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孙启文:“做煤制油行业的龙头,我们有信心”
2006-1-24 本报记者:王一娟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访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公司孙启文博士
2006年伊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
配合这次大会,“十五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也在北京展览馆同时开展。
在这次展览上,人们在山东兖州矿业集团的展台上,吃惊地发现了装在玻璃杯里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像水,却又不是水。
知情者说,这便是由煤炭制成的油。因为不含杂质,燃烧时无污染,所以并没有通常人们所常见的柴油的颜色。
纯净的柴油,原来是这样的!参观的人发出了惊呼。
展台一旁,孙启文自信地微笑着。
神秘者现身
回国3年多,孙启文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他现在的身份是兖矿集团副总工程师、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负责兖矿集团煤制油项目的技术研发工作。
打开搜索能力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找不到任何与孙启文相关的信息。此次在北京露面,主要是为这次展览的参观者作有关煤制油方面的讲解。
近两年,在油价上涨的强力推动下,煤制油在中国炙手可热。凡是有煤炭资源的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对煤制油跃跃欲试。然而,由于煤制油行业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以及巨额投资,使得煤制油行业“雷声大,雨点小”。
2005年年底,来自山东的一条消息让业内人士震惊:兖矿集团总经理王信对外宣布,兖矿集团已经建成我国首套煤炭间接液化万吨级中试装置,而且已经平稳运行5个多月。专家认为,兖矿集团自主研发的“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中试装置”,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公司的煤间接炼油研究已向国家申报22项专利,其中有8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生效。由于兖矿集团掌握了低温费托合成油品的核心技术,其百万吨级的工业化示范装置将于今年启动。目前,兖矿百万吨级煤炼油工业化示范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位于西北的煤炼油厂址也已选定,这一项目经国家核准后两年内即可投产。
这意味着,兖矿的煤制油项目大规模建设指日可待。
在煤制油领域,兖矿集团一路悄然猛进,消息一出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在这场技术与资金的比拼中,兖矿集团煤制油项目之所以能够“半路上杀出”,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孙启文。
2006年1月10日,孙启文博士在北京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告别南非
1981年,孙启文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5年进入南非萨索尔(SASOL)公司。
萨索尔公司是世界上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将煤炭生产煤油及其它燃油商品化的工厂。萨索尔公司从1955年建成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年处理煤炭4600万吨,年产各种油品和化工产品760多万吨,满足了南非国内40%的油品需求。
在萨索尔公司,孙启文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勤奋认真的工作态度,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副总工程师。
“南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国家,”虽然地处非洲大陆南端,南非的国际化程度却出人意料。孙启文说,在他所领导的研发团队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硕士。“荷兰的、美国的,都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孙启文的思路、视野十分开阔。他率领这支团队,从事萨索尔公司在卡塔尔、尼日利亚的两个煤制油工厂的设计工作,同时,萨索尔年产700万吨油品装置的技术支持,也是由孙启文所在的团队提供。
孙启文在南非的工作很顺利,生活也很舒适。萨索尔是南非第二大公司,效益可观。孙启文的收入在南非国内,处于金字塔尖上。他的夫人有着稳定的工作,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就在这时,有一件事强烈地刺激了孙启文。
2001年,河南省一家煤矿企业想到萨索尔公司参观,被萨索尔公司坚拒。这家企业不甘心,知道有位中国人在萨索尔工作,就托人找到了孙启文。孙启文几次找到了公司分管科研的副总经理,这位副总在说了一大堆对中国企业很不尊重的话后,勉强答应了让这家企业参观,但指示孙启文:“找一个级别最低的人,带他们走一圈就是了。”
为什么不让参观?是担心泄密吗?孙启文说:“参观者离设备很远,不可能看出什么。”事后回忆,孙启文说,可能是那段时间到萨索尔参观的中国企业太多了。据有人统计,3年里就有近50家想搞煤制油的代表团到萨索尔来参观,而实际合作的却一家也没有。由于这个原因,萨索尔可能有些厌倦了。
但无论真实原因是什么,中国的企业被人轻视,孙启文心里很不是滋味。
出国十多年,祖国一直在孙启文的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来自祖国的每一点信息,都牵动着他的心。
自1993年起,中国即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在强大的需求推动下,过去的10年中,我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比上年增长34.8%,占国家石油总供给量40%以上。有关专家预计,近期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会超过50%。到2010年,全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
