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内蒙古的十月天已微凉。作为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下称神华煤制油)的党委副书记,乔宝林一直忙得火热。随着这条备受关注的煤制油直接液化生产线的商业化运营,神华煤制油来访者越来越多,近月来就相继接待了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副局长吴吟以及各路专家、媒体。但无论是能源决策层、市场人士还是媒体,大家的问题如出一辙——煤制油的经济性。
从2008年年底宣布开车以来,对这条直接液化生产线的争议就没停止过,试车期间的开开停停也一度成为众矢之的。“当时就连国内一些知名的专家也说我们无法正常开车。”乔宝林坦言。
国家一些部门对煤制油一直也是态度暧昧,在叫停与放行间左右徘徊。当许多企业开始放弃煤制油、转向煤制气等其他煤化工新方向时,神华的做法有些与众不同,其直接液化项目抛开了最初的合作伙伴煤科总院,间接液化项目也和谈了十年的沙索分道扬镳,全部都揽在神华自己名下。
“我是支持煤制油的。”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态度很明确。目前,业界都一哄而上去搞煤化工,神华的煤制油路径相对而言“市场很大,至少不会有市场风险”。
但是,神华的煤制油之路亦并非一帆风顺,核心技术的缺失,仍然是其面临的重大难题。
曾经和神华有过合作的一位煤制油专家告诉记者:“神华说是自主研发,但与其说是研发技术,不如说是挖技术人员,从国内一些研究煤制油的科研院所挖了一些专家过去,这些专家是带着他们的科研技术过去的,所以对于神华来说并非从零起步。”
不管外界评价如何,神华对煤制油的布局一直在继续。神华煤制油鄂尔多斯的两条扩容线已经开始科研,300万吨的新疆黑山直接液化项目已经做完科研,另外宁东和榆林的间接液化项目还在继续推进。
“神华的目的很明确,想打造全国乃至于全球的‘煤化工帝国’。”煤科总院北京分院副院长陈亚飞说。
然而,事情并非如表面看起来的那么顺利,神华煤制油这个新宠儿正在遭遇着新的尴尬。
被质疑的经济性
在包府公路的边上,一座标有“中国神华”的加油站显得格外显眼,其背后就是神华位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马家塔的煤制油基地。神华对外披露,这个自有加油站的消费群是鄂尔多斯市及神木县过往车辆。同时,神华西北油化品销售公司在包头落地。据悉,早在2010年2月,神华旗下两家煤制油企业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和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就获得了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
根据神华煤制油公司介绍,2011年其共销售油品80万吨,实现利润4亿多元。今年上半年,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共生产柴油24.89万吨、石脑油12.57万吨、液化气5.31万吨,实现利润2.7亿元。
“现在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已经进入商业化运营,作为一家成熟企业给国家缴税,经济性很好。”电话中,神华煤制油公司副总裁岳国颇有信心。 但业界似乎并不买账。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程师方德巍就直言:“赚钱不可能,投资太大,技术并不先进,污染问题至今都没能解决,或者说是无解的。”
不言而喻,质疑多集中在高成本。张维平曾经供职于一家山西的煤制油技术公司,后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他提出,按每万吨耗资1亿元计算,神华鄂尔多斯108万吨的项目应该耗资108亿元,实际上可能远远超出了这个数额。
对于业界猜测的数额,乔宝林坦言,投资的确达126亿元左右,而且不包括自备电厂的费用。面对巨额的成本,每年4亿元的利润显得微不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