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岁生日当天冯斐在自己家中 杨天鹏摄
■黎娟
她出生书香门第,在求学途中遇到一生至爱,又因为战乱的年代而天各一方。经历种种坎坷甚至囹圄之灾后,她与爱人终于在十多年后重逢,得以执子之手。然而,生活的打击远没有结束,摆在她和先生面前的,仍然是一条漫长崎岖的人生路……
这不是小说或戏剧里的情节。故事的主人公,现在已经百岁高龄的冯斐女士,就生活在北京中关村。她的先生,就是已故著名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志道。
就在不久前,冯斐与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正式签署了《捐赠协议书》,向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捐赠了个人积蓄10万元,设立“冯斐外语奖学金”,以奖励国科大外语系语言学专业、翻译专业硕士在学研究生。
日前,笔者随国科大校领导和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走进了冯斐位于北京中关村中科院黄庄小区的家,一起为她庆贺百岁寿辰。应笔者的请求,冯斐回忆起自己一个世纪以来的人生岁月。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冯斐祖籍湖南湘潭,祖父、曾祖父曾在湖北做县官,父亲毕业于师范大学,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与当时流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同,冯斐家里人非常开明,父亲从小就亲自传授冯斐知识,支持冯斐读书。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与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冯斐一路过关斩将,考入浙江大学外文系,成为佘坤珊、梅光迪二位先生的得意门生。
在浙江大学,冯斐遇到了她一生中的至爱钱志道。
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的钱志道,当时是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比冯斐高两年级,在校歌咏团里他们相识、相恋。毕业后,品学兼优的钱志道留校任助教,冯斐则在松江中学任教。
此时正值日军侵略中国之际,钱志道再也无法安心于助教生活,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延安,搞化学工业、搞炸药、搞军工,开始军事工业救国之路。
这对相爱不渝的恋人仍旧通过书信保持着密切联系。冯斐曾在《浙大校友》(2003年上期)上撰写《一个无私的科学家——怀念亲人钱志道先生》一文,文中写道:“1937年夏,我在外文系毕业离校,他辞去化学系助教之职去研究所,先在南京后赴太原。从此在抗日烽火中,各奔前程。但我们仍在通信,几乎每周一封,直至1940年冬,国共完全分裂,不告而断。”
在钱志道投身延安期间,冯斐随浙江大学辗转流亡到江西、广西,最后到了遵义。由于与钱志道书信往来密切,冯斐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怀疑,以“奸伪活动嫌疑”诱捕了她,从此这对恋人联系中断,天各一方。
后来,冯斐由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和梅光迪先生具保获释,并于1948年公费赴美国深造。
而与冯斐失去联系后,钱志道与兵工厂的一位女工相爱并结为夫妻,且育一女。不过,这位女工之后因肺病不幸辞世。
1950年,为报效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尽一份力,冯斐回国,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1951年,冯斐与已丧偶的钱志道在一位浙大校友家中做客时重逢,两人悲喜交织。1952年,经组织审查批准,这对被战争拆散的鸳鸯破镜重圆,再续前缘,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惜冯斐不久患了肺病,不能工作,自请病退,从此成了一名地道的家庭妇女,照顾钱志道生活起居。
但是她没有想到,一个残酷的打击正等着她和钱志道。
1955年,钱志道正随同周总理出国,他们不满周岁的儿子突然生病,最终夭折。冯斐悲痛欲绝,因此事长期失眠,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在提到孩子时,笔者发现冯斐刹那间地走神了。
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停止。
1960年秋,极“左”思潮认为冯斐1942年被国民党逮捕过,有“特务嫌疑”,钱志道也因此受到株连,不由分辩,就被调离自去延安起一直工作25年的军工保密部门,还被再三叮嘱,勿向冯斐透露情况。
每每提及此事,冯斐总是心怀伤痛。“钱志道为我受屈了30年,我一想起就难过。我究竟犯了什么罪,因而连累他?不理解钱志道的人说他‘不爱江山,爱美人’,这又何等冤枉!我俩是怀抱共同理想,经过多年考验,才走到一起,共同生活,应当快乐终生的……”冯斐抑制不住激动地说道,“1967年夏,‘文革’初期,当时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副校长,我俩同时被关进牛棚。当他听见红卫兵骂我是叛徒特务我马上喊冤枉时,他立刻晕倒在地。我则被拖了出去‘坐飞机’、挂牌子。从此,数月不见。听说他大病一场,专政组不告诉我,后来他自己也不曾提过。”
对于冯斐,钱志道除了深沉的爱,没有任何怨艾。
在生前最后一次住院前,钱志道把1935年冯斐在六和塔为他拍摄的照片、冯斐送他的一枚奖章(冯斐读大学时英语演讲比赛所得)与他自己一生中最喜爱的古典音乐磁带,整齐地包好,放在冯斐不难找到的地方。冯斐清理丈夫遗物时,见到钱志道整整珍藏半个世纪的两件爱情信物,哀伤与欣慰交集,不禁泪如泉涌。
在家闲暇的时光,冯斐写了两本书,一本是类似自传的《流亡日记:大学、青年、女教师》,另一本则是《怀念与追忆》,其中记录了她与钱志道的点点滴滴以及她对钱志道无尽的怀念。
最节省的慈善家
钱志道逝世后,冯斐就一个人住在现在的房子里。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的单位分房,虽说是三居室,但面积大约只有六七十平方米。
当时中科院分房时,让钱志道在黄庄小区里挑一套好一点的五居室或者六居室的住房,但钱志道、冯斐夫妇觉得他们住不了那么大的房子,就只要了一套三居室。环顾四周,屋里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具,摆设也非常简单。屋子里仅见几个非常陈旧的大箱子。走进冯斐卧室,居然就只有一张很窄的单人床,空空的房间内,什么家具、摆设都没有。
笔者鼻子发酸,那捐赠给国科大的10万元钱,原来这么来之不易,是这样一点一点节省下来的。
冯斐身上穿着半旧的衣服,已是穿了很多年的。后来,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的宋霞老师说道:“我们上次来拜访冯老师时,看着她穿着的毛衣都破着洞,我就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由于出生于民国初年的书香世家,冯斐家中有不少清末民初的古玩。冯斐对家中的这些古玩陈设、老式生活物件很是钟爱,即使在国内外辗转多年,她仍然将这些宝贝带在身边使用。在“文革”时期,她更是将这些宝贝小心翼翼地藏起来,顺利逃过了抄家。而每当有人上门想收购这些古玩、老物件时,冯斐总是一口拒绝。2004年,冯斐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是时候给这些宝贝找个好归宿。于是她和首都博物馆取得了联系,将这些陪伴她大半生的錾花凤纹小镜箱、锡制火锅、骨制茶匙、铜面盆梅花手烘炉、紫檀木柄银叉、小绣花鞋等25组清末民初的古玩、老物件无偿捐出,供公众欣赏。
笑对人生苦旅
冯斐客厅中挂着一幅题词——“岂能尽如人意,但愿无愧于心”,那是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达先生生前送给冯斐的。而更为巧合的是,冯斐说小时候家里就挂有一幅相同内容的题词。
细细读来,这几个字,仿佛就是冯斐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走出冯斐的家,马上就能置身车水马龙、热闹喧哗的中关村,但笔者满脑子萦绕的都是这位孤独而安静的老人:她熬过艰难的岁月,默默为国家付出,倾其所有。2013年6月1日,是冯斐满百岁之际,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一起为她祝福,祝她长寿安康、健康快乐!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