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本周,国内首个聚乙烯(PE)装置气液法流化床项目在天津石化烯烃部联动试车成功,项目“硬件”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用国内线型装置生产比通用料每吨贵近2000元的超低密度系列产品的工作,又迈进了一大步。
“我们刚刚完成了对丁烯产品的实验,马上要进行己烯产品生产的实验,最终目的是生产出密度在0.900以下的超低密度系列产品。”7月2日,天津石化烯烃部聚乙烯车间生产主任王晓飞指着满屏的数据向中国化工报记者介绍了该项目的进展情况。
由天津石化与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气液法流化床工艺成套技术开发项目,是中国石化“十条龙”科研攻关项目之一。该项目主要通过改变装置气相法流化床反应器内部床层温度的分布区间,来实现反应温度控制,从而生产出更高端、利用更广泛的新型聚乙烯产品,促进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产品的升级换代。
天津石化烯烃部此前先后开发了性能优良的1-己烯共聚聚乙烯产品缠绕膜、POF膜芯层料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流化床反应器在冷凝条件下操作能提升产品质量,并能改进产品性能。由此逐步具备了开发了创新性更强、产品性能更优异的气液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艺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工业化试验条件。
为使该项目顺利推进,烯烃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开发专用催化剂是其中难度最大的一项。因改造项目实施后,形成了凝液低温区,普通催化剂难以适应。技术人员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扳倒了这只拦路虎,开发出适用的专用催化剂。
不久前,烯烃部又一鼓作气,成功完成了联动试车。装置技术人员对部分成熟牌号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树脂产品落镖等指标提高了15%~20%,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至此,该项目“硬件”准备工作全部到位,正式进入实验研究阶段。
“在试验研究工作中,为保证操作参数的精准和可控,我们从最熟悉、操作经验最丰富的丁烯产品开始进行,确定了丁烯-己烯-超低密度聚乙烯产品的试验顺序,由简入难,全方位验证改造项目核心设施的分离效果和运行能力。气液法流化床项目投用之后,可以生产出密度在0.900以下的超低密度系列产品,这样就能够打破国外的长期垄断。”聚乙烯车间主任杜焕军展望了该项目的美好前景。
据了解,聚乙烯装置气液法流化床项目整体实验工作预计2016年结束,将为我国开发30万吨级流化床工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链接
按工业化年代划分,第一代聚乙烯是1939年工业化的高压法聚乙烯,即低密度聚乙烯。第二代聚乙烯是1953年工业化的低压法聚乙烯,即高密度聚乙烯。第三代聚乙烯是1977年工业化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第四代聚乙烯则包括1984年由联合碳化物公司工业化的超低密度聚乙烯,以及1958年工业化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茂金属聚乙烯(MPE)。
其中,超低密度聚乙烯具有更好的柔软性、韧性和耐环境应力开裂性,是一种线型高聚物。这种树脂的突出特点是密度低,因而相同厚度的产品得率大,其韧性、强度、耐冲击性都大大超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或乙烯-丙烯酸乙酯(EEA),其综合物理性能较好,有突出的耐针孔性和很好的伸长率,通常以颗粒状成品出售。目前超低密度聚乙烯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其他树脂的改性剂,例如利用其低温柔软性改善聚丙烯性能,应用于汽车保险杠、仪表盘等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