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7835|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石化 三井 化学杯 装置 总图布置 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30 18:48:2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装置布置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流程
交通环境保护以及防火安全卫生施工及检修等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
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进行的
装置布置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全厂范围内各生产装置的布置;二是装置
内部设备和建筑物等的布置在全厂总平面布置设计中生产装置的布置是非常
关键的内容因为生产装置是工厂的核心部分只有把生产装置布置在合适的位
置且装置内部布置安全经济合理才有利于全厂生产
装置布置的总平面布置设计中应符合下列要求
2.1 在符合生产流程操作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应
联合多层布置;
2.2 按功能分区合理地确定通道宽度;
2.3 厂区功能分区及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形宜规整;
2.4 功能分区内各项设施的布置应紧凑合理;
2.5 装置布置的总平面布置设计必须考虑全厂的建设顺序和远期发展的需要
2.5.1 分期建设的远近期工程应统一规划近期工程应集中紧凑合理布置
并应与远期工程合理衔接
2.5.2 远期工程用地宜预留在厂区外只有当近远期工程建设施工期间隔很
短或远期工程和近期工程在生产工艺运输要求等方面密切联系不宜
分开时方可预留在厂内其预留发展用地内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构筑物等设施
2.6 装置布置设计应符合设计发展的四个化趋势即露天化流程化集中
化和定型化
2.6.1 露天化从近几年实际设计中可以看出除大型压缩机布置在半敞开厂
房内以外其它设备绝大多数布置在露天其优点是节约占地减
少建筑物有利于防爆便于消防;
2.6.2 流程化以管廊为纽带按工艺流程顺序将设备布置在管廊的上下和两
侧;
2.6.3 集中化将几个装置合理地布置在一个大型街区内组成联合装置按防
火设计规范用通道将各装置分开此通道可作为两侧装置设备的检修通
道也可作为消防通道控制室集中且朝着设备的墙不开门窗用电
子计算机控制操作;
2.6.4 定型化装置的定型设备采用定型布置如泵汽轮机压缩机及其辅
助设备采用定型布置配管也可以定型布置又如加热炉的燃料油燃
料气管道系统装置内软管站管道也可以定型布置甚至整个装置采用
定型化设计用于不同地区仅做局部修改即可重复利用
3.0 装置设备布置设计的原则和一般要求
3.1 满足工艺流程要求按物流顺序布置设备
装置的生产过程是由工艺设计确定的它主要体现在工艺流程图和设备
表等包括工艺流程图工艺管道和仪表流程图公用工程系统管道和仪表
流程图设备规格表自行设计设备订单草图泵规格表压缩机或鼓风
机规格表安全阀规格表管道说明书等在这些图表中表现出工艺设备和
管道的操作条件规格型号外形尺寸等以及设备与管道的联接关系装置
布置设计将以此为依据进行一般按照生产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的
方式进行布置对于处理有腐蚀性有毒和易凝物料的设备宜全部按流程顺
序紧凑地布置在一起以便对这类特殊物料采取统一的措施如设置围堰
敷设防腐蚀地面等要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避免发生副反应等
有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也要靠近布置对于在生产过程中设备之间有高差
要求的如塔顶冷凝冷却器的凝液到回流罐塔底或容器内流体到机泵依
靠重力流动的流体由高到低固体物料的装卸要求等都需要按工艺设计要求
使各种设备布置在合适的标高位置必要时需设置厂房框架或利
用管廊的上部和下部空间布置设备
3.2 满足设备的间距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要求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要求
设备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的有关防火规范的要求
要注意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及噪音还应根据危险程度的划分来考虑布置设备
利用电能或电动机的电气设备的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爆炸和火灾
危险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定的要求
对于加热炉压缩机及控制室配电室等的位置要考虑主导风向的问题
从设备泄漏出的可燃气体或蒸汽不应吹向加热炉故加热炉应位于上风向或侧
风向烟囱排出的烟气不应吹向压缩机室或控制室配电室宜布置在能漏出氨
气场所的上风向
3.3 考虑管道安装经济合理和整齐美观节约用地和减少能耗便于施工操作和
维修
设备布置在符合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以经济合理为主并注意整齐美观
除热膨胀有要求的管道外设备布置时应考虑管道尽量短而直有的设备为了
经济的目的可以不按工序来布置
3.3.1 为了考虑整齐美观可采取下列方式布置
成排布置的塔如可能时可设置联合平台
换热器并排布置时推荐靠管廊侧管程接管中心线取齐
离心泵的排列应以泵出口管中心线取齐
卧式容器推荐以靠管廊侧封头切线取齐加热炉反应器等推荐
以中心线取齐
节约占地减少能耗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十分宝贵节约用地是兴办一
