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我想大部分的你们都知道这样的故事。旱鸭子想学游泳,哦,游泳需要游泳衣,游泳还需要游泳帽,游泳还需要潜水镜。然后搜索了各种培训班,还在视频网站上看了各种教学视频,欣赏了奥运冠军的优美泳姿- - - - -- 一个夏天过去了,旱鸭子仍然还是旱鸭子。
这就是工具综合症和资料收集狂的典型故事,我想这样的事情,在我,在你,或者在大多数人身上都发生过。
例如,我在记事本圆梦小组里提到记事本的各种好处。 结果常常出现的回帖是 “要买什么样的本子啊?” “A4的是不是太大了啊?” “活页的会不会比较容易丢失啊?” “你是用纸质记事本还是电子记事本啊”。
提到番茄工作法也是一样。继续各种问题“网上的番茄计时器哪个比较好啊?” “只有闹铃的计时器会不会比较吵啊?”各种问题,我各种无奈啊。[/url] 要我说,你们得的就是工具综合症。 工具综合症,总是把工具当成结果来想象。就像我以前特别喜欢收集文具,笔啊本子啊,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心理上的这个逻辑,那就是- - - 当我买文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已经写满了字,然后充满了“我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的心理暗示,好开心。 而实际上呢,绝大多数本子,买来时是空白的,几年之后还是空白的。
工具综合症的心理跟我都差不多,基本逻辑就是 - - - 我都使用了最好的工具了,结果不是唾手可得的麽。
结果纠缠在买什么样的记事本上纠缠了1个月,挑选喜欢的笔又用了1个月,琢磨用什么表格好再用了1个月,3个月过后,还会继续坚持用记事本吗? 资料收集狂就更普遍了,尤其是在这个信息过剩的年代,收集资料变成了点击下鼠标就能轻易完成的事,一般人硬盘里几个G的书籍,几百个G的电影,都是很寻常的事。可是- - - - 看完的有多少?!
同样以记事本为例,收集狂症状轻一点的呢,至少看完了好几本相关的书籍,只是还在继续找书看,潜在逻辑是:多看几本,自然会帮助我更好使用记事本。 症状重一点的,则完全在收集书籍和资料上,看过的内容,只怕不超过百分之一。
资料收集狂是另外一种重视工具而不重视结果的偏执狂,逻辑也是同样的 - - - 我都收集了这么多资料了,好的结果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我不太清楚这种逻辑背后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我只知道,这是太普遍的状况。我以前有,现在有,未来也会有。但是我已经慢慢在改善。例如,不动笔记录的话,绝对不看资料书(闲书例外),有知识含量的网页,耐心看完,在evernote上做完笔记再点击下一页。有用的书,每本挑选1-2个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照着做一段时间,再看下一本书。- - - 等等等等。 我以前有个师兄去面试投行,人家问他,你觉得最能体现你领导才能的事是怎样的。 他巴拉巴拉说了一个组织大型活动但是失败了的故事。 然后说“虽然这个活动最后没有成功,但是我从这个过程当中还是学到了很多很多”- - - 结果人家投行的人跟他说 “你这个故事很精彩,但是我提醒你一点,我们公司,是result- orientate (结果导向性),也就是说,我们非常重视事件的结果,如果这件事没有结果,那么所有的过程再精彩也是没有用的”。
我当然并不是非常同意这种说法,最好的经验和方法应该来自于不断地试错。但师兄说的这个故事也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对我产生而来很大的影响。
在很多工作中,尤其是到了职场上,有时候“结果就是一切”。你拜访了1万个客户,最后只有1个成交,上司只会看到成交的那1个。你写了28个策划案,上司也只会表扬最后提案成功的那1个(甚至可能不是你写的), 在这种环境中,工具综合症患者和资料收集狂患者将无法生存。 你当然可以继续问,记事本要买什么样子的,有格子的还是空白的?计时器要买番茄形状的还是小猪形状的? 你也可以,就是随手抓过手边的一张废纸,写下你明天要做的工作。
你当然可以,问问那个番茄计时器是最好的,然后下载,觉得不好用,然后再换一个。 你也可以,用简单的手机倒计时,开始你集中精力的第一个番茄。
你当然可以,抱怨上司眼力这么差,只看到王小毛今天卖掉了3台苹果电脑,王小毛只不过是运气好,只接待了5个客户就成交了3台,而你接待了30个客户,说得口水都干了。你也可以,每天总结哪些客户容易成交,然后更加努力,让销售业绩看得王小毛想吃屎! 你当然可以,继续在这片文章下面点“赞”,写“mark”,然后说,嗯,手机党没时间,先mark以后再看(我打赌99%的人就不会再看),然后把改变拖延到明天。
你当然可以这样。
但是,你也可以选择从现在开始,用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原则,摆脱工具综合症和资料收集狂的阴影。
该贴已经同步到 Horse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