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而优则仕”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好了就能当官,自古以来这就是许多文人奋斗的目标,就算到了现代,这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其实,“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并不是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它的本意是说做官的如果有余力就该学习;人读了书如果有余力就该设法做官。在这里说的是“学”与“仕”的关系,也就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工作之余继续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学习之后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检验学到的东西。我们姑且不论它的本意如何,就平时人们所接受的字面意思来看,它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经过了千年的传承,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默认了它的意思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它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人的心理意识、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都有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往小一点说,它作为一种思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无孔不入的。
从小,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会用同样的口气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只有成绩好,考上好高中,好大学,以后才会有好的前途。从他们的口里我们知道,读书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只要成绩好,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读书就没前途。这一点也不夸张,甚至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比如网上曾经出现的母亲用心良苦,卖掉电视“逼”孩子读书的事件。最常见的还是把孩子送往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强化班去去学习,即使是周末也没有休息时间。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们,他们是目标就是要教育出学业优异的孩子。当然,这并不是在批评我们的父母,他们所做的所想的都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只是处于当前中国的这个大时代里,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的。
可单就“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来看,它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负担,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自生活上。如果要追溯它的影响,就应该联系到古代的科举制,中国自隋朝采用科举制以来,都是用科举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为官,所以,读书做官成为当时人们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一种流行,在那个大背景下,“学而优则仕”应该是那是文人志士的座右铭。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今天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笔者认为,“学”应该是学做人,是为立身而学,而不是为“仕”而学,为“干禄”而学,为功名利禄而学。有媒体曾经报道过安徽滁州推出了一项“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在读的博士生也可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兼任该市副处级职位,其职务将得到市委组织部的正式任命。但这一政策刚一出台就被人这样评价:“滁州市的这一举措,表面上看起来很改革,实际上却散发着科举制度的腐朽气味,不过是‘学而优则仕’的现代版罢了。”那究竟“学而优则仕”在今天应该有怎样的定位?应该给我们怎样的指导?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摆正态度,从古人的角度理解它的内涵,正确理解“学”与 “仕”的关系,真正的想好自己的未来,不要被一句话束缚的喘不过起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