切事业的基本国策装置布置应在遵守国家法令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规范和满
足上述各项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占地面积并应避免管道不必要的往返
减少能耗节省投资和钢材
经济合理的典型布置经济合理的典型布置是呈线性布置即中央架
空管廊管廊下方布置泵及其检修通道管廊上方布置空气冷却器或其它冷换
设备容器管廊两侧按流程顺序布置塔容器换热器等控制室变配
电室办公室或压缩机房等成排布置这是多年来实践经验和很多实际装置布
置证明的经济合理的典型布置
3.3.2 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应尽量采用可移动式的起吊设备在布置设计阶段
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道路的出入口要方便吊车的出入
搬运及吊装所需的占地面积和空间
设备内填充物的清洗场地
在定期大修时能对所有设备同时进行大修
对换热器加热炉等管束抽芯要考虑有足够的场地应避免拉出
管束时延伸到相邻的通道上对压缩机驱动机等转动设备部件的
检修和更换也要提供足够的检修区
3.3.3 下述场合需设固定维修设备
人孔盖需设置吊柱
塔板及塔内部件需设置吊柱
室内压缩机透平机等需设置起重机对于小型压缩机可酌情设置
简易起重设施
建筑物内的搅拌器需设置吊梁或起重机
3.4 满足全厂总体规划的要求
全厂总体规划包括全厂总体建设规划全厂总流程和全厂总平面布置设

3.4.1 根据全厂总体建设规划要求有些装置作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另一些
装置作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装置布置设计时既要考虑第一期工程的
地下设施不影响第二期工程的动工又要考虑第二期工程的施工不影响
第一期工程的生产如果一个装置区内设备或建筑物需要分期建设时应按照装置的工艺过程生产性质和设备特点确定预留区的位
置使后期施工的工程不影响或尽量少影响前期工程的生产
3.4.2 根据全厂总流程设计要求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将一些装置并立一起组
成联合装置或者为了集中管理将联系不太密切甚至互不相干的装置
排列在一起合用一个仪表控制室即合理化集中装置亦称联合装置在
装置布置时应根据联合装置中各部分的占地需要合理划分街区以使
各装置的内部布置设计更为合理
3.4.3 在全厂总平面布置图上确定装置的位置和占地之后应了解原料成品
半成品的储罐区装置外管带道路及有关相邻装置等的相对位置以
便确定本装置的管廊位置和设备建筑物的布置使原料产品的储运
系统和公用工程系统管道的布置合理并与相邻装置在布置风格方面应
相互协调
3.5 根据风向条件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装置布置设计考虑风向的影响主要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因风向而引起的
火灾和尽量减少因风向而造成的污染
在近年来出版的标准规范中已采用最小频率风向据统计图3.5-1
79 个城市地区的风向风玫瑰图中全年最小频率风向处于全年主导风向的侧
面者有69 个占87% 其中全年最小频率风向和次导风向处于同一轴线者有21
个占28% 其余10 个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和主导风向在同一轴线由图3.5-2
可见采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释放源与明火风向平面位置关系实例分析图

评分

参与人数 8韶华币 +40 收起 理由
hanpingsiping + 4
无敌菜瓜 + 2 好资料,非常感谢
hgsj123 + 2
射天狼 + 5 好资料,非常感谢
舍友很给力 + 2 好资料,非常感谢
沐浴阳光 + 10
CacaoPie + 10
落叶 + 5 淡定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8:49:25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装置竖向布置确定装置地面零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关系;工艺设备
的立面布置应按下列原则考虑
3.7.1 工艺设计不要求架高的设备尤其是重型设备应落地布置;
3.7.2 由泵抽吸的塔和容器以及真空重力流固体卸料等设备应按生产
过程的要求布置在合适的高层位置
3.7.3 当装置的面积受限制或在经济上更为合理时,可将设备布置在框架上
3.7.4 设备基础面标高和地下受液容器的位置及标高,应结合装置的竖向布置
设计确定
3.8 根据地质条件,合理布置重荷载和有振动的设备
装置布置设计应结合地质条件,一般情况下,一个装置的占地约为1 2 万
M2,在此范围内地质条件不可能有太大变化,个别地质太差之处还可以靠打桩
加强但是一个装置内仍有可能有地质条件好与差的不同地段这时应考虑
将地质条件好的地段,布置重荷载设备和有振动的设备,使其基础牢固可靠
3.9 在满足生产要求和安全防火防爆的条件下,应做到节省用地降低能耗
节约投资有利于环境保护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
国策
在装置布置设计时不仅应合理地组织货流和人流,防止有害气体烟雾
粉尘强烈振动和高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并使建筑群体的平面布置与空间
景观相协调也应结合城镇规划及厂区绿化提高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生产条
件和整洁的工作环境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8:50:12 显示全部楼层
装置布置设计的三重安全措施
安全生产对石油化工企业特别重要这是因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原料和产
