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开创一个全球减排新格局,但中国政府已经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这次会议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各行业、企业都必须制定和施行“低碳发展战略”。
从全球来看,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经济革命也随之拉开帷幕,相关产业的大调整和全球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即将来临。美国、日本、欧洲已经在低碳产业领域投下了重注,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指出,谁先发展了低碳经济,谁就有可能拥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给当前的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为我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动力。
目前,中国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研究新能源汽车、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推广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城市等各个方面的战略布局已经展开,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这场全方位的革命正在重塑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
全球“低碳”竞赛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备受瞩目的《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是奥巴马能源与气候新政推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政策。该法案将巨资投向了新能源领域,其中,包括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其中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要在2025年达到900亿美元,碳捕捉和封存技术600亿美元,电动汽车和其他先进技术的机动车200亿美元和基础性的科学研发200亿美元。
据悉,这些政策将创造170万岗位的工作机会,每年将为消费者节省2900亿美元,可以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仅2020年就可以节省2.4亿桶石油,并造就一个达数亿美元的新产业。
事实上,美国正在酝酿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跨产业技术革命,希望以能源新政成为经济复苏的发动机。一旦新能源技术成熟,美国将结合强大的金融服务优势和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又一次产业革命,再次占据世界经济的制高点,确立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法律局局长高风对《中国投资》表示,“近年来,欧美把低碳竞争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在气候谈判时主张全球在一个规则下竞争,就是为了在低碳经济的竞争中各国保持成本一致”。
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法国政府提出2011年以前每个大区至少建造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巴黎最早把清洁能源汽车引入公交系统,大量纯电动公交车参与了公共交通的运营。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最新计划,到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德国也表示将来新能源领域就业人数要超过汽车领域就业人数。瑞典政府正在研究污泥变沼气、木屑炼酒精等技术,希望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油国。
推行节能住宅,也是欧美国家当前推行城市低碳化的一大热点,英国政府规定2008年中央政府机关建筑物能耗要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20%,卫生保健部门2010年能耗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降低15%,还颁布了可持续住宅标准,对所有房屋进行绿色评级;美国要求必须采购经过认证的建筑材料,这也是国外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技术壁垒;德国能源节约法也规定,消费者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建筑商必须提供能耗证明。
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日本是全球领先者。凭借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日本政府提出把日本建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选定了6个环境模范城市,通过削减垃圾数量、开展绿色能源项目、零排放交通项目和推广节能住宅,实现让人们能够感到富足的简朴生活。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谢长军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中国应当以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扶持绿色能源发展。实践表明,政策扶持是绿色能源大发展的根本动力。欧洲各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低碳政策密集出台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指出,中国既要发展经济,又不能走发达国家老路,还要尽国际责任,所以必须在低碳经济上做出努力。
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和2020年实现减排目标的压力,首要的是解决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我国从2003年到2008年能源增长非常快,但是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基本没有改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指出,“要改变当前的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
《中国投资》采访获悉,即将颁布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将再次调高新能源发展目标。2009年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按此速度发展,原有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有可能保守。因此,在该规划原草案基础上,这一版本的规划有较大调整。
2009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正式启动,大规模风电并网送出工程也同步进行建设,2009年风电装机将突破了2000万千瓦,新增装机800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俊良向《中国投资》表示,“未来风电会超过核电,成为中国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能源,发电量将占到总发电量的3%-5%”。
核电方面,三门、海阳、台山3个核电项目6台机组陆续开工,目前我国在建的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已经达到19台;光伏方面,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甘肃敦煌太阳能光伏电站也进行了公开招标,据悉,下一步,能源局在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组织建设一批大型太阳能电站,并研究出台光伏发电价格、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
2009年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通过,这次修订确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电网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在立法上强制性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上网。
此外,在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中国也通过政策进行大力推动。如2008年10月1日开始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到2009年底,全国新建建筑物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
科技部、财政部于2008年底启动“十城万盏”示范工作,计划到2010年在10-20个城市推广30万盏以上LED市政照明灯具。
2009年3月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出了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对采购新能源汽车实行了优惠政策,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步伐。根据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减排指标将分解落实
对于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无论是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还是地方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均表示按照中国当前的能源结构来看,要实现它挑战还是很大,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苏伟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把这个目标落实在地方与行业的发展规划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向《中国投资》表示,“这并不是国家第一次分解碳强度任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要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已经做过这样的指标分解。从上次的划分来看,各地区都反映有压力”。
