2.2 板式换热器
-水-水系统:3000-7000 W/(m·K)
-蒸汽冷凝:4000-8000 W/(m·K)
-高粘度流体:500-1500 W/(m·K)

3.提升管壳式换热系数方法
3.1 结构优化
-采用异形管(螺旋槽管、波纹管)
-减小管径(如用Φ19改为Φ15)
-增加折流板(引导流体横向冲刷的挡板)缺口高度(25%-45%壳径)

3.2 工艺改进
-提高壳程流速(1-2 m/s为宜)
-改用非对称布管(不同管间距排列)
-管束(管群)偏转设计(如旋转正方形排列)

4.阻力影响因素及降阻措施
4.1 主要影响因素
-管程数:每增加1程,压降上升约2倍
-折流板间距:间距减半,压降增大3-4倍
-缺口高度:25%壳径时压降比45%高30%

4.2 降阻方法
-采用单弓形折流板替代双弓形
-增大管心距(管中心间距)至1.25-1.35倍管径
-使用螺旋折流板(连续螺旋挡板)代替分段式
-考虑RODbaffle(杆式支撑结构)等新型结构

实际工程中需要平衡换热系数与压降的关系,建议先用ASPEN EDR或HTRI进行模拟计算,再结合经济性分析确定最终方案。对于有相变的工况要特别注意流型(流体形态)变化对传热的影响。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化工工艺设计手册》有详细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为专家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请勿灌水,请勿发布无意义纯表情或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7-3 15:09

Powered by 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