品绝大多数属于可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潜在着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火灾和爆炸的危险程度从生产安全的角度来看可划分为一次危险和
次生危险两种装置布置设计的三重安全措施是根据有关防火防爆规范的规
定首先预防一次危险引起的次生危险其次是一旦发生次生危险则尽可能限
制其危害程度和范围第三是次生危险发生以后能为及时抢救和安全疏散提
供方便条件
一次危险是设备或系统内潜在着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危险但在正常操作
状况下不会危害人身安全或设备完好
次生危险是指由于一次危险而引起的危险它会直接危害到人身安全
设备毁坏和建筑物的倒塌等
4.2 防火
防火是全民性的问题国家对防火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对
于装置布置设计来说应该遵守防火规范的要求为贯彻预防为主防
消结合的方针创造条件防火规范主要指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设计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是所设计装置中使用和产
生的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装置布置设计的防火要求设备设施建筑物
等之间的防火间距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金属结构的耐火保护等分述如下
4.2.1 在装置布置设计时应根据工厂的生产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生产特点和
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按功能分区集中布置
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工艺装置罐组装卸区或全厂性污水处理场
等设施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最
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并应避免布置在窝风地

液化烃罐组或可燃液体罐组不应毗邻布置在高于工艺装置全厂
性重要设施或人员集中场所的阶梯上但受条件限制或有工艺要求
时可燃液体原料储罐可毗邻布置在高于工艺装置的阶梯上
当厂区采用阶梯式布置时阶梯间应有防止泄漏的可燃液体漫流的
措施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9:49:54 显示全部楼层
设备布置设计应满足工艺流程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考虑以下各方面
的需要
1.1.1 工厂总体布置
1.1.2 施工维护和检修
1.1.3 节省用地和减少能耗
1.2 设备布置应按下列原则考虑
1.2.1 根据风向条件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1.2.2 根据气温降水量风沙等气候条件和生产过程或某些设备的特殊要求决
定是否采用室内布置
1.2.3 根据装置竖向布置确定装置地面零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关系
1.2.4 根据地质条件合理布置重荷载和有振动的设备
1.3 设备应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置处理腐蚀性
有毒粘稠物料的设备宜按物性分别紧凑布置
1.4 设备的间距除应满足防火防爆规范外还应满足以下各方面的要求
1.4.1 操作检修装卸吊装的场地和通道
1.4.2 构筑物(包括平台梯子等)的布置
1.4.3 设备基础地下埋设的管道管沟电缆沟和排水井的布置
1.5 在操作或检修过程中有可能被油品腐蚀性介质或有毒物料污染的区域应设围堰
处理腐蚀性介质的设备区还应铺设防蚀地面
围堰应符合下列要求
1.6.1 围堰与堰区地面的高差不应小于150 毫米
1.6.2 围堰内应有排水设施
1.6.3 围堰内地面应坡向排水设施坡度不宜小于3
1.7 装置内如需设放空设施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废气及有害气体的排放高度应满足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的要求
1.7.2 放空用烟囱应设置在装置的一端或边缘地区且位于装置常年最小频率风向
的上风侧
1.7.3 放空用烟囱与周围平台的位置关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如在烟囱顶部外缘水平方向20 米范围内布置平台烟囱顶部至少应高出
平台3.5 米如图1.7. 所示如平台上还有操作室烟囱顶应高出操
作室的屋顶2 米
如在烟囱顶部外缘算起水平方向20 米以外布置平台平台应按图1.7.3
的要求设置
区域规划与工厂总体布置
2.1.1 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2.1.1 的规定
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
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防火距离,可按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规定减
少25%
2.1.2 工厂总平面应根据工厂的生产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生产特点和火灾危险性
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按功能分区集中布置
2.1.3 石油化工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除另有规定外不应小于表2.1.3<<
