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内容由马后炮化工转载自网络
上海公布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马后炮化工
图为上海市PM2.5来源综合解析结果。 上海市环保局供图
中国环境报记者蔡新华 见习记者刘静上海报道 上海市日前公布最新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上海市PM2.5来源中,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84%,平均为74%左右。
据悉,在上海本地排放源中,流动源占29.2%,工业生产占28.9%,燃煤占13.5%,扬尘占13.4%,另有农业生产、生物质燃烧、民用生活面源及自然源等其他源类占15.0%。
上海市自2006年起试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自动监测,2009年启动PM2.5化学组分手工采样观测,近年来依托针对燃煤电厂、霾污染和大气有机气溶胶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尝试开展了大气PM2.5来源解析工作。2014年以来,上海市环保局组织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多年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和更新,基于全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大气超级站的连续观测数据,以及2012年~2013年四季典型月份在全市6个采样点获得的5万余个有效数据,揭示了上海市PM2.5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不久前,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召开论证会,对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证。专家组认为,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合理、方法科学、数据翔实可靠,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项目提出的PM2.5源解析结果,分类明确且与管理需求相对应,为《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持,并将为上海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据上海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罗海林介绍,PM2.5作为上海市环境空气污染的首要指标,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变化特征。上海市PM2.5化学组分复杂,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是主要化学组分,占总质量的70%。
他指出,与之前发布源解析结果的京津冀地区城市相比,上海的燃煤贡献率较低、工业生产贡献率相对较高,这与全市的产业结构以及燃煤主要集中在发电行业有关。
同时,与2012年结果相比,本次源解析结果中,区域影响有所上升,与2013年细颗粒物污染严重、区域输送影响较大有关,这说明在充分做好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预警联动对于本地区空气质量的同步改善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电厂、工业锅炉与炉窑以及车船等移动源的贡献有所下降,反映出近年来清洁能源替代和黄标车淘汰等措施初见成效。而工业源、民用生活面源、农业及生物质燃烧等比例略有上升,说明相关控制措施尚需进一步加强。
罗海林表示,未来,上海市计划全面建立颗粒物化学组分观测网,开展典型污染源成分谱的监测,逐步完善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依托超级站网尝试建立快速在线源解析方法,持续推进全市PM2.5源解析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