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527|回复: 0
收起左侧

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9 00:40: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



——《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13—2020年)》解读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角



  2013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榆林市各类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中省市党代会精神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的。《规划》全文4.5万字,分为序言、发展基础、总体要求、主体框架、产业布局、保障工程、规划实施七部分,以及《重点鼓励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大贡献项目规划表》。其中,文本和《重点鼓励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具有法定效力。《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突出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总体要求,遵循当代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八大产业基地”的定位、发展需要遵循的“七大原则”,重点打造“十大主体产业”、总的布局要求和需要着力推进的“八大保障工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为榆林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绘制了一张振奋人心的蓝图。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榆林持续发展“新27条”的根本要求,是立足榆林实际、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优化产业结构、跨越资源陷阱、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低层次资源开发向高端化资源经济转变、由单一性资源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由资源驱动式增长向创新型发展转变的必由之路。本报从今日起,将对《规划》进行全方位解读,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规划》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总体布局、保障措施,增强全市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引领、主动转型上来,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努力开创榆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局面。

  指导思想——

  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战略为统揽,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目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经济区等国家级区域规划实施的历史机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推动产业多元化、链群化、循环化为路径,以实施八大工程为保障,立足资源环境可承载,培育十大主体产业,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以高转化、大循环、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融合模式,构建产业融合度高、技术水准高、低排放、低成本的高端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

  发展原则——

  创新、融合、集聚、循环、绿色、开放、特色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坚持关联互动、融合发展;坚持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坚持节能减排、循环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招商引资、开放发展;坚持区域协调、特色发展。

  发展目标——

  2015年初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框架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十大产业主体体系基本形成,能源化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产业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功能不断增强,现代特色农业和传统轻纺工业基础牢固,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产业链间相互融合、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八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十大主体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较2015年翻一番,产值力争达到9000亿元,奋斗目标1万亿元;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更加协调;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融合发展、集群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基本建成八大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榆林”成为全国产业名牌,榆林成为陕西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产业定位——

  建设八大现代产业基地

  根据当代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基于榆林现实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阶段、产业特点,按照突出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既强化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又注重新型特色产业培植,既强调基础支撑产业发展、又注重转型产业培育的原则,提出建设八大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按照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要求和“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模式,深化实施“三个转化”战略,以能源化工高端化为目标,全面提升煤、油、气、电力、化工、新能源、载能及其配套产业,推进基础能源采掘现代化、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形成以基础能源、清洁燃料、合成材料、特色化学品为核心的能源—化工—材料一体化产业布局,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要提升效应,建成“规模实力强大、核心技术领先、资源循环利用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的世界知名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地,努力打造陕北能化基地“升级版”。

  陕西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按照“设施先进、科技引领、市场运作、标准管理、组织提升、社会服务”的发展方向,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畜产业,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市,建设陕西第二粮仓,建成陕西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能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推进铝、镁、硅等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化、链条化、高端化发展,加大有色合金与新型无机材料的高度融合发展力度,实现由原材料生产向新材料制造业转变,建设世界“绿色镁都”,成为“西部铝业基地”和“榆林硅谷”。

  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区域一体化布局为指导,以培育和招商引资为手段,以科技创新和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及育种、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培植现代陶瓷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能源“金三角”装备产业基地

  面向“金三角”大市场,以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需求主攻方向,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着力扶持本地企业,重点培育煤炭采掘、油气、化工、冶金、节能环保、专用车辆、新能源、农机设备等八大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维修、租赁、研发、培训、会展五大装备服务业,形成制造和服务相互带动、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8+5”现代装备产业体系,建成能源“金三角”装备产业基地。

  西部特色轻纺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农副产品优势、资源和化工产业基础,依托一大批已有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肉类、防寒服、羊毛羊绒为代表的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传统加工业;积极培育PVC、丙烯、聚酯、涤纶等化纤加工业。以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时代化为方向,大力提升传统特色非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建设西部独具传统特色的轻工纺织产业基地。

  全国知名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

  深入挖掘榆林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资源,围绕“塞北古城、文化腹地、能源新都、红色摇篮”,建设一批A级核心景区,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人才,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文化产品,构建旅游服务体系,打造独具榆林特色的、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的、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新经济产业,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区域现代服务业基地

  全力改善交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瓶颈制约,以榆林城区为中心,神木、靖边、绥德为副中心,县城及园区为辅的城镇体系为依托,科学规划,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创新城镇发展新机制,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目标,构建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新兴服务、生活性服务和流通服务业五大区域功能中心,着力打造一批专业性强、特色突出、规模大、服务效率和水平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独具特色的魅力城市、开放创新的活力城市,建成陕西的第二中心和陕甘宁蒙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

  延伸阅读

    现代产业体系

  以适应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和充满竞争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基本要求,以资源、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高效运转为支撑,以因地制宜、关联紧密、协调发展的特色产业为核心内容,以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主要标志,以良好的生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平诚信、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以创新性、先进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我市产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8年至1996年是以农牧业及其加工业为主导阶段;

  1997年至2005年是以能化主导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阶段;

  2006年至今是能化产业及新型特色产业共同发展阶段。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9 17:59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