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习主席亲自批示,煤化工丑闻皆因蒸发塘?
事出2014年9月。媒体曝出,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惊现大量污水池,举国哗然。接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这一事件做出批示。接着,关于蒸发塘的“丑闻”此起彼伏。
蒸发塘本是一种浓盐水处理设施。其原理是将处理后剩下的无法回收的浓盐水储存在一个经防渗处理的池子里,通过自然晾晒蒸发,最后剩下的废盐被挖走深埋。国内最早有化工企业用蒸发塘处理污水,规模较小。后来随着企业占地面积缩小,这种污水处理方式渐渐地被废弃。
进入21世纪,现代煤化工和环保意识同时兴起。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都鼓励上煤化工,但又都要求零排放,即污水全部回用不能外排。但是,别的还好水,污水中的盐无法降解,只会在循环工程中不断浓缩,直至形成浓盐废水。浓盐水处理成本太大,大到要吃掉全部利润。没有人上项目会傻到不求利润。但政府不管这套,反正项目书上没有零排放仨字就不批。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煤化工示范项目大都将在人迹罕至的西北富煤地区。那里幅员辽阔,阳光充足,风沙强劲。就这样,从第一个示范项目神华包头煤制油项目开始,进十年来,随着现代煤化工项目的扎堆上马,一个比一个大的蒸发塘路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祖国的沙漠中、戈壁上。
蒸发塘的设计要根据和装置规模、当地气候和蒸发量。蒸发塘的作用,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作保障。一是有一定深度,无渗漏;二是排入蒸发塘的应是经过多个污水处理环节之后的浓盐水,其COD等污染物含量应该很低,嗅觉上没有异味。但据陆续被曝光的蒸发塘来看,无一合格,普遍存在多项污染物超标。
当然,被曝光的蒸发塘远不止来自煤化工项目。近几年来,不仅是煤化工项目,电力、化工、造纸等几乎所有健在西北地区有污水生产的工业项目都开始采用这种事半功倍的“环保设施”。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中国西北地区大型蒸发塘超过100个。而“西北系”蒸发塘的弊病也充分暴露出来。西部地区虽然号称蒸发量大,但一年中有半年封冻期,没有太阳。二是防渗处理不过关,渗漏严重。按媒体的披露,有的企业拿普通塑料膜做防渗膜,有个干脆不做防渗处理。三是由于前端处理的不好,造成排入蒸发塘的污水成分复杂。本来外观应清澈如湛蓝海水的浓盐水,变成浮着一层油膜的污浆。油膜把水和空气隔绝开,水分无法蒸发。
是搞煤化工的都不知道蒸发塘的问题吗?当然不是。设计人员明明知道蒸发塘先天不足,却仍旧煞有介事地设计出一个个蒸发塘;生产企业明明知道蒸发塘成了污水池,却仍旧不动声色地汇报着环保成绩。他们顶多是在听到有人炫耀达到零排放时,私下嘲讽一番。
零排放这件黄帝的新衣,究竟是谁逼煤化工产业披上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10年。而这个高速度的推动手恰恰是政府。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出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明确“要组织实施对大型、高效煤的气化技术开发,突破一氧化碳转化、净化、催化合成等关键性技术”。从此,是政府生生地把煤化工推进“疯了”的行列。在那样一种遍地开花、大干快上的氛围中,什么煤化工前景不明,谁听得进去?在这种形式下,煤化工产业还能保持科学的、审慎发展的节奏才怪。因为,所有蒸发塘都是经过环保部门审批通过的,都是在政府眼皮子底下晾着的。
另一个极端又出现了:过去上项目是没有零排放仨字不批,现在是要有蒸发塘仨字就不批。
今后怎么办?
从具体工艺上讲,不应一棒子打死蒸发塘。在偏远地区,只要防渗做得好,蒸发塘这种设施还是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的。特别是从安全生产的角度考虑,现代煤化工项目都在示范摸索阶段,不能保证所有工程都能安全运行,万一出现问题,蒸发塘就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据了解,《浓盐水的蒸发塘设计规范》已于2013年由能源部委托立项,初稿已编写完成,但尚未公开征求意见及发布。一些较有实力的项目,则在污水处理回用上加大投资。比如新疆伊犁新天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在目前国内煤化工项目中最大的蒸发塘基础上,又配备了一套结晶装置,使整个污水处理过程的投资达到四五个亿。
有人说,这样的环保投资会令一些企业对煤化工项目打退堂鼓。但这是好事。利用环保门槛来对煤化工进行优胜劣汰,比其他任何行政手段都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