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887|回复: 0
收起左侧

电力企业为什么玩不转煤化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6 17:42:3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煤化工板块已经成为电力企业沉重的包袱。今年以来,电力企业重组煤化工业务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

  1月24日,国电电力控股子公司国电英力特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将所持有的国电中国石化宁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45%的股权,以25.93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并同时转让两个煤矿的探矿权。7月7日,大唐国际发电公司发布公告,其与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煤化工及相关项目重组框架协议》,拟就其煤化工板块及相关项目进行重组。

  华能集团也暂停了煤化工业务的投资。华电集团则希望在此领域引进民资,减缓煤化工的投资压力。

  至少从目前看来,发电集团在煤化工领域的跨界发展难言成功。在煤化工领域投入最大、布局最广的大唐集团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年6月2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对大唐集团2012年度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显示大唐集团煤化工成为 “重灾区”。


  市场早已经对电力企业涉足煤化工看空。当大唐公开重组煤化工板块消息后,投资者用高价买入来欢迎大唐这一决策,大唐发电A股和H股一路上涨。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时候正视目前的煤化工困境了,这是其无法玩转的领域。正如一位管理者的发问:“我们搞电是一流的,就以为也能搞好煤化工,以为自己很高明。但是凭什么搞煤化工就是一流的?”这一发问戳中了问题的核心。电力企业玩不转煤化工的根源在于思维没有转变,在投资前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

  电力企业搞煤化工的原因基本一致。行业面临全面亏损的困局,电力企业都意识到自己这一庞大的系统离不开煤炭,“拿煤”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拿煤矿,地方政府开出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按一定比例就地转化。于是,电力企业被“逼上梁山”发展煤化工。

  大唐集团在某省区先后上马了一个46万吨/年的煤制聚丙烯项目和一个4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项目总投资数百亿元,是为了拿到某地一个70亿吨储量的褐煤矿。

  2010年华电集团因为拿煤,布局4个煤化工项目,当年决策了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项目。2011年又在陕西榆林上马了天然气制甲醇项目和煤制甲醇项目。而天然气制甲醇项目效益不好,2011年天然气由每立方米1.11元涨到1.6元,项目成本增加了2亿多元,2013年亏了1.6亿元,预计2014年亏得更多。

   国电集团2009年前后先后拿到200亿吨的煤矿,配套了6个煤化工项目,其中有的是在兼并煤矿的过程中带过来的。2012年,国电集团形成了6000万吨煤炭产能和6个煤化工项目,于是干脆成立了煤化工产业部,干起了煤化工。中电投发展煤化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掌握煤炭资源,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中电投必须进行煤炭的就地转化,且大部分地方政府对转化的比例要求越来越高,原来是1∶0.5,现在要求1∶1了。

   在“煤化工换煤矿”的急促压力之下,电力企业对煤化工项目认识不到位,容易以电力的思维看化工。不同产业的思维导致人才的稀缺。在这一专业领域,没有专业人才队伍,几乎难以成事。没有自己的人才,各个化工设计院看法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站在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技术说得都很好,让电力企业如何拿定主意?大唐煤制气就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而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近年来刚刚兴起,在此之前国内各大学普遍没有设置煤化工专业,煤化工与传统化工的差别颇大。随着煤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煤化工人才出现短缺。在这个新兴产业的各个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煤化工人才少之又少,电力企业在这方面争夺人才并不占优势。而恰恰是它们,更需要高端技术型人才和现场熟悉操作员工。

  有人统计过电力企业煤化工领域掌舵者的专业背景,无一例外,几乎清一色的发电背景高管。由于缺乏专业煤化工人才,电力企业煤化工板块的产业思维更没有机会扭转了。这令他们必须面对比其他企业更复杂的困境。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15 23:53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