“应对气候变化是公共品,应该由政府提供,需要靠行政手段来解决”,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
在潘家华看来,未来该指标的分解全国不应该一刀切,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各地资源禀赋、能源结构、排放水平和产业结构为基础,比如有些地区没有水能、没有天然气资源、又不具备建设核电站的条件,他们的能源结构怎么调?还有全国能源布局不合理导致的问题,如湖北本身无法使用三峡的水电,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
潘家华指出,未来任务分解时可以先摸底,具体可以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微调,在现在的基础上,进行微调。第二种是根据能源结构资源情况进行大的调整,在重点开发区、重化工布局的地区,应考虑到他们发展需求,降低减排困难。
低碳经济并不是走向贫困
虽然困难重重,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地方政府的态度还是非常积极。苏伟还透露,未来国家发改委还将在一些地方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在国家示范还未展开之际,各地已经掀起了一波创建“低碳城市”热。
目前,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计划建设一座5平方公里的低碳生态城,区域碳排放低于常规方案的50%。作为北京市首个低碳社区,目前相关规划方案已经完成,即将进入成果编制阶段。
而上海也宣布将建第一个低碳商务社区——虹桥商务区,目前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其中低碳设计理念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组织、能源利用及建筑设计4个方面。
四川广元市在震后重建中提出了低碳重建、低碳发展的战略构想,展开了低碳城市的探索,在过去的1年中,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节能、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70万吨,与此同时,经济社会也保持了快速发展,据介绍,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6.1%,均创建市以来最高水平。
正如潘家华所说,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中国有的地方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这完全是误解。即使像英国、意大利那样,房子都建好了,但也有个寿命期限,一二百年之后还得重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完全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潘家华说。
对地方政府而言,如何规划和发展低碳经济,仍是一项长远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专访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文/本刊记者杨海霞
从1990年联大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2007年达成巴厘路线图到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气候变化问题受到的关注日益高涨,而刚刚闭幕的哥本哈根会议更是被认为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异常激烈的谈判牵动了全世界视线。
在激烈的谈判背后,针对低碳经济的新一轮经济竞赛正在展开。欧盟、日本、美国等纷纷将低碳经济作为抢占国际市场未来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目标,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指出,“气候变化问题表面看是个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的问题、技术竞争力的问题,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和政治利益在驱动。”这体现在气候谈判中,就是各国针对发展权进行激烈的角逐。
我国政府一直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体现大国责任的举措,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契机。
苏伟指出,对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低碳经济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低碳经济给当前的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为我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动力”。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立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包括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苏伟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把这个目标落实在地方与行业的发展规划中。此外,他还透露,国家发改委还将研究制定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事物,不能一哄而上,应该有组织、有秩序地发展。发改委将根据国情在一些地方开展低碳经济试点,这也是2010年的一个重点工作”。
气候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中国投资》:刚刚落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最终并未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该如何看待哥本哈根协议?
苏伟:尽管谈判的过程紧张激烈,步履维艰,但是在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推动之下,尤其是温家宝总理与有关国家的领导人广泛接触,深入沟通,为谈判打破僵局和取得进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后会议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
这个协议提出到2050年将全球温度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是一个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而且也明确了发达国家近3年每年要提供100亿美元,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的减缓、适应和能力建设给予支持,这是从他们历史责任的角度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补偿,也是对他们在公约下义务的履行。
同时这个协议也坚持了公约和议定书基本的框架,坚持了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该说这个协议为今年年底的墨西哥会议之前的谈判奠定了一个政治基础,取得了对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的成果,符合中国的谈判预期。
《中国投资》:为什么这次气候交锋如此激烈?与过去相比,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苏伟:这次谈判与以前相比,中国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整个斗争是非常激烈和复杂的。
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气候变化问题的热度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反而越来越受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成为2009年最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哥本哈根会议成功动员了全世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进行了一场关于气候变化认知的全球普及活动。
气候问题表面看是个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的问题、技术竞争力的问题,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在驱动。各个国家围绕气候变化展开的角逐,根本的还是为了经济发展空间。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当中,减排指标的确定也就意味着锁定了发展的空间,对每个国家来说,谈判给你规定的排放量,实际上就是你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气候变化问题实际上是发展权之争。
与过去相比,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特征就是中国更多地成为发达国家联手施压的对象。
当美国布什总统在位的时候,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消极态度是各国关注的焦点,相对而言中国的压力较小;奥巴马上台之后,至少表面上作出了很高姿态,国内相关政策也比较积极,所以欧盟和美国的关系趋缓。
而在这些年中,中国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同时二氧化碳排放也成为世界第一,人均排放也超过了国际平均线,在国际上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发达国家要求我们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还对我们提出的自主减缓行动目标说三道四。发达国家一直想方设法把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分离出来,重点对中国施压,还将排放和贸易挂在了一起,发达国家把我们减排作为他们减排的前提条件,美国、欧盟还考虑对我们的产品征收碳关税,
这也印证了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采取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削弱发展中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是不会改变的,他们企图利用气候问题锁定南北差距。发达国家不管表面说得多么好,其实还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这都使得这次谈判形势对中国来说异常严峻。
低碳经济:竞争将日趋激烈
《中国投资》:气候变化谈判的实质是发展权的角逐,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那么当前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是怎样的?
