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今年以来,氮肥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四月中下旬,西北地区尿素出厂价跌至1200~1520元(吨价,下同);河北、山西等地1450~1480元;西南地区1480~1560元;华东、华南地区1600~1700元,均低于绝大多数企业成本。碳酸氢铵、硝酸铵等氮肥品种市场行情也大致如此。受此影响,全国90%左右氮肥企业出现亏损。业内分析认为,在产能严重过剩打压下,氮肥市场中长期走势将难言乐观,行业暴风骤雨式的洗牌在所难免。那么,在氮肥行业即将进行的大洗牌中,到底哪类企业更具竞争力?中国氮肥行业今后的原料结构又将发生怎样变化?记者就此走访了一批业内人士。
左图为2013年建成投产的陕西省首个坑口煤头化肥装置——府谷奥维乾元化工公司年产30万吨合氨、52万吨尿素装置。右图为绿荫丛中的四川锦化气头化肥/三胺装置。
气头不如煤头,俨然已成定局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日前公布的“2013年经营业绩较好的13家氮肥企业”中,入列的气头企业只有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其余全部为煤头企业。虽然锦天化的销售利润率在这13家企业中名列前茅,但气头化肥企业整体竞争力低下的事实暴露无遗。
沪深两市上市氮肥企业2013年的年报同样呈现“煤强气弱”的特征——在已经公布年报的22家化肥企业中,2013年仍保持盈利的气头化肥企业包括四川美丰、沧州大化、赤天化、陕西兴化和建峰化工。尽管没有亏损,但上述企业2013年净利润同比分别只有2012年的56%、42%、34%、33%和6%。云天化、泸天化、川化股份等大型气头企业则出现了数亿元巨额亏损。
与气头化肥企业的惨淡经营相比,煤头企业的日子显然要滋润一些——不仅大多数煤头氮肥企业实现了盈利,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业绩还十分抢眼。其中,华鲁恒升2013年净利润高达4.8952亿元,在整个化肥行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8.4%的增长,成为弱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另外,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阳煤正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煤头化肥企业,2013年同样均取得了不菲业绩。4月15日,四家氮肥类上市公司公布其2014年一季度业绩预报,煤强气弱的特征更加明显。其中,泸天化和川化股份预计一季度亏损额分别高达6500万元和1亿元以上,四川美丰预计一季度盈利同比骤降91.08%~100%。而湖北宜化继续保持较高利润水平。
“目前公司所用存量气1.37元/立方米,增量气则高达2.57元/立方米,尿素综合成本超过1800元。而尿素发至省内的出厂价仅1500元,省外出厂价更只有1200多元,吨尿素净亏损500多元,企业月亏损达3000万元,经营十分困难。”甘肃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兼办公室主任丁国旗的话,反映了目前所有气头氮肥企业的困境。
他向记者透露,目前新疆、内蒙古等地坑口企业所用煤炭价格仅100元左右,即便算上较高的财务费用,吨尿素完全成本也不过1000元,运抵甘肃、宁夏等地按1200元销售,仍有200多元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刘化集团公司在内的气头化肥企业,根本无力与煤头企业竞争。
“单从经济效益看,煤头化肥企业肯定强于气头企业。”河北阳煤正元化工集团总裁刘金城、陕煤化渭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小军赞同丁国旗的看法。
他俩表示,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中国加大大气治理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强度将明显减弱,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将长期存在,煤炭价格可能长期在低位徘徊。尤其随着煤炭综采率的提高,末煤率将持续攀升,供大于求日益明显,将为以水煤浆或干粉煤气化作龙头的大型现代化化肥企业提供廉价充足的原料,使其成本优势凸显。与此相反,随着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持续大幅增加,供气缺口将继续增大,天然气价格中长期仍将上涨,气头化肥企业成本将不断抬高,竞争力将日益减弱。
