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目前国内共有多少个煤化工园区?
弄清楚这个问题应该不算难题吧?但实际上,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记者查遍相关网站,找到几个有关部门询问,均无果而终。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作为煤化工产业的承载,煤化工园区早已成了各地追捧的新宠。问题是,煤化工园区可以是一个实体,也可以是一个概念,所以确实难以统计。
无奈中的记者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百度上寻找煤化工园区。记者的理由是,无论在任何地方,建立煤化工园区都算得上是一条信息。在当今信息时代,这条信息一定会在网络上留下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上关于煤化工园区的信息倒是最全的。
好,就在网络上找。
遍布 13 个省的 65 个园区大大超出国家规划
为了更加准确起见,记者决定在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上以“煤化工园区”为词条进行信息采集,时间截止到2012年7月22日。显示结果共有76页,每页包含10个信息,涉及到大大小小煤化工园区共5个。有的信息让记者忍俊不禁。有一条信息居然说某地要一气儿上马6个煤化工园区!建设煤化工园区难道像建个菜园子一样轻而易举吗?
这65个园区分布在13个省份:陕西6个,山西6个,山东8个,黑龙江4个,甘肃2个,河南4个,云南2个,河北6个,安徽2个,贵州2个,新疆4个,内蒙古7个,宁夏2个。国家级的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省级市级的如山西赵城精细煤化工园区,县级的如河北阜平县化工园区。时间最早的是2003年4月5日。
记者注意到,这13个省区囊括了我国主要产煤省份。想想吧,从2003年起,65个煤化工园区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沿我国产煤带破土而出。而无论从建设速度还是数量上,65个煤化工园区显然都大大超出国家的规划——2006年3月,发改委在其批复的《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中第一次表示,要建立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冀中、宁东、陕北13个大型亿吨级煤炭基地;2012年3月,发改委在其印发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再次表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建设14个大型煤炭开采基地。
据记者了解,各地大干快上煤化工园区,都是近年来“转变发展方式”的结果。所有有煤地区都不满足单纯卖煤,都想将煤就地转化,把上天赋予的资源转化作财富留在当地。而建立煤化工园区无疑是这种转变最直接的载体。
除了经济因素,建煤化工园区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国务院安委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一条明确指出,从2010年起,新的化工建设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逐步推动现有化工企业进区入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介绍说,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安监总局等都陆续出台了政策,要求“十二五”期间所有化工企业必须进入园区发展,化工园区之外的化工企业国家将不受理它们的环评、安评。也就是说,政府把园区作为一道门槛,先进的进去继续发展,落后的卡在门外等着淘汰。在这种形势下,哪个地区不愿意把煤化工园区这个筐做得大些、多些呢?
做大园区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灵丹妙药
据记者统计,760条关于煤化工园区的信息中,细细看来又可以分为3类:占数目一半的是报喜新闻——很喜庆地宣传园区上了什么项目,进入了哪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哪些上级领导来视察,对园区表示充分肯定和支持,最后展望一下,将努力成为国家级、世界级园区;第二类是政府招商网页——有些很详细的介绍当地有哪些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已经有哪些已建和在建项目,有的寥寥数笔,语焉不详几句之后,匆匆忙忙表示未来会带来年销售收入多少、利税多少、就业机会多少;第三类报道最少——有的披露园区污染物排放不合格,给周围居民带来困扰;有的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那么多园区,缺乏规划,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循环经济;有的干脆揭发说某某园区圈了地不建,白白浪费了当地农民种庄稼——这3类信息大致说明,煤化工园区在我国出现不过10来年时间,对于这个方兴未艾的产物,大家目前还是热情大于理智。
在涉及的65个煤化工园区当中,有24个提到了投资额多少——从25亿到上千亿的都有;15个园区写明投资方是谁——以当地政府为主,其中也不乏中石化、中海油这样的实力央企和有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身影;有31个园区提到占地多少——占地广、规模大的称为能源基地,内部又划分成几个园区,提及产业链的园区有33个——有的园区只有一条产业链,项目两三个,有的园区包含了40条产业链,号称实现循环经济、绝对能吃干榨尽。从这些信息中,大致就可以知道,谁是当今煤化工园区的主角,也可以大致了解,煤化工园区的主要功能。
在一条贵州省毕节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的网站信息上,记者看到一条新闻,叫做《纳雍县煤电化项目一周工作情况》,介绍了纳雍县马路坡煤化工园区的建设进展。在其中“会议达成几点共识”的部分提到:“为了争取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支持,将把沙包工业园区管委会从全县产业园区中剥离出来申报为省重点园区……将原规划的4.21平方公里的沙包煤电工业园调整为10平方公里,将原定的烯烃园区改为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至于‘煤电化’是否改为‘煤电化热’,由县发改局抓紧与省发改委对接后按规定修改……”看来,先建起个煤化工园区,再向更高一级领导部门喊话,争取更高的级别和更多的政策,只要为园区争取到更高级别,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要多大给多大。这,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经济的灵丹妙药。
许多关键信息不是语焉不详就是干脆不提
