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相比直接燃煤,煤化工可以实现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和利用,降低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煤制天然气等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环境和经济影响是正面的,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无机化工处处长李志坚
“在天然气需求猛增的情况下,必须多途径供给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潜力有限。只有大力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力图实现天然气的自给自足,才能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节能与环境研究部部长王树东
“1.改用煤气发电是两害相权取其轻;2.先进技术可将煤制气污染降到最低。”
“煤制天然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情况,用煤制天然气发电比燃煤发电的总污染要小得多,而且我们的现有技术可以将污染控制住。”
-中科合成油公司高级工程师唐宏青
“虽然从煤转换成SNG能效只有60%左右,但长输气管线在远距离输运方面更为高效。在终端应用上,由于是清洁气体燃料,可以采用各种先进用能系统、技术与设备(如分布式供能,热、电、冷三联供)加以高效应用。这样,从整个产业链考虑可能得到提高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和减排CO2的好处。这里,一个关键问题仍是煤制SNG时CO2的排放和处理。若把风电和SNG两者协同起来,通过风电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则可像上面甲醇生产一样,成倍地增加每单位煤量SNG的产出,大大减少CO2的排放。”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作为煤炭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效率高、清洁、成本可以接受的煤炭使用方式。经过多年探索和借助国内外经验,应大力推进煤制天然气的有序发展。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占主导地位。加快发展煤制气等煤炭清洁利用方式,既是高效清洁利用煤炭资源、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推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改善国内能源供给、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能源大转型的战略举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郭焦锋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发展煤制气的国家,煤制气技术不断趋于成熟,产业发展蓄势待发,迫切需要通过有效机制设计、政策扶持和技术完善,推动煤制气科学有序发展。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煤制气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有序发展煤制气产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任世华
“政府要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坚持科学适度和布局合理是关键。政府只有提高煤制气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煤制气环保标准,鼓励国内大型能源企业承担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探索新型绿色、低碳、高效现代煤化工发展道路,才能有效减少煤制气污染物的排放。”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
“煤制天然气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一种手段,“气代煤”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一项措施,如何才能把这项措施和手段用好,达到真正的效果,必须以环境来主导!否则,就会出现“把北京的污染转移到山西、内蒙”、“把东部的污染转移到西部”这样的恶果。”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煤化工在大气污染方面的环保优势是火电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煤化工多联产还具有火电不具备的调峰调谷优势。因此,发展现代煤化工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同时也具备排污去向的,将是优先布局的选择。煤制天然气应该尽可能规模化、相对集中,并与其他产业形成耦合和规模效应,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学双
“在中国的天然气时代,煤制气也将占有一席之地。能源转型不仅需要“増气” ,同时也需要“制气”。只有大力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力图实现天然气的自给自足,才能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煤制天然气作为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替代和补充,既实现了清洁能源生产的新途径,优化了煤炭深加工产业结构,丰富了煤化工产品链,又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的特点,符合国内外煤炭加工利用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在重点地区适度、规模化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是可行的,煤制天然气或将是液化石油天然气和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替代和补充。”
“煤制天然气产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长远的专项规划,必须先规划后开发,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煤制天然气的规划和布局必须在科学、有序、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在国家能源规划指导下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可以预见,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的运行情况将是未来政策走势的关键,示范项目的经济性、环保性、产业拉动等将为后续国家对于煤制天然气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柳钦
“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我国应谨慎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或限制和有条件地发展煤制天然气,切不可不计后果地、一拥而上地盲目发展,否则这种产业体系一旦形成,将长期固化下去,并对我国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峰
“煤制天然气从本质上就是高碳排放、高耗水的行业从历史大趋势看,环保标准将更严格,对二氧化碳排放限制更多,现在勉强可以盈利的煤制气,随着环保要求逐渐加严,成本只会越来越高以史为镜,美国在取消天然气价格管制的初期建立了大平原煤制天然气厂,经历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杜克大学全球变化中心教授杨启仁
“煤制气大规模发展看似能解决天然气短缺矛盾,但事实上,将煤炭转换成天然气再进行利用,是一个高耗煤的生产过程,不利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其污染排放也高于直接使用煤炭。大规模发展煤制气替代燃煤,实际上只是将污染排放从东部转移到西部,从整体上增加全国的排放量,也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因此,煤制气应至多是一个保障天然气供需和治理雾霾的补充手段。”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大盘子,应该统一来考虑,而不只是围绕中心城市。拿煤制气来说,大城市需要更多的清洁天然气资源,但是如果不落实好环保措施,煤制气造成的污染会留在生产地,可以说这是一个污染的转移过程,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能源生产基地和大城市的减排应该统一来考虑。污染了别人清洁了自己这种思路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取的。不管企业建在哪儿,排放标准是不能放宽的。把煤变成气,再长距离输送到电厂进行发电,这个思路是不可取的。为什么呢?现在煤本身的成本比较低,直接去燃烧后控制排放,燃煤电厂可以达到燃气电厂甚至低于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没有必要先转化成气再发电。通过一次转化之后,能源利用率变低了,而且煤制气还需要大量水,还有污染物的排放,如果再把这些污染物的治理措施考虑进去,就更不可取了。”
-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桐
“在生态脆弱地带,人为自毁生态系统几乎无法修复。近期煤制油项目审批松绑,煤制气项目“开闸放水”,鄂尔多斯的生态灾难正在迅速向新疆等地扩散。不是不该开采煤炭,而是要量水而行,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步子慢些,细水长流。”
“所谓煤制油气,是以投4得1的高资源投入、5~7倍温室气体增排以及高耗水引发当地生态灾难为代价,将尚存不多和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由固态能量转换为液态或气态,这太不合算。更严重的是,这笔巨大的生态成本与亏损,无疑是由13亿中国人和他们的子孙买单。更令人担忧的是,“拿穷日子当富日子过”,穷追猛打地“竭泽而煤”的现况何时才能得到收敛?政府更应多些责任心,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和利益集团的追求,而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子孙负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
“我国通过煤制天然气盲目效仿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煤制气+天然气发电路线,其能源效率明显不及煤发电路线。天然气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效率为60%,煤制天然气能源效率也是60%左右,因此煤经天然气到电能的总效率约为36%,而燃煤发电效率可以达到45%,而且投资小,发展超超临界清洁燃煤发电技术完全可以做到既节能20%以上,且又清洁运行。煤制天然气供民用固然清洁度高,但家用电器也很清洁,用电饭煲做饭,比直燃天然气做饭热效率高50%,用电通过热泵技术为家庭取暖也比用天然气取暖节能。经测算,从用能的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煤制气仅在用于普通供暖及工业窑炉方面相比于煤发电略有能量效率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