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内容由马后炮化工转载自网络
大众化生态图书芳踪难觅?-马后炮化工
◆本报见习记者 陈妍凌
困局
生态读物何处寻?
目前市场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现状,大众化类严重缺失
国庆期间,北京各大书店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人们在各类图书读物前停下脚步,有的埋头翻看,有的忙着寻找目标。
“你涉猎过哪些生态读物?”在西单图书大厦,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购书民众。
孩子们如数家珍,从《芝麻大问号》等少儿科普图书,到《生态童话》等故事书,答案五花八门。环境专业出身的读者颇为自信:“多着呢,以专著为主。”大多数成人则茫然语塞。一位读者认真地问:“小时候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算吗?”
记者调查发现,读者的反馈恰是当下大众生态读物出版市场“两端大、中间小”的真实写照。浅显易懂的生态类少儿科普和文学读物销量不俗,精深权威的环境专著亦不乏有特定读者群的追捧,但专业度适中、适合大众阅读的生态读物却难觅踪迹。
“我们引进的科普图书中,生态类的占比近1/4,以少儿生态科普图书为主。”北京市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李女士介绍,公司从事原版外文书籍引进业务,其中少儿生态科普书“卖得还不错”。少儿生态读物的热销,源自于其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西单图书大厦少儿读物销售区,几名孩子捧着书,或斜倚书架,或蜷坐于地,畅游在昆虫和植物的王国中。少儿生态读物主要关注动物世界、自然生态、宇宙奥秘等,描绘斑驳神奇的大千世界,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而言,极具吸引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几名图书销售人员也表示,少儿生态科普和童话书的销路都很好。这些书以童话故事或知识问答等贴近孩子的形式,辅以生动的图画和精美的印刷,引领孩子打开认知世界的智慧之窗。孩子们读来津津有味,家长们出于扩大孩子知识面的考虑,也愿意为孩子选购这类图书。
而反观生态专著作品,却只是小众人需求的精品。这类图书专业性强,对读者的知识储备要求高,市场蛋糕并不大。
北京市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公司不会贸然引进这类书籍,而是搜集国外优秀生态专著,罗列书籍清单,并发送给各大高校图书馆或相关专业教师。若图书馆有意购入其中某些图书,或教师欲将它们列入学生专业推荐阅读书目,公司才会着手与国外出版商洽谈引进事宜。
先找买家后进货,规避了出版商引进图书的盲目性和高风险。让专业的人挑专业书,也赋予了读者极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几位国内出版从业者表示,生态专著是小众的精品,纵使推向市场卖力吆喝,也难有人问津,只能以精准营销与买家对接。因此,各大图书商城中虽不见多少生态专著,但这类书实则并不少,且自有一片市场和受众。
此外,一位出版从业者向记者透露,他们推出国内的生态专著时,常能获得撰写者或课题组从课题经费中划拨的出版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出版商的出版热情。
那么,对于读不懂学术专著,适合大众的生态读物又有哪些选择呢?记者调查发现,非环境类专业的成年人想要挑选一本适合自己的生态读物,并不容易。
市民杜女士在书店转了一上午后,只选了本《瓦尔登湖》。
“就看上这一本?”记者问。
“这类书太难找了,能找到一本就算不错啦。”杜女士感慨。
相比少儿生态读物,市面上大众生态读物可谓凤毛麟角。多家Publishing销售人员坦言,除《瓦尔登湖》等经典之作外,许多大众生态图书销量不佳,抑制了出版行业的积极性。
“如果非要找出一种畅销的大众生态读物,那便勉强算上旅游地理类图书吧。”从事图书版权代理业务的陈先生笑着摇摇头。这类书将自然生态的知识性、艺术性与旅游实用性相结合,受众相对广泛。
由此看来,大众化生态图书落入了十分尴尬的地位,是目前的一个真实写照。
分析
怎么就做不“大”呢?
缺乏市场号召力,图书市场推动难
没人买?
图书市场的主打角色有两类,一是出版商,二是读者。
这厢,大众生态读物的读者打趣:好书如此难寻,迫无数读者作罢了。那厢,出版商们满腹苦水:这书如此难卖,害不少书商赔惨了。
在出版商看来,大众生态读物市场小,读者群仍未发展壮大,除非对某一本书的市场前景相当有把握,否则出版商不会贸然涉足这一领域。
一些读者却不以为然。在生态文明理念不断被提及的今天,有人喟叹儿时的绿色家园在岁月中走失,有人痛心自然之美在无度攫取中耗散,也有人依旧在终日奔忙中对周遭的变化全无感知。大众生态读物,或娓娓道来,或振聋发聩,但皆是抚慰喟叹者、指引痛心者、惊醒无知者的一剂良方。以此观之,喟叹者、痛心者、无知者,乃至每一个有思想的个体,都是大众生态读物潜在的庞大消费群。
可惜,“潜在”二字恰让出版商深感无力。市场推广和潜在读者群的挖掘成本巨大,要说服大量犹疑的潜在消费者成为坚定的购买者,实非易事。面包牛奶当前,大多数出版商只能折服眼前利益,不做拓荒者,甘被市场牵着走。他们大量投资回报丰厚的图书,间或抱以公益情怀,“赌”几本大众生态读物的未卜前途。
没人写?