石油化工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之规定
2.1.4 采取以下防火措施时防火距离可在表2.1.3 规定的基础上适当减少
当甲B 乙类液体铁路装卸采用密闭装卸时装卸设施的防火距离可减少
25% 但不应小于10M
当液化烃汽车装卸采取能防止液化烃就地排放的设施时装卸设施的防
火距离可减少25% 但不应小于10M
当固定顶可燃液体储罐采用氮气密封时其防火距离可按浮顶罐处理
污水处理场的隔油池加盖且设有半固定式灭火蒸汽系统时其防火距
离可减少25%
在加热炉等明火设备周围若设有可燃性气体浓度报警与蒸汽幕连锁设
施时其防火距离可减少25%
工厂主要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并宜位于不同方位
2.1.5 工艺装置区液化烃储罐区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可燃液体的储罐区装卸区
及化学危险品仓库区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也可设有回
车场的尽头式消防车道消防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 路面内缘转弯半
径不宜小于12M 路面上净空高度不应低于5M
2.1.6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罐区内的储罐与消防车道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任何储罐的中心至不同方向的两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M
当仅一侧有消防车道时车道至任何储罐的中心不应大于80M
2.1.7 管道及其衔架跨越厂内铁路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5M; 跨越厂内道路的净
空高度不应小于5M
2.1.8 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应按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类别分区布置
2.1.9 反应器支座或裙座与钢筋混凝土接触处温度不得超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热
允许温度
2.1.10 操作温度高于物料自燃点的换热器的上方如无楼板或平台隔开不应布
置其它设备
2.1.11 空冷器不应布置在操作温度高于物料自燃点的设备和输送或储存液化石油
气设备的上方否则应采用非燃烧体的隔板隔开
2.1.12 成排布置的泵应按防火要求操作条件和物料特性分组布置
2.1.13 可燃气体压缩机与明火设备非防爆的电气设备的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
的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和防火规范的规定
2.1.14 可燃气体压缩机宜露天布置或半敞开布置在寒冷或多风沙地区可布置在
厂房内
2.1.15 对于可能产生易燃易爆气体装置变配电室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600
毫米
2.1.16 对于可能产生易燃易爆气体的装置控制室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600
毫米
2.1.17 在需要操作和经常维修的场所应设置平台和梯子并按防火要求设置安全

2.1.18 装置消防通道的设置应符合现行有关防火规范的要求
2.2 工艺装置区
2.2.1 装置区内设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除另有规定外不应小于表
2.2.1<<设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之规定
单机驱动功率小于150kW 的可燃气体压缩机可按介质温度低于自燃点的其他工艺设备确定其防火间距
装置储罐的最大容积应符合本规范第2.2.14 条的规定当单个液化烃储罐的容积小于50M3 可燃液体储罐
小于100M3 可燃气体储罐小于200M3 时可按介质温度低于自燃点的其他工艺设备确定其防火间距
含可燃液体的水池隔油池等可按介质温度低于自燃点的其他工艺设备确定其防火间距
对丙B 类液体设备的防火间距不限
设备的火灾危险类别应按其处理储存或输送物质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房间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
房间内火灾危险性类别最高的设备确定
明火加热炉附属的燃料气分液罐燃料气加热器等与炉体的防火间距不应
小于6M
2.2.3 以甲B 乙A 类液体为溶剂的溶液法聚合液所用的总容积大于800M3的掺合
储罐与相邻的设备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7.5M 总容积小于或等于
800M3 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2.2.4 在装置内部应用道路将装置分隔成为占地面积不大于10000M2 的设备建
筑物区当合成纤维装置的酯化聚合抽丝与后加工厂房的占地面积大于
10000M2 时应在其两侧设置道路
2.2.5 可供消防车通行的装置内道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装置内应设贯通式道路当装置宽度小于或等于60M 且装置外两侧设有
消防车道时可不设贯通式道路
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 路面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M
2.2.6 明火加热炉宜集中布置在装置的边缘且位于可燃气体液化烃甲B 类
液体设备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2.2.7 当在明火加热炉与露天布置的液化烃设备之间设置非燃烧材料的实体墙
