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一等奖项目占七分之一,科研成果转化率高出平均水平两三倍
“头奖大户”:华理有啥成功秘笈
2011年4月28日 02:02-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专版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
201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昨天颁奖,有人惊讶地发现:在一等奖榜单的49个项目中,以“华东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竟有7个,占全市七分之一。不少同行笑称,今年华东理工是“黑马”。
其实,华理历年来获国家和市级奖不曾间断,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55%,比国内高校16%的平均水平高出两三倍。播下去的种子一半以上都开了花、结了果,此番集中收获大奖也非偶然。那么,这个“头奖大户”的成功秘笈是什么?
“学科链”就是“转化链”
各大院校历来是上海科技奖专业户,由高校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往往最多。不过,今年高校牵头奖项只占全市33.7%,企业牵头奖项则占42.1%,这是高校得奖比重第一次低于企业。不可否认,高校科研立项数多于企业,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率却仍处于较低水平。在考量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评奖标尺下,未能转化或转化不佳的科研项目自然无法摘金夺银。
大幅提高成果转化率还得追根探源。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学科专业结构是大学的基本结构。当下,国内大学依然习惯于按照既有学科格局来组织科研活动,而不善于从面向经济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组织整合学科、优化科研布局。
对此,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自信地说,华理不少学科都是链式发展,一条“学科链”就是一条“产业链”、“转化链”。譬如,华东理工优势学科是化工,这次获一等奖的项目大多与之相关。不过,华理的化工学科不是单科发展,而是向上游、下游延伸出一条相关链条——向上,有更重基础研究的化学学科;向下,则有大量化工相关学科,如材料、机械、环境等学科。
在这样一条“学科链”上,科研项目也可顺水推舟、滚动转化。以新药创制为例,前段属于化学学科的药物化学,中段属于化工学科的制药,后段还有几门学科作为支撑,甚至连原料管道、压力容器等药物生产设备的研发,都有学科与之对应。
钱旭红认为,学科的原始划分具有局限性,学校反对学科“纯洁化”,强制学科“交叉化”,不停分解或综合为新学科。比如不仅要有化学、物理学科,还要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科,因为这些链条之间的交叉点往往是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也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学做更高端的“绿林好汉”
企业有生产难题,找大学教授解决。这种思路和做法至今流行。可以说,这是以应用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原始动因。不少大学都在与企业合作,就每个具体项目或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攻关。
然而,华东理工的教授们不止是如此简单的“绿林好汉”。他们有时也从问题出发,为企业拔刀相助;而有时,他们会从理念出发,跳出问题,抬高眼界,取得更高层面的科技进步。
不少企业都希望化工原料能够低毒甚至无毒,同时减少挥发。因此,攻关重点往往是化工原料本身。可田恒水教授获得的一等奖项目则与众不同。科研人员在化工原料生产过程中,引入了企业人员不敢想的反应物:二氧化碳,利用特殊的技术方法,让稳定的二氧化碳变得活跃,合成出绿色化学品——碳酸二甲酯。这样一来,边生产边消耗二氧化碳,不仅彻底替代了剧毒的光气,还同时减排了温室气体。仅现有的12家应用企业,每年就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20万吨,减排废水千万吨。这个项目也由此跳出了化工原料的小范畴,成为“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绿色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
在这些摘得头奖的第一完成人看来,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而从理念出发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发现一种全新方法,这种方法也具有更大的革命性和普遍性,由此形成的产学研项目才能体现出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
记者为华东理工7个一等奖项目算了笔账。它们最近两三年来,为企业新增产值少则2亿多元,多则20多亿元,总体达到60多亿元,平均每项带来直接效益8.7亿元。可以说,其中带有理念创新的奖项含金量更高,成为一等奖的评选热门。
技术转移不妨多跨前一步
酒香不怕巷子深?大学庭院深深,不可孤芳自赏。等企业、靠立项、要经费,都不是大学服务经济社会、促进成果转化的办法。
作为全国首批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每年开办科研成果宣讲会、推介会100场以上,并在一两千项成果的基础上,精选出200条左右成果,汇编成册,供企业“选秀”。同时,学校也会选择有消化和吸收能力的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确保较高的成功率。
事实上,技术转移并不是把成果“卖”出去,而是要把成果真正转化到现实中去。不少大企业常常愿意和大学搞联合攻关,推出新品、占领市场;可毕竟有一些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尽管非常看好某些科研成果,却还是力不从心,缺乏“试错”资本,只好放弃接手。
为此,大学需要再主动前移一步,帮企业再多做点事情。华东理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架构内,设有企业编制的华理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从实验室走出来的科研成果,再进一步进行工程化设计和研究。同时,中心还拥有一个大型模型中心,上千平方米面积内,容得下较大的工业装置,让这些科研成果在校内便能进入某种“实战”状态。此外,中心还配有一些分析测试、安全评价、环境评价、超级计算等机构和设施,把成果转化之路尽可能铺平,避免中间有断层。
这看似多走的“一步棋”,往往是大学与地方、与企业供需对接的关键一步。华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张武平介绍,此次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西部盐湖钾镁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工程技术与装备”项目,历时整整十年,从小试、中试到工业应用提供一条龙服务,再加上环境安全评价等配套服务,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的察尔汗盐湖成功落地,直接推动了西部地区钾肥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该贴已经同步到 Horse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