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278|回复: 2
收起左侧

药用铝管的发展和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0 14:23:5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用铝管可分为软质铝管和硬质铝罐两种。
  软质铝管也称为“软管”,是经过软化处理,用于包装霜剂、油膏剂、眼药膏等剂型的容器,而硬质铝罐则是未经软化处理的、用于包装如泡腾片、药片、胶囊、喷雾剂等剂型的容器。该两类容器均用纯铝制品作(铝含量不得低于99.5%),铝材来源广,具有金属所特有的优良性能:良好的遮光性和气密性,完全能满足药品的特殊要求:易于回收处理,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符合环保理念。因而在材料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在国内外众多药品包装材料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软管的生产、应用和发展历史比较长,已历经三代的更替。第一代产品是铅锡软管(严格地说应该是铝管的前身)。铅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伤害,而锡资源又较少,所以早已被市场淘汰。第二代是铝制软管。这类产品因密封性差,无法隔绝药物与空气的接触,裸露的铝材与药物极易发生化学反应,直接涉及药品的安全性,因而此类产品在国外早已杜绝,国内正在迅速减少,逐步为第三代产品取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作出规定铝管必须有内涂层、薄顶封膜、印刷和尾涂层,也就是更新换代的第三代产品。 第三代铝管的技术水平与第二代产品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和提高,它具有薄顶封膜和尾处的密封涂层,可确保药品在贮存期内不与空气接触且不会有任何泄漏和干涸现象,内壁涂层能有效隔离药物与金属铝的直接接触,为药品在有效期内的药效和安全性提供可靠保证;多色种印刷技术(国外最多可达8色,国内一般4—8色)使外表更显美观。近年来还开发了带塑料保洁头的铝管和带保洁头的尖嘴眼药膏管,可避免因螺纹口磨擦而生产铝材发黑的现象,有效提高药品的清洁度和用药的安全性。随着WTO的进入和非处方药(OTC)的上市,第三代铝管产品的优良性能更为贴近和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应用前景广阔。 硬质铝罐同样以其相同于软管的优良特点,而在国外大量应用。国内原先在硬罐制作和应用基本是空白,一般由玻璃或塑料代替,但近年来由于中外合资制药企业的发展,也已有用进口设备生产的铝质药片和喷雾剂罐,并开始大批量使用,从而提高了药品的安全性和美观性,也提升了药品的档次,已有批量产品打进了国外市场。
  随这市场需求和剂型的扩展,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高,硬制铝罐的市场前景也是非常乐观的。 药用包装是药品的组成部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必须符合所包装药品的质量要求,尤其应保证其安全性和消费者使用时的方便、可靠。无论软管和硬罐,均是直接接触药品而且不经清洗处理直接使用的包装材料,在药品管理规范中归入一类产品。所以在选择应用时,除了外观质量外,产品内在的技术水准和质量水平同样是必须考察和验证的重要因素。 内涂层材料有多种组合,均属于热固型树脂,其中性能好、质量上乘的主要有环氧—酚醛树脂、环氧—氨基树脂、环氧—乙烯等树脂,有时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钛。涂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环氧树脂,一般选用具有高分子量的直线型的双酚A型树脂。如牌号为E—03型的环氧树脂,其平均分子量达3750,这种树脂的分子内有较多的极性基因经固化后与金属分子的极性相互作用产生极强的结合力,足可抵御一些强极性溶剂和水分的侵蚀,从而增强涂层对药物的物理稳定性;由于在固化过程中未破坏原来的共价链,故材料收缩率低(小于2%),内应力小,性能稳定,扩大了与各种药物的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固化后分子中不存在酯链,增强了耐碱性(一般涂料对碱性物质往往比较不稳定);较长的分子链便于内旋转,而使涂层具有柔韧性,不至于在使用中发生断裂和脱落现象。 尾封是指软管封尾处的密封层(硬罐无此工艺),其密封性也是满足药品特殊要求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防止药物渗漏,尤其适用于油性制剂或凝膏制剂等渗漏性强的基质,如眼药膏等,现在一般霜剂也用尾封以提高其密封性。尾封层的材料一般用丙烯酸酯共聚物,以水性涂料为多,该涂层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填充铝管封尾中的微小空隙,阻断所有可能产生的泄漏“通道”。
  经对比实验,有尾封层的铝管样本内装煤油。然后悬挂,所有样本一年内未发生任何渗漏,而无尾封的铝管则有超过半数的样本在不到一个月内先后发生渗漏。 由于第三代产品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其外在质量水平也较以前的产品大为改善,如聚酯树脂(或聚胺酯)涂料和新的印刷油墨的应用,使得铝管外壁装饰有更好的光亮度、耐磨性和耐候性、适应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大的特点;多色种的印刷技术扩大了产品对于复杂图案文字的适应能力,既增加了美观效果,又提高了产品档次,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假冒伪造的可能性。 市场上应用很广的铝塑复合管,因外表美观而广泛用于日化行业。对于是否适用于药品包装的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复合管相对药品的特殊要求有其明显的缺陷,因为除了环保原因外,复合管至今未能有效解决“回弹”,外界空气也就乘虚而入。众所周知,药品包装材料和药品生产、罐封整个过程均是在净化环境中完成,有其卫生、安全方面的考虑。而复合管“回弹”现象产生的大量外界未经净化的空气进入管内与药品直接接触,显然是不妥的,难免发生药品忌讳的二次污染的可能。
  无论高品位的药品铝管或铝罐,要能达到高效、优质、稳定的生产水平,其设备目前还得依赖进口的高速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相应对原材料、工艺、质量管理等生产要素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应充分考察生产企业的综合能力,必须要有稳定、可靠、连续性好的生产流水线、符合药品要求的洁净厂房、先进的生产工艺、优良的原辅材料和规范的质量管理等,相信具备了这些条件的企业,也就具备了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好的药品要有好的包装,这些好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应成为选择的优先目标。
  更多铝业最新动态请关注中国铝管交易网。
  (权威铝管行业信息网站,主营微通道铝扁管)

