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针对煤化工领域的产能过剩,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实行严格行业准入制,通过制定严格的能效、消耗和环保等指标,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针对目前煤化工领域发展困境,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记者:您认为目前是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的时候吗?
胡迁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煤化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进入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环境压力不断增加、下游产品需求增加的新形势,发展新型煤化工成为中国煤多油气少能源格局下的必然选择。
记者:那么,发展新型煤化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胡迁林:传统煤化工长期积累的矛盾比较多,规模小、产能过剩、深加工项目比较少,面临较大节能减排压力。新型煤化工良好的市场前景预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产业发展逐步升温,呈现无序、过热的态势,值得警惕。当前,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包袱尚未化解,一定要警惕煤化工成为下一个产能过剩行业。
记者:对于煤化工产业布局,您有哪些建议或意见?
胡迁林:煤化工产业的合理布局非常重要。现在对乙二醇需求增长较快,乙二醇产量不能满足国内聚酯产业的需求,需大量进口,产业前景看好,这需要避免出现项目布局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如果煤制乙二醇项目选址内蒙古、新疆等地,虽然可以占有廉价煤炭优势,但是乙二醇消费区域集中在华东、华南一带,要支付高昂的运输费用;而如果项目选址靠近消费地,煤炭价格又要翻番,同样会大幅增加企业成本。合理选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煤化工产业需要充足的水资源,在规划煤化工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当地水资源平衡问题。中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总体上为逆向分布,除贵州、云南等省的水资源充足外,其他省份都存在水资源紧张问题。西部主要产煤省份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等地区属于干旱缺水区,区域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水文地质工作程度低,发展煤化工需要从黄河或黄河一级支流引水。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安徽等省,人口众多,水消费量较大,工业用水同样紧张。另外,新型煤化工属于洁净煤技术,总体上有利于提高煤的利用效率,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增加二氧化碳、废渣和废水的排放,大规模发展煤化工必然增加环境压力。因此,各地在进行煤化工布局时,必须考虑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记者:目前,这些问题有所改观吗?
胡迁林: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产重组等多种措施,甲醇、煤制烯烃和煤制天然气等项目迅速向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逐步形成鄂尔多斯煤化工产业集群、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得到了一些改观。
在当前煤炭价格下跌的形势下,煤化工的经济性更加凸显,发展煤化工的积极性必将再次提高。布局分散、产品方案趋同的项目如果不能实现有序发展和合理布局,将导致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在区域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方面造成潜在风险,甚至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记者:如何解决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问题?
胡迁林:要解决过剩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如在做聚烯烃产品时,采用不同的聚合工艺、聚合催化剂,实现产品的差别化,市场也就随之细化了。聚烯烃往下游衍生,可分的种类更多,可以钢材用,也可以建材用。实际上甲醇除了作为化工原料外,还是清洁的能源。甲醇产能过剩最大的原因是下游市场没有打开,比如甲醇加汽油可以作为汽车燃料。如果下游市场打开,现在的产能规模是可以消耗掉的。但现实的情况是,企业都在生产通用型产品,这必然导致产能过剩。
煤化工发展出现了一些盲目和过热性,为了抑制行业盲目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规定规范行业发展,这些门槛对于抑制煤化工盲目扩张产能将发挥巨大作用。
记者: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应该如何协调?
胡迁林:实现中国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和行业协会的引导,更需要充分发挥以国有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优势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推动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加速核心产业聚变,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目前煤化工企业增值税负担过重,增值税额达到销售收入的9%~11%,同时项目投资大、生产成本中折旧费用所占比例较多。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针对煤化工行业特点,研究制定降低企业增值税负担的有效政策,扶持煤化工产业发展。另外,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一大批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但煤化工项目审批权不宜下放,一旦下放可能导致新一轮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不利于产业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