在记者的眼中,几乎所有煤化工园区的新闻报道、招商公告里面,一定会有一句这样的话:“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煤化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似乎只要有了煤炭资源,煤化工园区就算有了通行证。而发展煤化工所必备的其他条件,大部分信息不是语焉不详,就是干脆不提。煤化工生产需要大量水。转化1吨煤一般需用水10~15吨。没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园区生产难以为继。但在记者的统计中,加上提及一句附近有河、有水库的都算上,65个园区中只有16个在招商介绍或宣传新闻里提到过自己如何解决用水问题。比如,陕西榆横工业园介绍自己“距水源地王圪堵水库只有40公里,距榆溪河、无定河距离适中”;内蒙古大路煤化工工业园区从黄河柳林滩取水口取水,净水厂同步启用。安徽固镇县最豪爽,除了表明地区水资源丰富之外,特地说明“进开发区企业可自采地下水,5年免收水资源费”。而有49个园区即便在最该说明情况的招商网页里面,对如何供水也一字未提。
情况真这么乐观?现实是,煤化工园区所在地都是煤多水少的地区。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和新疆5省(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76%,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6.14%。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水循环与水文过程研究室主任宋献方公开表示,到2015年国家在西部建设的煤电基地上下游产业链需水量总计约99.75亿立方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整个省份目前工业总用水量的94.1%~140.8%,这个数字相当于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流的1/6、黄河正常年份可供分配水量的1/4。事实上,目前我国每年缺水量超过400亿立方米,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已经出现严重缺水情况,目前分别缺水94亿立方米、95亿立方米和124亿立方米。即使园区临河临江,用水也有指标,也不能无限制采集。依靠地下水发展煤化工更不是长久之计。我国地下水超采区域已有300多个,其中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已经出现非常严重后果。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指出我国水资源面临形势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物流也是园区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记者看到,65个煤化工园区多集中在西部,与消费地距离较远,而且煤化工产品多有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的特性,对物流要求较高。因此,通畅的物流体系对煤化工园区的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作用。可惜,65个园区中只有18个提及物流建设。如山东巨野煤化工园区发展规划及目标中表示“投资3000万元的‘三纵三横’10公里园区道路已建成通车”,河北邢台煤化工园区发展规划及目标中提及“以铁路专用线为基点,建设煤化工公司与金牛旭阳铁路支线,谋划在园区建设大型综合铁路物流货场,实现园区大物流供应链管理”。
而记者了解到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根本不完善甚至根本不配套。项目进园之后,供水、物流等问题还是企业各自为政。山西省经信委某处负责人曾私下表示,山西只有40%煤化工园区设立了县一级的管理委员会,做出了较完整的园区规划,并在产品方案、公用辅助、物流运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体化的统筹。
轰轰烈烈和粗放无序映射中国煤化工现状
百度上最早提到的那个煤化工园区信息是“山焦煤化工园区规模初显”。具体内容是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焦集团”)新完成了焦炉扩建工程,到2010年将形成500万吨/年焦炭、30万吨/年煤焦油加工、30万吨/年甲醇、2万千瓦时发电的规模生产能力,建成中国大型的煤化工综合利用工业园区。
在记者统计的65个园区中,山西占了16个,实际数字远不止于此。山西的煤化工园区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忻州煤化工园区、原平煤化工园区以及河西煤化工园区等多数园区基本上都是围绕煤焦化打转儿。曾第一个立下豪言壮语的山焦集团煤化工园区不仅是山西园区的缩影,更是全国园区的缩影。它的发展的之路值得思考。
2002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视察山西时强调,要取缔土焦。山西省政府为贯彻这一指示精神,要求山焦集团在未来几年内建成一个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一流的焦化工业园区。这也可以看成是国内第一个煤化工园区。到2011年,更名后的山焦集团煤化工园区的产能顺利实现目标——已经形成生产能力2000万吨/年,分别由介休园区500万吨/年、长治园区1000万吨/年和稷山园区500万吨/年组成。可是同时,由于焦化产能过剩严重加上近期需求放缓,2012年前5个月,山西省焦化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及60%,行业同比增亏24.6亿元,企业亏损面高达72.5%,已成为该省工业领域中亏损最严重的行业。山焦集团与介休市政府合建的另一个煤化工园区——介休循环经济园区,也在2012年3月爆出亏损3000万的新闻。
“主要原因是行业不景气,再则就是产业没有真正循环起来。”负责统筹介休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的山西焦炭集团总工程师田波这样说。据了解,由于企业财力有限,本应共享的园区基础设施,实际上只能进一个完善一个,各家完善各家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园区内企业的经营成本。田波预计,实现物流配送共享要等到明年了。目前山焦集团煤化工园区的项目整合方案正在专家论证阶段。论证会上有专家反思说,园区规划要总体规划,一步到位,再按照实际分步进行。
正像当年的豪迈目标成为后来各地煤化工园区消息的主旋律一样,山焦集团煤化工园区的心想事不成在许多煤化工园区中也成了普遍现象。记者发现,百度上的这65个煤化工园区,绝大部分是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头,几年过后的发展情况却再也没了踪迹。这和记者在现实中采访到的情况一样:许多打着煤化工旗号的园区基本上都经历了开建时鼓乐齐鸣、招商引资热热闹闹、过几年苦苦挣扎的过程。这说明,煤化工园区的建设既是一个十分精密高超的技术项目,更是一个考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工程。它的轰轰烈烈,是中国煤化工发展的一面,它的粗放无序,是中国煤化工的另一面。
这65个煤化工园区不只存在于网页上,更实实在地存在于现实当中。千百万人为此投入了并且仍在投入可能达上万亿的真金白银。想到这里,即使轻点鼠标,记者的心也是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