时其防火间距可小于表2.1 的规定但不得小于15M 实体墙的高度不宜
小于3M 距加热炉不宜大于5M 并应能防止可燃气体窜入炉体当液化烃
设备的厂房或甲类气体压缩机房朝向明火加热炉一面为封闭墙时加热炉与
厂房的防火间距可小于表2.1 的规定但不得小于15M
2.2.8 两个及两个以上联合装置或装置共用的控制室距甲乙类或明火设备不应
小于25M; 距丙类设备不应小于15M
2.2.9 可燃气体压缩机的布置及其厂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可燃气体压缩机宜布置在敞开或半敞开式厂房内
单机驱动功率等于或大于150kW 的甲类气体压缩机厂房不宜与其他甲
乙丙类房间共用一幢建筑物压缩机的上方不得布置甲乙丙类
设备但自用的高位润滑油箱不受此限
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压缩机半敞开式或封闭式厂房的顶部应采取通风
措施
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压缩机厂房的楼板宜部分采用箅子板
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压缩机厂房的地面不宜设地坑或地沟厂房内应
有防止气体积聚的措施
2.2.10 液化烃泵可燃液体泵宜露天或半露天布置若在室内布置时液化烃
泵可燃液体泵的布置及其泵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液化烃泵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操作温度低于自
燃点的可燃液体泵应分别布置在不同房间内各房间之间的隔墙应为
防火墙
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房的门窗与操作温度低于自
燃点的甲B 乙A 类可燃液体泵房的门窗或液化烃泵房的门窗的距离不
应小于4.5m
甲乙A 类液体泵房的地面不宜设地坑或地沟泵房内应有防止可燃
气体积聚的措施
在液化烃泵房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房的上方不应布置甲
乙丙类缓冲罐等容器
液化烃泵不超过两台时可与操作温度低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同房间
布置
2.2.11 操作压力超过3.5MPa 的压力设备宜布置在装置的一端或一侧高压超高
压有爆炸危险的反应设备宜布置在防爆构筑物内
2.2.12 建筑物的安全疏散门应向外开启甲乙丙类房间的安全疏散门不
应少于两个但面积小于60M2 的乙B 丙类液体设备的房间可只设1 个
2.2.13 设备的框架或平台的安全疏散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塔区平台或其他设备的框架平台应
设置不少于两个通往地面的梯子作为安全疏散通道但长度不大于8M
的甲类气体或甲乙A 类液体设备的平台或长度不大于15M 的乙B 丙类
液体设备的平台可只设一个梯子
相邻的框架平台宜用走桥连通与相邻平台连通的走桥可作为一个
安全疏散通道
相邻安全疏散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0M
2.2.14 在装置正常生产过程中不直接参加工艺过程但又需要紧靠装置设置的
某些原料或成品等装置储罐当其总容积液化烃罐不大于100M3 可燃气
体或可燃液体罐不大于1000M3 时其与设备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表
2.2.1 确定当其总容积液化烃罐大于100M3 且小于300M3 可燃液体罐
大于1000M3 且小于3000M3 可燃气体罐大于1000M3 且小于5000M3 时可在
装置附近集中布置其与装置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2.2.14 的规定
装置储罐与装置的防火间距(M) 表2.2.14
储罐类别 液化烃 可燃液体 可燃气体
装置类别 甲A 甲B 乙 丙 甲乙
甲 30 25 20
乙 25 20 15
丙 20 15 15
15
[说明] 工艺装置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核心生产条件苛刻危险性较大装置
储罐是为了平衡生产产品质量检测或一次投入而需要在装置内设置的原
料产品或其他专用储罐为尽可能地减少影响装置生产的不安全因素
减少灾害程度装置储罐的储量不宜过大
2.3 储运设施
2.3.1 储罐应成组布置并符合下列规定
在同一罐组内宜布置火灾危险性类别相同或相近的储罐
沸溢性液体的储罐不应与非沸溢性液体储罐同组布置
液化烃的储罐不应与可燃液体储罐同组布置
2.3.2 罐组的总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固定顶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120000M3
浮顶内浮顶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600000M3
2.3.3 罐组内单罐容积大于等于10000M3 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2 个单罐容
积小于等于10000M3 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6 个但单罐的容积均小于1000M3
的储罐以及丙B 类液体储罐的个数不受此限
2.3.4 罐组内相邻可燃液体地上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2.3.4 的规定
罐组内相邻可燃液体地上储罐的防火间距 表2.3.4
防火 储罐 固定顶罐
间距 型式
液体类别
1000M3 >1000M3
浮顶罐内浮
项罐
卧 罐
甲B 乙类
0.6D (固定式消防冷却)
0.75D (移动式消防冷却)
0.6D 0.4D
丙A 类 0.4D 但不宜大于15M -
丙B 类 2M 5M -
0.8M
备注
表中D 为相邻较大罐的直径单罐容积大于1000M3 的储罐取直径或高度
的较大值