畅销书作家是出版商争夺的黄金资源。实体出版不断受到电子出版的冲击,在疾风骤雨拍打的恶劣生存环境中,拿下畅销书作家的作品版权,堪比手握诺亚方舟。
畅销书作家牢牢吸附着粉丝。对于图书销售而言,这样的受众群数量多且可定位,发行宣传事半功倍,粉丝效应拉动的图书销量更是相当可观。一位图书编辑打趣说:“如果韩寒、郭敬明等畅销书作家愿意创作大众生态读物,其版权估计同样会相当抢手。”
目前,能心怀大地,又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对环境知识储备和文字拿捏能力均高的畅销书作家少之又少。百度文学市场部平面媒体主管曾琦认为,传统作家与生态创作圈的距离较远,他们往往更多地笔耕于各自擅长的固有领域。
环境文学作家哲夫曾言:“作家在观念和思想上,应该超越普通人,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真的文学,不是自己深情抚慰自己,而是寻求命运的前途。”
现在,人们除了寄望于传统畅销书作家对生态话题的回眸一顾,也只能默盼新生代生态作家的成长。
没人编?
大量图书出版资源涌向畅销书作家,而不少耕耘在生态领域的低知名度作家,怀抱一腔悲悯情怀、独饮一份坚守执着,等待着Publishing的信任支持和图书编辑的慧眼青睐。
正如生态读物对撰写者的专业和文字功底提出高要求一般,它对图书编辑也是不小的挑战。
一位环境类图书编辑坦言,不少环境专著的编辑崇尚“专业”,追求高学术性,对环境文学等大众生态读物不屑一顾,或因涉猎较少而无法驾驭。“我们团队中,一位中文专业背景的同事甚至曾被嘲笑‘没专业’。”
而在非环境类编辑部门或团队,编辑们则大多文学素养有余,而环境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我们的环境知识储备,筛选、甄别一些少儿生态科普读物还凑合,大众读物就力有不足了。”一位少儿科普编辑分析,缺乏“伯乐”,或许也是生态读物作家这些“千里马”难被发掘的原因之一。
破题
敢问出路在何方?
建立专门分类,发展电子阅读,形成独有文风,发展尚需时日
随意点开一家电子阅读网站,图书分类一目了然,奇幻、武侠、科幻等栏目,一字排开。一些网站甚至将言情小说细分为现代都市、民国旧影、古代穿越等子门类。北京图书大厦网络书店则延续传统的分类方式,在搜索导航中划分出政治、历史、文化、原版图书等16个大项,57个子项。各网站分类方式虽不尽相同,但无疑为读者点选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不过,生态读物却并未成为独立的门类列入其中。缺席门类标签,意味着想阅读此类读物的读者求索无门。
“没有独立门类,就聚合不了读者群。”一位网络图书编辑认为,读者散落分布,找不到“组织”,不利于书友群体交流探讨,也不利于新读者群的培养。
北京市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李女士表示,国外图书市场也存在这一现象。由于缺乏独立门类,李女士和同事们在挑选、引进国外原版书籍时,无法对大众生态读物进行系统性了解。“我们只能在其他门类的书中,寻找生态元素。”李女士说。
一位环境工作者呼吁,应当积极促成“环境”或“生态”等图书门类标签的设立,并根据少儿、成人公众、专业工作者等受众群体二次细分。这样的统一归类、系统划分,便于读者搜索、阅读,如此才能振兴大众生态读物市场。
多年从事环境出版工作的唐大为女士却另有思考。她认为,纯粹的生态读物并不存在,刻意的门类划分也没有必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仅依靠技术,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她说,当生态理念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各行各业,何愁环境问题难解?而环境文学元素杂糅于各类文学作品中,环境科学也涉及多重学科。生态读物元素的多点分布,与我们所追求的生态意识全方位渗透,异曲同工。
换言之,倘若旅游图书让读者与大自然相拥,美食图书让读者在唇齿与食材的对话间感悟造物神奇……那便是生态与阅读共同传递美的真谛了。比如,在未被明确列为生态读物的《狼图腾》中,人们不也听到了一曲游牧文明和草原生态的怆然之歌吗?
也有人提出了另一条解决之路,那就是让生态读物走向电子阅读市场。北京掌中浩阅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版权经理王小龙认为,纸质出版的印刷、装帧和仓储费用高,一旦滞销,意味着每一册书少则数元、多则十几元的制作成本付诸东流,纸质出版商必须审慎,“不敢赌、赌不大”。电子出版则规避了这些问题,前期投入成本低,这让更多电子出版商敢于出手。
也有人泼冷水,他们认为电子阅读用户以中青年为主,他们酷爱在阅读中寻求更大的想象空间。因而,异世、玄幻等非现实题材作品广受追捧。在2013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中,排名前三的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血红,均是异世题材写手。读者的这种阅读倾向,与大众生态读物关注现实的出发点相悖。
“下这样的结论有些草率。”王小龙表示,当下最受手机阅读用户欢迎的题材,包括青春小说、经营励志、历史等,并非只有异世和玄幻。
虽然生态读物并不在其中,甚至在现阶段的电子阅读中同样小众。但是,既然大多数读者还关注现实问题,那么只要作品质量高,其在电子阅读领域就有可能生存。
乐观者认为,大众生态读物本就要求贴近生活。电子出版和网络原创的低门槛,让草根创作者能轻松加入生态文学圈。各方写手的涌现可能引发一轮大浪淘沙,混战之后,珍珠会闪着微光,宣告它的到来——一批生态读物创作者就此成长,如同当代青春网络小说的从无到有一般。
“可惜,大众生态读物至今仍未形成独树一帜的文风或流派。”曾琦说,这会同时制约此类题材的纸质和电子出版。
文风和流派的形成往往需要众多作家长时间的探索和积累。而作为拉动生态读物出版发展的重要力量,读者环境意识的成长和阅读兴趣的提升,也不可能在朝夕实现。“那便不妨以积极的心态,静静期待这一场柳暗花明吧。”王小龙笑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