中国石化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会长李寿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了相同的判断:目前我国焦炉煤气制合成氨占总产能的3%,气头合成氨产能约28%,以末煤为原料的现代化大型合成氨产能占比18%左右,以无烟块煤作原料的占51%。由于天然气3~5年内仍将供不应求,且国内天然气价格低于进口气价格,客观上存在上涨空间。而煤炭市场在经历了10年黄金期后刚刚步入调整期,短期内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此消彼涨,单就成本与经济效益看,煤头化肥企业无疑更具优势。
但张小军与刘金城同时表示,并非所有煤头企业竞争力都会强于气头企业。比如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化肥企业竞争力到底如何就有待观察。因为这些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其雏形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中小氮肥企业,采用的是间歇式固定床气化技术。受当时技术条件、安全环保理念等因素制约,这些装置普遍能耗高、排放大、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虽然经过不断扩能升级改造,有的企业规模变得很大,但原装置固有的安全环保缺陷并未根本解决,企业综合能耗和成本依然较高,与现代化大型煤头化肥企业无力竞争。
几位业内人士还对不同原料氮肥装置竞争力由高到低进行了排序,依次为:坑口烟煤(末煤)制合成氨>焦炉煤气制合成氨>烟煤(末煤)制合成氨>无烟块煤制合成氨>天然气制合成氨>渣油制合成氨。
是否气改煤,业内有争议
虽然气头氮肥企业境遇艰难、前景堪忧,但对于是否需要实施“气改煤”的看法,业内却大相径庭。
“中短期看,煤头化肥企业赢利能力将强于气头企业,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会愈发明显。因此,气改煤是大势所趋。而且,越早实施越好。”丁国旗、刘金城等业内人士显然支持气改煤。
丁国旗表示,目前,国内化肥所用存量气价普遍较工业用气价格低0.4元/立方米以上,在天然气供应偏紧大背景下,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上游供气方,自然不愿以多给化肥企业供气,导致气头化肥企业长期吃不饱。以刘化集团公司为例。虽然因其是甘肃省重点支农企业得到地方政府和供气方关照,每年依然有3~4个月供气量仅能满足装置75%左右需求。西南及东北地区众多气头化肥企业的境况更差,有的甚至2~3个月直接断气,其余时间供气量只能满足装置85%以下运行需求。由于装置长期吃不饱或没得吃,气头企业的综合成本大幅抬高。有人说,气头企业可以通过市场采购高价气。这样做用气量虽可能会有保证,但根据2013年7月10日起实施的新的天然气价格政策,化肥用增量气价格高达2.57元/立方米,对应的吨尿素原料成本为1700元,综合成本超过2700元,以目前的尿素价格推算,吨尿素将亏损1000多元,这是任何企业都无力承受的。因此,气头企业要想摆脱困境,只有尽快实施气改煤。
刘金城赞同丁国旗的说法。他说,按目前的煤/气价格和吨产品综合能耗推算,即便国内能耗最低、财务负担最轻、管理最好的气头企业,也只有当天然气价格低于1.5元/立方米,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与大型末煤作原料的化肥企业抗争。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气头化肥企业综合用气价格超过1.5元/立方米,有的甚至高达2元/立方米,且供应严重不足,导致气头化肥企业竞争力弱于煤头企业。后期,随着国内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大和高价进口天然气的增多,天然气价格中枢必然上移,增大气头化肥企业成本,甚至可能将气头化肥企业逼向绝境。而采用先进洁净煤气化技术建设的大型现代化肥装置,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能获得供应充足、物美价廉的原料供应,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从这个层面讲,气改煤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气头化肥企业的现实选择。
不过,重庆建峰化工股份公司董事会董秘高峰、渭化集团副总经理张小军等业内人士反对气改煤。
高峰认为,虽然目前气头化肥企业几乎全面亏损,但这并不表明气头化肥企业真实竞争力低于煤头企业。真正的原因是:第一,天然气供应不足摊高了气头企业的边际成本;第二,始于2012年5月份的煤炭价格下跌,使煤头化肥企业成本处于历史低点。因此,目前的气弱煤强,是极端条件下出现的暂时情况,绝不会长久。若从长远或综合效益考虑,气头化肥企业比煤头企业更具优势。
首先,气头化肥企业投资强度和综合能耗普遍小于煤头企业,且排放少、能源利用率高,是世界公认的先进节能环保工艺。
其次,随着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企稳回升,对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需求将恢复性增长。加之经过近两年的大幅下跌,中小矿井大面积关停,国内煤炭产能过剩矛盾已经明显缓解,无论技术层面还是基本面都支持煤炭价格反弹。一旦煤炭价格上涨,煤头企业的“蜜月期”将告结束。