储存不同类别液体的或不同型式的相邻储罐的防火间距应采用本表规
定的较大值
高架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0.6M
现有浅盘式内浮顶罐的防火间距同固定顶罐
2.3.5 罐组内的储罐不应超过两排但单罐容积小于或等于 1000M3 的丙B 类的储
罐不应超过4 排其中润滑油罐的单罐容积和排数不限
2.3.6 两排立式储罐的间距应符合表2.3.4 的规定且不应小于5M; 两排卧式储
罐的间距不应小于3M
2.3.7 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固定顶罐不应小于罐组内1 个最大储罐的容积
浮顶罐内浮顶罐不应小于罐组内1 个最大储罐容积的一半
当固定顶罐与浮顶罐或内浮顶罐同组布置时应取上述一二款规定的较
大值
立式储罐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罐壁高度的一半卧式储罐的
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
2.3.9 相邻罐组防火堤的外堤脚线之间应留有宽度不小于7M 的消防空地设有
事故存液池的罐组与相邻罐组储罐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5M 且其间应留有
宽度不小于7M 的消防空地
2.3.10 设有防火堤的罐组内应设置隔离堤(视需要) 液化烃储罐可燃气体储
罐和助燃气体储罐应分别成组布置
2.3.11 液化烃储罐成组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全压力式或全冷冻式罐组内的储罐不应超过两排罐组周围应设环形消
防车道
每组全压力式储罐的个数不应多于12 个全冷冻式储罐的个数不宜多于
2 个
全压力式储罐组总容积大于6000M3 时罐组内应设隔堤隔堤内各储罐
总容积之和不宜大于6000M3 单罐容积等于或大于5000M3时应每一个
一隔全冷冻式储罐组的储罐应每一个一隔隔堤应低于防火堤0.2 M;
不同储存方式的储罐不得布置在一个罐组内
2.3.12 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罐组内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2.3.13
的规定
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罐组内储罐的防火间距 表2.3.13
储罐型式
防火间距
类 别
球 罐
全冷冻式
储罐
卧 罐
水槽式
气柜
干式气柜
有事故排放至火
炬的措施
0.5D
无事故排放至火
炬的措施
1.0D
1.0D 但不
宜大于
1.5M
液化烃
全冷冻式储罐 0.5D
备注
D 为相邻较大储罐的直径
同一罐组内球罐与卧罐的防火间距应采用较大值
液氨储罐间的防火间距要求应与液化烃储罐相同;液氧储罐间的防火间
距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执行
半冷冻式液化烃储罐的防火间距可按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的防火间距
要求执行
2.3.14 两排卧罐的间距不应小于3M
2.3.15 相邻液化烃罐组储罐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6M
2.4 防火间距起止点
区域规划工厂总平面布置以及工艺装置或设施内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起止点为
设备----设备外缘 储罐或罐组----罐外壁
铁路----中心线 火炬----火炬筒中心
道路----路边 架空通信电力线----线路中心线
码头----装油臂中心及泊位 铁路汽车装卸鹤管----鹤管中心
工艺装置----最外侧的设备外缘或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外轴线
管廊的布置
3.1 主管带(管廊)在装置内应处于能联系尽量多的设备的位置
3.2 主管带上方可布置空气冷却器下方可布置泵换热器或小型设备
3.3 主管带宽度和管架跨度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3.3.1 管道的数量及其间距
3.3.2 架空敷设的仪表引线和电力电缆的槽架所需的宽度
3.3.3 预留管道所需的宽度
3.3.4 单跨管架跨度不宜大于10 米
3.4 主管带可以布置成单层或多层最下一层的净空应按管带下设备高度设备连接管
道的高度和操作检修通道要求的高度确定且不应小于3 米
3.5 主管带管架间距应满足大多数管道的跨距要求通常为6 9 米
3.6 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3.6 的规定
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m) 表3.6
建筑物构筑物名称 最小水平间距
建筑物有门窗的墙壁外缘或突出部分外缘
建筑物无门窗的墙壁外缘或突出部分外缘
铁路(中心线)
道路
人行道外缘
厂区围墙(中心线)
照明及通信杆柱(中心)
3.0
1.5
3.75
1.0
0.5
1.0
1.0
备注
表中间距除注明者外管架从最外边线算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面
边缘算起为公路型时自路肩边缘算起
本表不适用于低架式地面式及建筑物支撑式
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可燃气体与液化石油气介质管道
的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备注
表中间距除注明者外管线自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管架自最低部分算

架空管线管架跨越电气化铁路和最小垂直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有大件运输要求或在检修期间有大型起吊设备通过的道路应根据需要
确定困难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减至4.5M
