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037|回复: 0
收起左侧

新型煤化工“成长的烦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9 06:18:3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当下,新型煤化工是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敏感或极具争议的话题。

    笔者认为,煤化工是否需要加速发展,固然需要讨论。但现在发展新型煤化工,有许多认识误区,首先需要澄清。更重要的是,找出解决当下煤化工存在问题的方案,并且切实实施,才是硬道理。

    新型煤化工一定是先进的吗?

    其实,新型,未必高新、未必创新、未必绿色,相反,还可能蕴含着不确定性、不成熟。要发展好新型煤化工,需要与相对成熟的石油化工技术、传统的煤化工技术密切结合,从工艺、设备、技术上相互匹配和协同,才有可能生产出合格、具有市场竞争力、绿色环保的煤化工产品。

    新型煤化工,一般包括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香烃(主要是对二甲苯)、煤制PVC。其中,煤制合成气、煤制油等,传统的煤化工都已有技术开发,只是近期有新的技术不断产生。而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PVC,可以说是煤制甲醇的产品衍生,但又不尽相同。也结合了石油化工工艺。尤其近期开发的煤制芳香烃,其实是煤制甲醇,再结合甲醇甲苯制对二甲苯,还涉及芳烃异构、分离等大石化工艺。而新型煤化工所产生的副产物或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也会涉及传统的煤化工技术等。

    如果不能将以上新型煤化工技术、传统煤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有机结合,只是简单地叠加,项目的成功就没有了基础。

    新型煤化工技术是否已达到成熟稳定的水平了?

    可以说,中国是全球新型煤化工最大也是唯一的试验基地,欧美的许多煤化工技术,在他们本土还没有产业化,直接就拿到中国做规模化项目推进。最近几年,中国煤化工技术的确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对石化技术,毕竟其历经时间短,技术系统性、稳定性、适用性还有待于检验,许多技术甚至还停留在中试或实验室阶段。

    真正成熟的整套煤化工技术,应该符合:在特定或多种煤原料的供应条件下,提供完备的工艺和设备、保证整条生产线持续有效地运营、产出符合质量的产品、并能提供系统的三废处理装置、以及有效利用相关副产物的整厂设计和运营。

    但实际上许多企业,还没有仔细做好工艺技术和相关关键设备的技术尽职调查,没有对项目本身做系统的尽职调查,在技术选用、设备选型、生产工艺路线选择、建厂选址方面,都付了许多学费。

    新型煤化工是否有成本优势?

    许多关于新型煤化工可研报告,大多只分析某一工艺下产品的原料成本或者项目投资成本。其实更重要的,需要考量其整厂经济效益乃至附近地区的竞争力。必须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成本:

    作为煤化工,毫无疑问,煤的原材料成本,至关重要。是选择褐煤、无烟煤,还是烟煤;选择哪种烟煤,需要考虑含硫量、灰分、含水量,以及相关的微量杂质或者重金属等;是选择邻近一个矿区的煤,还是多处矿区的煤;是选择坑口煤还是深井煤;煤的储量、煤的开采成本、煤的运输成本,这些都是关乎煤的实际使用成本。

    还有国产煤与进口煤的价格的中长期比较,煤炭价格与原油价格、天然气价格的中长期比较、预测和动态分析等。这些,都是项目先期需要考量的。

    2)公用设施成本

    本文只讲水的问题。新型煤化工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这是必须考虑的成本要素。除了成本因素,许多富煤地区,也是缺水地区,每年限定用水总量。有些季节,甚至对于工业用水会有特定配额。而这对于有些煤化工项目,可能是致命的。

    3)设备和技术投入成本

    现在,许多大型炼化装置,已向分子化利用方向发展,对于炼化工艺产出的每一个主要产品,充分利用,并力争做到按市场的中长期需求变化,实施生产工艺路线的切换,与相应的生产装置配套同步协调。

    同时,这些设备与技术,必须同时适应副产品的利用或处置、三废环保处理的需求、以及剩余热能、废水、废气等的循环利用等。自然,还涉及所处整个工业园区的规划、相关上下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发展、水电煤三废物流的综合规划和预留协调、CO2排放处置方案以及驱油管线等。

    笔者考察了不少近几年投产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在以上这些方面,相关企业和部门的事先规划和投入都很少,而所处的开发园区的规划和统筹规划方面,更是令人堪忧,需要后期尽早做出补充规划和调整。

    4)投资和财务成本

    新型煤化工项目,大部分都是大型投资项目,动辄上百亿人民币,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整厂建设占地面积大、技术工艺没有成熟先例等特点。许多项目,整厂建设好了,还需要数年的生产调试,甚至有些生产线技术根本没有过关。这样,项目的财务成本相当大,甚至生产线工艺流程打通后,后期每年还要投入巨额资金,成了一个资金永远填不满的陷阱。近期传出不少央企退出煤化工的消息,就是佐证。

    5)人力成本

    各种企业人才的培养、专业管理团队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花时间培育。而这是企业和项目成本的根本。企业可以跨界,但思维也需要跨界。

    6)副产物和三废处理成本

    新型煤化工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副产物,如粗苯、萘、蒽、沥青等。其废气、废水和废渣,通过加工,还可以回收:氨、吡啶、焦油等。其中的酚类、硫化物、氰化物、醇、酸、酮、醛及酯等有机物、焦油渣、污泥还需要处理。

    目前,许多煤化工项目,在立项时候,重点突出原料成本方面的项目优势、列出三废处理和副产物处理的基本方案,但淡化或技术处理其三废处理成本和排放标准。而在实际操作中,碳排放严重超标,水耗大大超标;废气、废水、废气阶段性达标,或者根本没有达标,长期处于整改阶段。

    煤化工的环保成本和碳排放成本,是一个隐性的成本,也是新型煤化工项目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7)物流成本

    中国富煤地区,大多在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也是交通欠发达地区,物流主要方式是铁路加公路,较少有水路,更稀有管道运输。目前有少量的煤制气项目,已实现管道运输,但今后大量的煤制气项目,其管道和管网的配套,还远远滞后。其投入,是一个投资巨大的项目,而且运营成本,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8)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同效应

    曾有专家指出,煤化工产出的化工品,今后应占整个石化产品的20-30%。先不去讨论其观点是否有依据。实际需要考量是,如果今后美国乃至中国产出更多页岩气、页岩油,当石油价格下跌到每桶80-90美元,甚至更低,当人民币与美元比价发生较大变化,当今后煤炭价格下跌幅度远远低于石油价格跌幅,或增幅大于石油,中国的新型煤化工,将何去何从?现有的装置如何处置?

更何况,目前中国的石脑油炼化装置,已呈现产能过剩,而新型煤化工,有些也是产能过剩,而且许多产品,如石脑油路线的聚烯烃和煤化工路线的聚烯烃,是左手打右手,是协同、竞合、还是会带来新的低价竞争?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17 06:39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