最后,煤头化肥企业为降低原料成本确保原料供应,普遍选择在富煤缺水的边远或欠发达地区建厂,产品距离消费地较远、运销费用及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一次性投资大,财务负担重,这些因素叠加的结果,使得其固有的原料成本优势大打折扣,真实竞争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水价上涨和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尤其碳税征收后,耗水多、“三废”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煤头企业,其综合成本必然大幅攀升,使其现有的优势荡然无存。
张小军亦表示,虽然从短期及经济效益看,煤头化肥企业似乎更具优势,但综合经济、环保、节能减排与社会效益,气头化肥显然是发展方向。
他向记者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也曾大量采用煤头工艺,但考虑到煤化工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西方国家最终改用气头工艺。而从现实考虑,一旦中国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取得成功,国内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必然缓解,使天然气价格失去上涨动力。如果届时可燃冰的开发也取得成功,煤制气又具备一定规模,加上进口天然气,那么,中国天然气可能会供大于求,价格持续回落,使气头企业的竞争力超过煤头企业。再者说,煤头化肥企业也并非都能抱上“金娃娃”:比如陕西兴化集团斥巨资建设的4×30万吨煤化工装置、陕化集团斥资50多亿元实施的年产60万吨合成氨、100万吨尿素节能技改项目,年亏损额均超过1亿元。
“由于气头与煤头整个工艺布局及物料平衡差别较大,气改煤相当于推倒老装置重新建厂,投资很大,在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气改煤企业的财务及债务负担会骤然加大,甚至导致此前还能勉强维持的企业破产倒闭。因此,目前情况下,冒然实施气改煤是找死。”张小军和高峰这样表示。
气会卷土重来,煤会长期坚守
“虽然从中短期看,我国氮肥原料仍将以煤为主,5~8年内煤头氮肥比重还将攀升,但长远看,气头工艺将卷土重来,最终形成气煤平分秋色的格局。”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胡海峰、湖北宜化洛阳销售公司总经理项维银等专家对氮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这样的预测。
胡海峰表示,由于中国页岩气储藏与地质构造比美国复杂,可燃冰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5年内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的可能性不大。但根据美国的经验,结合中国目前的进度,如果相关开发技术与环保问题得到解决,管网辅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到位,5~8年后中国规模化开发页岩气与可燃冰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加上进口气、煤制气的补充,国内天然气有可能实现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不排除国家重新调整天然气利用政策、允许并鼓励建设气头化肥装置的可能性。
项维银亦表示,目前,中石化在重庆涪陵、中石油在四川长宁、延长石油集团在延安等地开展的页岩气示范开发均取得可喜成功,表明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页岩气开发技术,随着技术进步和配套政策的完善,页岩气极可能在3~5年实现商业化开发,成为缓解国内中短期“气荒”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储量更丰富、能量密度更高、开发技术尚不成熟的可燃冰,则可作为一种战略性的储备气源,循序渐进探索开发。如果相关部门将这两种气源的开发长短结合、科学规划,并掌控好开发节奏,那么,我国天然气供不应求及清洁能源短缺问题将彻底解决,气头氮肥企业将大受裨益。
记者手头的资料也支持项维银的说法。
根据《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中国常规天然气产量将达1341亿立方米,煤制气产量将达150亿~180亿立方米;2020年,上述数据将分别攀升至2160亿立方米和550亿立方米。石化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公布的数据更加惊人:若目前在建和规划中的项目全部实施,到2020年,中国煤制气产能将达2800亿立方米!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则表明,2013年,中国页岩气产量激增5倍达2亿立方米;预计2015年,中国页岩气产量将轻松突破规划的65亿立方米,达100亿立方米;2020年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
