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值: 43840
|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提出,到2020年我国煤制气达到500亿立方米以上。与此同时,国家对煤制气的禁令也渐行渐缓,一时间煤制气工程提速发展。但这也引来了众多质疑,高能耗、高耗水、高污染成为热议焦点。
去年9月美国杜克大学一篇题为《中国合成天然气大变革》的论文认为中国大规模发展煤制气将带来“灾难性”的污染。其依据是煤制气工艺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碳排放问题,以每千立方米煤制气排放0.6吨二氧化碳排放算,500亿立方米煤制气每年至少排放二氧化碳3亿吨,按照煤制气项目40年生命周期计算,总计将产生多达120亿吨的二氧化碳,几乎相当于中国2011年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两倍。
也有国内能源专家认为,将煤炭转换成天然气再进行利用,是一个高耗煤的生产过程,不利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其污染排放也要高于直接使用煤炭。大规模发展煤制气替代燃煤,实际上只是将污染排放从东部转移到了西部,从整体上增加全国的排放量,也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
在质疑声不断的同时,有专家在去年12月的中国煤制气技术与市场论坛上表示,煤制气能源效率较高,是实现减排目标的最佳选择。
依据财经国家新闻网的一篇报道,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超过半数的煤炭用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每生产1度电要排放大约0.872千克的二氧化碳。500亿立方米煤制气大约排放3亿吨二氧化碳,而生产同等热量的电能将会产生4.36亿吨二氧化碳,无疑比起煤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高出不少。
可见,发展煤制气并不会产生灾难性的污染,比起传统的火力发电、直接烧煤取暖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更低。从这个角度看,煤制气恰恰是一种更加清洁、环保的能源利用方式。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梁嘉琨曾透露,煤炭的主体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中国要走循环、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在煤炭清洁利用上做文章,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从短期看,煤制气工程具有经济价值,且能有效破解我国“富煤少气”的能源禀赋限制。而从长期看,煤制气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提高效益与节能减排的结合点,其中政府和企业起到决定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