“中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又有着强大的石油需求,只要真心想搞,煤制油一定能够搞上去。”孙启文说。
这时,兖矿集团原董事长赵经彻打听到了孙启文,表达了请他加入兖矿集团的愿望。
2002年6月,孙启文回国,与国内许多从事煤制油研究的科研单位进行了交流。
与此同时,兖矿集团一直没有放弃说服孙启文加入集团的努力。兖矿集团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找了个最好的地方,注册并成立了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公司。栽好了“梧桐树”,就等孙启文这只金凤凰的到来。
兖矿集团的诚意感动了孙启文。2002年底,孙启文下了决心,携妻儿回到了祖国。
离开萨索尔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孙启文辞职的消息,令萨索尔公司的高层感到担心。就在他递交辞职报告的头一个周末,孙启文仍像往常一样到公司加班——他的认真和敬业在公司是出了名的,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孙启文要离开萨索尔。更重要的是,孙启文是公司少有的几个全面掌握煤制油技术的工程师之一,他若离开,对公司的研发工作肯定会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挽留孙启文,也是为了防止孙启文带走萨索尔的技术秘密,萨索尔公司仔细查点了孙启文电脑里的所有文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后,满头银发的公司分管副总裁又从总部约翰内斯堡驱车来到孙启文居住的萨索尔市,要求孙启文为萨索尔保密。孙启文心中十分坦然:“我不会侵犯萨索尔的知识产权。”
就这样,孙启文挥挥衣袖,告别了南非,没带走一片云彩。
结缘兖矿
回到上海,孙启文迅速建立了一支煤制油的研发团队,开发催化剂和反应器内部构件,绕开萨索尔的技术壁垒,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技术和工艺。
与此同时,中试厂开始设计,厂区设在兖矿集团的鲁南化肥厂,2003年7月动工,2003年底,建成了年产100万吨催化剂的中型工厂,生产出的催化剂与实验室结果完全相同。催化剂中试取得了成功。
2004年3月,建成了煤炭液化的费托合成装置,设计能力每年生产4500吨油品。2004年3月31日,该装置一次投料成功。总共运行6700个小时,连续满负荷运行长达4607小时,适应不同的气化炉和煤种,得到了非常完整的数据。中试的成功证明,进一步工业化放大不存在技术问题,是完全有把握的。
孙启文的研究引起了国家科技部的注意。长期关注煤制油研发的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副司长许倞立刻意识到,孙启文的研发将大大加快我国煤制油产业化的进程。在一个星期天,许倞带着几位专家来到孙启文在上海的实验室,对孙的研发进行了详细而又严格地了解。孙启文的实验室给许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末了,许倞对孙启文说,“国家‘863’项目支持煤制油的研究,现在,“十五”‘863’口袋里只有1500万元钱,我把这些钱全交给你了。”
国家科技部的支持极大地鼓舞着孙启文。“这些钱在我们的总投资中所占份额虽不高,但这是国家对我的信任。”孙启文说。2004年1月29日,孙启文承担的“863”项目“煤间接液化催化剂与工艺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参加鉴定的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煤炭协会的专家,有6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们的评价是,兖矿集团的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兖矿集团煤制油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经过43年多的埋头研发,现已申请了22项专利,其中20项是含金量极高的发明专利,有8项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基本涵盖了煤制油领域的核心技术。
----
孙启文说,兖矿集团在煤制油领域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上相对更加成熟。正是不懈地坚持自主创新,使得兖矿集团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了率先实现煤制油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实力。“做煤制油行业的龙头,我们有信心。”孙启文眼里闪烁着睿智的光彩。
性情孙启文
虽然身为“海归”,孙启文谦逊、平易、亲和。他不像时下有些“海归”,言谈中常常夹杂着一些英文词汇,记者倒是从他的话语中听出些许山东乡音。
“启文非常爱国,非常敬业!”这是兖矿集团总经理王信对孙启文的评价。“启文回来就是报国的!”孙启文的一位同学如是说。回国后,孙启文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工作上,周末也不例外。来到兖矿集团后,孙启文一直非常低调,甚至都没有印制名片。
为了吸引、留住孙启文,兖矿集团为他提供了十分宽松的科研环境,使他能够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从事技术研发。董事局主席耿加怀经常过问研发公司的工作和孙启文的生活情况。“王信总经理非常关心孙博士,每次孙博士到北京出差,王总都要打电话来安排他的食、宿、行。孙博士颈椎不好,王总就把别人送他的按摩器给孙博士用。”兖矿集团驻京办事处副主任吕晓青对记者说。
长期的合作,王信和孙启文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这种相互之间的信任和默契甚至难以用语言表达。去年,有人风传孙启文要离开兖矿集团,到另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就职,话传到总经理王信那里,王信当即予以驳斥:“这绝对不可能!你们不要听信传言。孙启文的境界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真正想干事的人。”
孙启文得知此事后,为王信对自己的这份信任而感动。“假如有企业以比兖矿集团更优越的条件邀请你,你会不会动心?”面对记者的提问,孙启文微笑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不会离开兖矿。”
对煤制油产业的前景,孙启文十分看好。“如果审批、建设等一切顺利,兖矿集团的煤制油工业化示范工程将在2008年建成。2010年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国形成3000万至5000万吨油品的生产能力,就能对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