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和金融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汤珂认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矛盾,首先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让那些技术不过关、效率低的企业被淘汰掉;其次要靠技术创新,提高煤炭的生产和使用效率,找到煤炭清洁利用的新路径。
8月里,有关煤的利好消息似乎不少。煤价上调,库存下降,大型煤企主动限产,进口煤减少,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止跌回稳迹象明显,业内人士预测,煤价企稳后或有小幅回升。
但是,这样的利好,能让煤市稳定多久,目前难料。业界普遍认为,煤市将长期处于供应宽松的态势,短期内不会出现煤价大幅上涨的局面。
“治理煤炭产能过剩、实现供需平衡需要一个过程。从目前来看,这个过程会比较长。”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和金融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汤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产能过剩之殇
2012年以来,煤价一路下滑。业内外一致认为,这是供需失衡、产能过剩导致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目前,煤炭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并且不少企业对煤炭生产不加控制。
业内外专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煤炭产能过剩、煤价下跌的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GDP增速放缓,煤炭需求增长减缓。目前,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渐提升,能源利用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侧面是,绿色发展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至于我国对非清洁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减少,而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将得到大量应用。”汤珂说。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比2011年下降4个百分点。目前,除了雾霾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外,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均在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忠宏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强调了汤珂的观点。他说,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主导产业由重化工业转为新兴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低于重化工业,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需求增长会逐渐减缓。
“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煤炭供不应求,大量资金流入煤炭行业,而经济发展放缓的时候,遇上煤炭产能集中释放,煤炭供大于求,进而出现库存高企,煤价下跌。”汤珂说,这种情况在各个国家都出现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这是经济周期带来的,不仅体现在煤炭上,在铜等大宗商品身上也很明显。
公开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4轮产能过剩,这次的覆盖面积最大,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出现了产能过剩。而近几年的集中投资造成了产能过剩的速度加快,其中钢铁、水泥产能是绝对过剩。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煤炭建设投资共1.88万亿元,仅“十一五”期间就投资了1.25万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持相同观点。他说,目前,我国钢铁、有色等耗能产业产能过剩,也导致了煤炭产能过剩。这些耗能产业对煤炭的需求减少了,即便煤炭总供应量不增加,市场上的量短期内也是过剩的。同时,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量增长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火电的需求。
除了国内因素以外,煤炭市场国际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神华集团销售管理部业务处处长王金刚说,我国煤炭市场基本上跟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了。近年来,进口煤增加,加剧了国内煤炭的过剩局面。
对此,汤珂表示,国际煤价一直比中国的低,就是因为国外对煤炭的需求减少了,所以很多进口煤涌入中国,这是经济规律。
以量补价不可取
市场供大于求,煤价下降,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煤企收入减少。为弥补降价带来的收入减少,不少煤企选择多产煤、多卖煤,煤卖得多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在汤珂看来,以量补价是比较正常的企业行为。但是他觉得,以量补价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