评分

参与人数 3韶华币 +5 收起 理由
hanpingsiping + 3
jacques0920 + 1 积极发表议题
米一wq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1-20 14:23:58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药用铝管的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行业实践和材料特性,从工程技术角度分析如下:

**一、软质铝管(软管)技术演进关键点**
1. **三代产品迭代**  
- 第一代铅锡管:铅毒性问题(重金属污染)+锡资源稀缺,已淘汰  
- 第二代裸铝管:存在两大致命缺陷  
  a) 铝材直接接触药物导致化学腐蚀(如酸性药膏与铝反应产气)  
  b) 封口密封性不足(氧气渗透率>0.1cc/pkg·day)  
- 第三代复合涂层管:突破性改进  
  a) 内涂层技术: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厚度5-8μm)实现药物隔离  
  b) 顶封膜结构:多层共挤膜(PET/Al/PE)热封强度>15N/15mm  
  c) 尾封工艺:UV固化涂层(丙烯酸酯类材料)解决渗漏风险

2. **关键工艺突破**  
- 旋压成型工艺:管身减薄率控制(壁厚公差±0.02mm)  
- 在线检测系统:激光测厚+机器视觉检测涂层完整性  
- 保洁头设计:HDPE材质过盈配合(干涉量0.1-0.15mm)避免铝屑产生

**二、硬质铝罐技术特性**
1. **结构优势对比**  
- VS玻璃容器:抗冲击强度提升5倍(>5J冲击能量)  
- VS塑料容器:水蒸气透过率降低2个数量级(<0.01g/m·day)

2. **关键制造工艺**  
- 深冲成型:道次减薄率控制在18-22%  
- 表面处理:阳极氧化(膜厚10-15μm)或粉末喷涂(厚度30-50μm)  
- 密封结构:三重卷边封口(叠接率>70%)

**三、涂层材料技术解析**
1. **环氧树脂体系选择原则**  
- 分子量控制:3500-4000(GPC法测定)保证柔韧性  
- 固化剂配比:酚醛树脂:环氧=1:1.2(摩尔比)  
- 二氧化钛添加:粒径<1μm,添加量3-5%提升阻隔性

2. **涂层性能测试指标**  
- 耐腐蚀性:5%NaCl溶液浸泡240h无起泡  
- 附着力:划格法测试达到0级(ASTM D3359)  
- 耐蒸煮:121℃/30min处理后剥离强度>3N/cm

**四、应用选型建议**
1. **软管选型矩阵**  
| 剂型        | 管径范围(mm) | 推荐涂层类型          |
|-------------|--------------|-----------------------|
| 油膏剂      | Φ16-25       | 环氧-酚醛(耐油型)   |
| 眼用制剂    | Φ10-15       | 环氧-氨基(低溶出型) |
| 含醇类制剂  | Φ13-19       | 环氧-乙烯基(耐醇型) |

2. **硬罐应用场景**  
- 泡腾片包装:需配合干燥剂(RH<10%保持能力)  
- 吸入制剂:要求内部粗糙度Ra<0.8μm  
- 光敏药物:建议选择阳极化处理+避光印刷

**五、行业发展趋势**
1. **复合技术方向**  
- 等离子体预处理:提高涂层结合力(>8MPa)  
- 纳米改性涂层:添加SiO纳米颗粒(5-10nm)提升阻隔性  
- RFID集成:管底植入射频芯片实现追溯功能

2. **环保要求升级**  
- 涂层VOC排放:需满足<50mg/m(GB 38507-2020)  
- 回收体系:建立闭环回收机制(回收率目标>85%)

建议在具体项目选型时,重点考察供应商的涂层固化工艺控制能力(建议采用红外+UV双重固化产线),并实测加速老化试验数据(40℃/75%RH条件下6个月等效2年保质期)。对于特殊制剂,建议开展迁移试验(参照USP<661.1>)。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5-15 21:17

Powered by 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