苏伟:现在各国已普遍认识到,要协调气候变化和发展问题,只能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谁先发展了低碳经济,谁就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所以近年来各国开始围绕低碳经济发展展开竞争。
英国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把低碳经济作为重大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欧盟制定了一揽子政策,提出了3个20%的目标。即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能效要提高20%,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到20%,推行碳交易制度,发展碳市场,并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重点。日本提出了低碳社会的概念,倡导在低碳排放和气候安定的条件下要建设一个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方案,在780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当中,将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奥巴马提出在未来3年内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增加1倍,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韩国等经济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陆续开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谋篇布局的首选,大家都在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投资》: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40%-45%等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该怎么看待未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苏伟:我国提出的目标是相对减排目标,因为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将持续、合理地增长。公约已经明确,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要消除贫困,在整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允许温室气体有一段时间的增长,所以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还是要允许排放有合理的增长。
挑战方面,主要是我国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煤为主,煤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一种能源,而我国的煤炭消费一直占能源结构中60%-70%的比例,要改变难度较大。
另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基础还需要完善,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考虑到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东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降低二氧化碳强度方面的基础和能力有所不同,在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时就不能一刀切,这对我们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我们还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优势及其国内相对发育成熟的低碳市场环境在低碳经济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他们为保持目前的优势地位,要通过设置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如在哥本哈根会议谈判期间,欧洲和美国就分别提出,如果他们提出发展中国家减排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他们就从单边采取贸易制裁措施,设立碳关税,美国提出要征收边境调节税,对中国或者是发展中国家进口到美国的产品征税。这些都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压力。
纳入规划
开展低碳经济示范试点
《中国投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您认为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哪些有利因素?
苏伟:我国长期处于资源环境的内在约束下,高污染、高消耗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低碳经济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低碳经济对当前的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为我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动力。
同时,还应该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较好的机遇。随着应对气候变化、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深入人心,国际上低碳产业和产品的市场在逐步扩大。高耗能、高排放的产品市场的需求也在逐步萎缩,这将引导相关产业和企业加速向低碳经济转移。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具备了一定的重要条件。当前我们已经确定了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并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也纳入了人大的立法程序,继循环经济之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上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这为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中国投资》:我国已经在哪些方面着手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苏伟:我国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这些举措主要包括5个方面。首先是制订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二是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采取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和行动,鼓励和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三是将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一五”规划,并建立了地方、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逐级进行考核。四是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和企业参与、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水能、核能、太阳能、农村沼气等低碳能源。五是深化能源资源领域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投资》:那么接下来气候司将作哪些工作促进目标的完成,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苏伟: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要降低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落实这个目标。
国务院非常明确,要把气候变化纳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去,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将作为地方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的重要依据,今后我们要研究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中,落实在地方与行业的发展规划中。
低碳经济是目前各方都关注的话题,大家对发展低碳经济也很有积极性,气候司将研究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因为这是一个新事物,不能一哄而上,应该有组织、有秩序地发展。气候司将根据国情在一些地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这也是2010年的一个重点工作。
此外,今后还可以试行建立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还可以探索利用市场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和地区开展小范围的碳交易试点。
2008年我们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2009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年度报告,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成就受到国际上的关注、理解和肯定。我们初步计划每年都发布一个报告,把这一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向国内外进行系统介绍。(来源:中国投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