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的正式商业运作,标志着我国天然气进入快速发展期。近10年来,我国已形成了“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供气格局,天然气行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天然气绝对消费量已从2004年的341亿立方米增长到2013年的1640亿立方米,我国已超过伊朗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为此,国务院推出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等环境政策。天然气作为实现节能减排和治理大气污染最现实的清洁能源,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势在必行。
笔者拟在此背景下,综合评价我国天然气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现状及水平,探讨未来天然气行业的定位以及实现“大力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基于“大力发展”的视角,对我国未来天然气供应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目标,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能否与市场规模相匹配,下游天然气利用能否适应上游发展速度、实现均衡发展,不同用户在未来市场条件下的承受能力等问题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保障措施建议,为促进我国 天然气快速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一、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现状及水平评价
1.1 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土资源部评价结果,我国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62万亿立方米,最终可采资源量为32万亿立方米。截至2013年底,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1.61万亿立方米,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31万亿立方米。2004—2013年,我国天然气累计新增探明储量6.7万亿立方米,年均新增7400亿立方米。
2013年我国国产气产量达到1204亿立方米(含常规气、非常规气),进口气(含进口管道气、进口LNG)总量为536亿立方米,表观消费量1689亿立方米,绝对消费量1640亿立方米。天然气绝对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8%,较2012年增长0.5%。
2013年在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中,工业燃料用气量最大,为611.9亿立方米,占37.3%,2006—2013年消费量年均增长49.4亿立方米,主要用于陶瓷、玻璃、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城市燃气用量为509.9亿立方米,占31.1%,2006—2013年年均增长41.3亿立方米。
在2013年城市燃气中,用气分类如下:
居民用气181.9亿立方米,气化人口2.67亿人,城镇气化率36.5%;
汽车用气122.6亿立方米,气化车辆170万辆;
采暖用气104.4亿立方米;
公共福利(商业)用气100.9亿立方米;
发电用气量267.4亿立方米,占16.3%,2006—2013年均增长22.6亿立方米,装机容量达到44431万千瓦;
化工用气量250.7亿立方米,占15.3%,2006—2013年年均增长10.9亿立方米。
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建成天然气管道长度达到7.8万千米,年均增加5000~6000千米。自2006年大鹏LNG接收站投产以来,已投产和试运行的LNG接收站共计9座,总接收能力达到3100万吨/年。华北苏桥、大港板南、新疆呼图壁、重庆相国寺等地下储气库相继建成投产,地下储气库设计工作气量总计达147亿立方米,有效工作气量达到30亿立方米,占我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1.8%。
1.2 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水平评价
(1)我国天然气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其发展仍然无法满足能源结构调整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
2003-2014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情况
2004—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23.3亿立方米,年均增幅达到19.1%。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由2004年的2.6%增加到2013年的5.8%。由此可见,随着2004年西气东输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我国天然气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见图)。
尽管如此,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仍远低于世界23.9%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美国为29.6%,俄罗斯为53.9%,日本为21.9%),雾霾在全国许多省市频繁发生,大气污染防治迫在眉睫。2014年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若干意见》(简称“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国办发〔2014〕16号),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000亿立方米,力争达到420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水平大幅提高,将有效缓解我国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毋庸置疑,天然气的广泛利用是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最现实的解决方案。
(2)我国已形成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多元化供气格局,但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2013年我国国产气供应量是进口气的2.24倍,2004年以来国产气年均增长90亿立方米,占据天然气供应的主导地位。进口气始于2006年大鹏LNG接收站投产,至2013年年均增长75.1亿立方米,成为我国的辅助天然气资源。至此,我国天然气形成了以国产气(含常规气、非常规气)为主,以进口气(含进口管道气、进口LNG)为辅的多元化供应格局。
2007-2013年中国天然气净进口情况
我国先后打通了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缅天然气管道两大天然气进口通道,相继建成投产了9座LNG接收站。2013年我国进口气比上年增长102亿立方米,增幅达到23.5%,大于国产气的增长幅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延续近年的上升趋势,已达到31.2%(见图)。
(3)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全国性的骨干管网,但调配及调峰设施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管道、地下储气库以及LNG接收站的建设全面提速,地下储气库进入了建设和投产的高峰阶段,但调配、调峰设施总体水平仍较低。
随着西气东输二线的投产,全国性天然气管网逐步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陕京线系统、川气东送、榆济线以及忠武线等为骨干管道,兰银线、兰银复线、淮武线、冀宁线为联络线的全国性基干管网,实现了四大气区与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三大主力市场的连接,形成了“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供应格局。
天然气管网从点到面,由单一输气系统逐渐演变为地区性管网,并向形成全国性管网的方向快速发展。同时,川渝地区、华北地区、长三角等地区均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区域性管网。
虽然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640亿立方米,管道长度达到7.8万千米,但与美国相比,其在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330亿立方米时,管道长度就已经达到17.5万千米,我国输气管道建设水平与消费水平不相匹配。截至2013年底,我国地下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为30亿立方米,仅占天然气总消费量的1.8%;相比之下,美国有400多座地下储气库,库存量占美国全年天然气消费量的17%,欧洲各种类型的储气库也超过60个,且多数国家天然气储备率都达到15%~25%,可见我国储气库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投产的储气库数量少,有效工作气量占比小,地下储气库总体建设水平较低。
(4)我国在天然气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监管机制方面已出台相应的政策,但仍缺乏配套落实的办法
为了保障我国天然气健康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部相关产业政策,涉及天然气各个环节:
1)在上游勘探开发方面,已建立了准入机制以及资源税等政策;
2)在进口资源方面,有“进口关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
3)在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方面,有《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试行)》等政策;
4)在天然气下游市场利用方面,有《天然气利用政策》等政策;
5)在天然气价格机制方面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天然气价格的通知》等政策。
尽管我国在天然气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监管机制已有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机制,但是部分环节缺乏相应的配套落实办法,政策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