街区内人行道为2.2M 街区外人行道为2.5M
第四节塔和立式容器的布置
4.1 单排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当其平台单独布置时宜中心线对齐当联合布置时
宜中心线对齐或切线对齐
4.2 沿主管带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如主管带上方无设备可布置在主管带的两侧如
上方有设备应布置在主管带的一侧另一侧布置检修场地与通道
4.3 塔和立式容器宜在靠近管带的一侧布置管道另一侧设置检修场地或通道塔和
立式容器的人孔宜朝向检修侧
4.4 沿管带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与管带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4.4.1 在塔与管带之间布置泵时应按泵的操作维修和配管要求确定
4.4.2 塔与管带之间如不设泵塔外壁与管架立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

4.5 塔的安装高度除应满足物料重力流负压操作和泵吸入高度等要求外尚应按下
列要求确定
4.5.1 满足塔底管道安装和操作所需要的最小净空
4.5.2 塔的基础面高出地面不应小于200 毫米
第五节反应器的布置
5.1 反应器与提供反应器的加热炉的净距应尽量缩短 但不应小于4.5 米
5.2 反应器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5.2.1 设置装催化剂和检修用的平台及吊装机具
5.2.2 对于布置在厂房内的反应器应在楼板上设置吊装孔
5.2.3 反应器的一侧应有运输催化剂所需的场地和通道
5.2.4 对于内部装有搅拌或输送机械的反应器应在顶部或侧面留出搅拌或输送机
械的轴和电机的拆卸起吊等检修所需的空间和场地
5.3 反应器的安装高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5.3.1 反应器底部如有催化剂卸料口运输车辆应能进入反应器下方
5.3.2 如废催化剂结块需要处理应有废催化剂的粉碎过筛操作所需空间
第六节管壳式换热器的布置
6.1 在框架上布置的换热器应按一端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地面布置的换热器可按一端
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亦可按管程进出口中心线对齐
6.2 两台换热器可根据需要重叠布置壳体直径大于等于1.2 米的换热器不宜重叠布置
6.3 换热器之间换热器与其它设备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7 米
6.4 浮头式换热器在地面上布置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6.4.1 浮头和管箱的两侧应有宽度不小于0.6 米的空地浮头端前方应有宽度不小
于1.2 米的空地
6.4.2 管箱前方从管箱端算起应留有比管束长度至少长0.6 米的空地
发表于 2012-7-1 12:09:55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管道设计者来说最基本的要求,要对各种规范了如指掌。
发表于 2012-7-1 13:42:53 显示全部楼层
恩恩,这些对设计很有帮助!
发表于 2012-7-2 15:39:53 显示全部楼层
额  楼主  你的东西怎么下载啊?
发表于 2012-7-2 15:45:11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啊,楼主很给力!{:1106_389:}
发表于 2012-7-4 10:05:47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谢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12-7-7 08:10:01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个文件传上来更好些
发表于 2012-7-7 11:40:0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马哥!!!!看的好辛苦
发表于 2012-7-18 16:15:15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有用啊。
发表于 2012-7-21 08:18:00 显示全部楼层
传个文件更好,这样很不好下,复制时容易出错。不过还是很感谢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0:28:25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30 18:48:26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30 18:48:26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诶好诶好诶好诶好诶~~~~~~~~~~~~~~~~~~~~~~~~{:1106_3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30 18:48:26 显示全部楼层
总图运输 不懂 还得好好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30 18:48:26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上传上来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30 18:48:26 显示全部楼层
规范上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9 18:55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