进口气方面,中国已经并将最终形成中国-中亚、中国-缅甸、中国-俄罗斯3条主要进口天然气管线。其中,得益于克拉苏气田克轮复线的投产,2014年,西气东输二线年输送天然气将达280亿立方米,2015年以后将达300亿立方米;2013年10月20日全线贯通的中国-缅甸天然气管道,输气量2016年以后有望达到120亿立方米。今年4月14日,俄罗斯副总理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对外表示,希望在5月份普京总统访华前完成俄对华供气谈判。这意味着,久拖未果的中-俄天然气谈判即将尘埃落定,并有望于2018年按计划实现380亿立方米/年供气能力,更长远供气量将达600亿立方米/年。
除三大主力管输进口天然气外,中国进口LNG也获得多个货源支持。2013年底,中海油已经形成2480万吨/年LNG接收能力。2014~2015年,随着其海南、深圳、粤东等地接收站的建成投用,该公司LNG接收能力将超过3500万吨/年。而其先后与卡塔尔、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尼、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也门等国进口LNG协议的敲定,使其巨量进口LNG无供应之忧。
初步估算,2020年前后,中国每年天然气供应量将达6300亿立方米,保守数字将达5000亿立方米(1吨LNG按1495立方米算)。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约3500亿~4500亿立方米,供大于求将成定局。
重庆建峰化工股份公司是国内第一个用上页岩气的大型化肥企业。2013年,中石化在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开发出了国内首个商用页岩气气田。同年9月15日,建峰化工的化肥装置就开始使用页岩气进行生产。截至当年12月31日,建峰化工已累计使用页岩气1.19亿立方米。“自开始接受中石化涪陵区商用页岩气以来,公司第二套化肥装置摆脱了因短气长期闲置的现状,得以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后期,若能用上更多页岩气,使企业两套化肥装置都能得到充足的天然气供应,企业的竞争力会更强。”高峰坚信。
专家们预计,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固定床间歇式气化技术属低压气化技术,单炉产能小、工艺流程长、自动化程度低,加之其排放多、污染重、能效低、煤种适用范围小等弊端,今后将继续成为淘汰的主要对象。而以末煤为原料采用先进洁净煤气化技术建设的大型合成氨装置,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若通过债转股、股市或债市融资,或者企业自有资金建设,则经济、安全环保与节能减排效益十分显著,必然得到快速发展。此消彼长,5~8年后,以末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能所占比例有望大幅攀升至30%以上,而存在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贵州等少数地区且能就近获得原料供应的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能比例将降至20%以内。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缓解和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的改变,气头化肥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产能稳定增长,最终使中国氮肥原料形成煤、气平分秋色的格局。
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国内气头化肥每年消耗的天然气不过150亿立方米,未来即便产能放大一倍,年用气量也不过300亿立方米,仅占届时国内天然气年供应量的6%。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只有当天然气储气量达到总用气量15%以上时,才能真正发挥调峰用谷的作用,确保天然气平衡供应和价格稳定。但即便目前规划的储气库全部建成,到2020年,中国储气库供应能力也只有天然气总消费量的8%。而且,储气库投资强度高达1.7亿元/1亿立方米,与其花上千亿元资金单独建设储气库,还不如扩大气头化肥及化工生产规模,以便在冬季民用气高峰到来时,通过缩减化肥及化工用气量,增加民用气供应;反之,又可通过增大化肥及化工用气供应,防止“憋气”,实现天然气利用效率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