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克大学研究员杨启仁8月11日称,按照美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公司上马煤制气项目要谨慎,避免成为永远填不上的钱坑。
杨启仁去年曾发表《中国合成天然气革命》,对中国大规模发展煤制气项目的经济型和环境后果表示担忧,引起国内舆论广泛关注。最近又发表《美国煤制天然气发展的经验和启示》一文,再次预警中国煤制气热。
目前,国内有两个煤制气项目已经投产,分别是大唐内蒙克旗、庆华新疆伊犁项目。大唐运行之后遇到问题,并因此大修,业内普遍认为大唐前期工作不够,留下难以修正的难题。
中国之外,美国和南非进行过煤制油气规划化量产。南非沙索公司进行过煤制油,美国大平原煤制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经轰轰烈烈。
美国以前也面临富煤贫油少气的情况,政府因此支持煤制油气发展,不过最后只有大平原煤制气一个项目实现了规模化量产。但杨启仁研究显示,大平原根本说不上成功,相反是失败的试验。
大平原煤制气项目得以上马,是因为当时美国的管道公司实行严格的第三方准入制度,盈利比例由政府规定,只能收取固定的管输费。管道公司为了提高盈利,将触角伸到上游,通过售气获得高收益。
但为此组建的大平原气化联营公司,运营一年后即宣告破产。大平原煤制气由新的公司运营,项目建成后,运转十多年环保上才达标,符合空气排放标准。
美国大平原煤制气项目周边水资源丰富,用水问题不突出。即便如此,废水产生的问题一直困扰当地居民,大量投入资金安装环保设备后,才有所改善。美国大平原项目排放的二氧化碳,出售给邻近的加拿大油田,也产生了额外的收益。
杨启仁对本报记者分析,中国目前的情景与美国发展煤制油气时的处境相似,美国当时正在推动天然气价格改革,1978年立法解除了天然气的价格管制,1987年天然气价格全面市场化。气价改革刺激了气源的勘探开发及开采技术的发展,天然气资源逐渐变得富足。
中国目前也在推动天然气价格改革,不过也有声音认为,在持续的需求推动下,天然气价格将不断上涨,煤炭价格仍有下降空间,两相对比,煤制油气的利润空间依然存在。
同时,持续的天然气需求增长造成供需缺口,发展煤制气也是一个选择。杨启仁则认为,煤炭和天然气的价格不会长期背离,长期看,煤炭和油气价格走势一致。而且在各国增加供给的情况下,未来天然气的价格还有下跌的可能,一旦下跌,煤制气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结合国家能源局刚刚出台的规定中对煤制气产能必须超过40亿方的门槛认为,按照估算,40亿方的年产能,投资控制在260亿人民币才可能盈利。但现在40亿方的煤制气项目投资超过330亿元,甚至更高,加上未来水价上调,后期水处理标准渐渐严格,煤制气很难盈利。
杨启仁认为,示范就按示范项目做,给示范项目足够的时间检验技术的成熟度,而不是打着示范名义,却有很大一批项目在筹建。一窝蜂投入煤制气,将带来极高风险。
截至今年6月,全国处于不同阶段的煤制气项目共计50个,若全部建成,总产能将达2250亿立方米/年。不过,本报记者跟踪发现,大多数煤制气项目即使拿到“路条”,也多采取观望态度,并没有都盲目开工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