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富集煤矿与水资源,毗邻着一片耕地,一个新的煤化工项目在4月底刚刚拿到国家发改委路条,将在几年之内开建。
这个项目是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投新集)和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皖能集团)共同建设的,主要是把低阶煤炭转变成清洁紧俏的天然气。
国投新集煤制气项目部提供资料显示,杨村煤制气项目规划年产天然气40亿Nm3(标方),总投资240多亿元。公司内部管理人士称现在项目正在前期筹备阶段,项目部目前有几十个人,未来还要尽快吸纳大量人才。
项目经济性如何?
和国投新集一起在煤制气领域招兵买马的,全国大概有50家。2013年是煤制气行政审批的开闸之年,共有15个煤制气项目得到发改委批复,此前冷滞的煤制气产业如今热闹喧嚣,煤电企业、石化企业甚至是外围房地产企业等都涌入了煤制气大军。
对于煤制气的经济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郭焦锋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煤制气的巨额投资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煤炭成本、全球天然气价格是影响煤制气项目经济性的关键,根据测算,煤炭价格上涨10%,内部收益率降低0.62%;天然气价格降低10%,内部收益率降低2.78%。
然而市场分析师对盈利空间表示乐观。认为煤价下行趋势已然确定,而未来价改后的天然气价格一定是上涨的,所以煤制气的盈利空间显而易见。
在已核准和投产的19个煤制气项目中,有17个聚集在“煤多价低”的内蒙古和新疆地区,凸显了原料成本优势,但是针对国投新集在安徽的煤制气项目,黄庆依然看好其经济性,“安徽的煤炭价格虽然高一些,煤制气的生产成本也会控制在2元/立方米之内,而安徽省内居民用天然气和非居民用天然气的门站价格区间在2.35元-3.23元,所以项目经济性良好。
据悉这个项目是华中地区第一个获得路条的煤制气项目,这比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同类项目更接近终端消费市场,也利于节省管道建设的支出。
输气管网建设是煤制气项目企业一直关注的问题,虽然国家能源局要求油气管网有剩余能力时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开放,提供输送和储存服务,天然气管线建设的垄断局面看似已被破除,但现有管线大多处于满负荷状态,新增气源的同时,必须配套建设输气管道,煤制气在管网建设和运营上依然会遇到较大风险。
“国投新集煤制气项目未来将使用皖能集团现成的管网设施,所以这方面的成本风险可以规避。”上述国投新集人士透露,至于两公司在此项目上的投资比例还不方便进行披露。
暧昧的政策环境
其实早在2010年之初,国投新集就开始筹措煤制气项目,距离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已经有4年时间。
彼时煤炭企业还处在黄金发展期,日子过得相当红火。彼时国投新集创新提出要发展煤气一体化产业,4年时间,煤炭形势急转直下,现在发展煤制气变成了转型之举。
“尽管较早布局煤制气,但是手续审批却非常慢,主要是土地审批、环评等等手续太过繁琐。”上述国投新集人士说。
这条缓慢繁琐的报审之路同时映射了国家对于发展煤制气的态度转变。2010-2012年是政策约束期,包括国家发改委2010年发布的《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准或备案煤制天然气项目;还有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规定企业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气项目。这期间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煤制气项目不足5个。
2013年后,煤制气项目审批的阀门才逐渐松开,国家批复了15个煤制气项目,国家能源局也规划在未来6年煤制气要达到500亿方。黄庆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煤炭产能过剩,且天然气气源紧张,为了降低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而采取的应时举措。
也有煤炭政策研究者认为能源局去年批复路条的一揽子项目,也需要全方位的严谨论证,才有可能得到国家核准。他举例说,煤制气项目耗水量极大,但又多位于干旱缺水的内陆省份,能源局在去年7月批复新疆准东项目的路条中,就明确要求地方政府抓紧制定上报水资源总量控制的方案,并作为项目核准的“必要条件”。
此外,刚刚投产的大唐克旗和新疆庆华两个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也将影响能源局的进一步决策。
今年1月13日,内蒙古大唐国际克什克腾旗煤制天然气项目投产不到一个月却意外停产,大唐克旗是国内第一个获批、第一个商业化运营的煤制气项目。
所以对于煤制气,国家目前的态度还是相对谨慎的,依然抱着“示范、科学、合理”的观望态度。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在访谈中表示,其很赞成现在能源局发展煤制气的思路,即要适度发展,不能盲目发展。
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举办的煤炭清洁利用专家咨询会,最终定下的基本调子说明了国家对于发展煤制气的暧昧态度:一是不可原地踏步停止发展。煤制气符合我国国情,是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和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二是不能遍地开花过热发展;三是禁止违背规律盲目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