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雾霾治理焦点从火电厂转移至工业燃煤窑炉,切合了环保治理从“末端治理”向“前端源头防治”的思路。按照最新污染治理理论,前端源头防治是环保从“治标”走向“治本”,从控制增量,到实现增量存量“双控”的终极路径。因此,煤炭清洁利用在不少业内专家眼里已上升到治霾治标更治本的突出地位。
煤炭清洁利用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它涵盖了煤炭产业上游的煤炭(及煤层气)开采、洗选,煤炭产业中游的运输、发电、冶金、化工生产,以及煤炭产业下游“三废”的处理回收、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
在整个产业链中,煤炭清洁化可以集中关注三部分:一是处于最前端的入炉以前的煤炭洗选;二是炉内清洁化,如低氮燃烧、循环硫化床炉内喷钙、中小型煤粉工业锅炉与水煤浆锅炉改造、燃煤气化清洁技术应用等;三是末端脱硫脱硝除尘等烟气治理。数据显示,对动力用煤而言,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50%-60%的全硫,以大约8-20元每吨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对大气的污染,是经济可行的。2014年我国煤炭的入洗率已经达到了62.5%,不过还不够高,理想的应该达到85%左右。需求拉动不足是导致洗选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因为过去煤炭供应能力不足,对动力煤的分选比较简易,很多洗选煤厂的开机率都比较低。
对于炉内的煤炭清洁化,低氮燃烧在发电领域已经大规模使用,循环流化床用于低热值煤的发电也已商业化;工业这一块,煤粉工业锅炉也在大规模使用。末端烟气治理领域,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相关扶持政策也已出台,燃煤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中包含脱硫脱硝除尘等三种环保电价。
近年来,包括龙净环保、国电清新、龙源环保、中电远达等一大批从事烟气脱硫脱硝的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相对于繁荣发展的末端治理,前端的洗煤和炉中清洁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有很奇怪的现象,片面的强调只搞末端治理,前端洗选或炉中这块可以不搞。但如果前端不通过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处理,把大部分负荷都堆在末端,那末端治理的设备投入和运营费用都将成倍的增加。选煤脱硫的成本较之后端烟气脱硫的成本要低8-10倍。
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随着政策深度融合发挥作用,中国环境治理的进程将进一步加速。现在治理工程主要体现在末端治理。如果看过去几十年技术发展的情况,节约的技术,比如说节能、节电、节水、截污的技术,清洁生产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它们的进步要远远大于末端治理的进步。可是这些红利没有释放出来。 加快推进工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于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春节刚过,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对外发布《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使煤炭清洁化走上前台。
根据计划,到2020年,将力争节约煤炭消耗1.6亿吨以上。按照上述行动计划,未来,国家将锁定焦化、工业炉窑、煤化工和工业锅炉4个工业耗煤重点领域,实施针对焦化、工业煤窑炉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从源头减少煤炭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同时推进煤化工向深度、高效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国家为此将统筹各级治污财政资金,加大力度予以扶持。
粗放型的煤炭燃烧被认为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全国烟粉尘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氮氧化物排放的67%,都源于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燃烧。不过,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
2014年,煤炭产量38.7亿吨,占一次能源生产的72%;煤炭消费量41.6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的66.2%。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52亿吨标准煤,煤炭需求量47亿吨,约占60%。
煤炭仍将承担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重任。专家分析认为,在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给的同时,清洁利用煤炭将是未来中国治霾的主要途径。叠加当前煤炭行业脱困难题,在2015中国煤炭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煤炭的清洁化利用这一共同出路。
在煤炭使用的各领域中,工业领域用煤被认为是煤炭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传统原煤的使用中,燃煤发电占51%,工业用煤占30%左右,炼焦用煤占14.9%,其他零散用煤占1%。燃煤发电虽然占比较大,但排放标准执行比较严格。
而工业用煤相对分散,很多的净化设备简单甚至没有净化设备,造成的污染反而很严重。随着燃煤机组“近零排放”的全面推开,现在治理的重点是工业锅炉的治理。根据环保部数据显示,中国现有燃煤工业锅炉约62万台,年煤耗量达7亿多吨。大部分燃烧方式粗放,缺少末端处理环节,是导致燃煤污染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使用点分散,也是监管和整治难点。
从燃煤污染治理的进程角度来看,“十二五”至今,作为煤炭主消费“阵地”的火电厂其燃煤机组经过脱硫、脱硝和除尘,陆续达到既定排放标准,火电治污暂告一段落。在此背景下,污染贡献度仅次于火电厂的全国数千家燃煤工业锅炉污染物减排自然成为政策主抓的治污新“阵地”。
而从市场角度来看,火电脱硫脱硝除尘市场截至去年底已趋近饱和,市场预期的大气污染防治订单集中爆发的区域将转移到煤炭清洁利用的各细分领域,预计后续还将有一系列治污新政相继落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