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虽然资料有点老,可是你可以发现“三聚氰胺”的原有功能不是“蛋白”的功能。
*************************************************************
由于国内三聚氰胺现有装置规模小,总体工艺水平较低,行业无序竞争问题凸显,去年装置的开工率不足60%,而今年又将有13万~15万吨的新增产能,行业的艰难时期日益临近。去年,我国三聚氰胺总产能达到71.5万吨,接近世界总产能的1/2,产量达到42万吨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1/3,中国已成为世界三聚氰胺第一大生产国。专家指出,国内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拓宽下游应用领域。
产能扩张迅猛
上世纪末,国外一些三聚氰胺的大型装置由于事故造成停产,另一方面欧洲市场对三聚氰胺需求仍处于高增长期,市场供应存在巨大缺口,导致产品价格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从6500元/吨飙升至28000元/吨。而当时恰逢国内尿素产能严重过剩,于是众多氮肥生产企业纷纷瞄向了三聚氰胺市场。
2004年全国三聚氰胺总产能仅为34.6万吨/年,产量25.4万吨;2006年总产能达到71.5万吨/年,产量41.6万吨。短短的两年内,全国三聚氰胺总产能增加了1倍,产量增加了64%,远大于需求增幅,造成不少三聚氰胺生产装置处于停产状态。同时由于缺乏行业组织的指导,新建产能规模普遍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些工艺水平落后的小装置不断涌现。全国目前共有大小三聚氰胺生产厂家84家(包括已停产和停建的生产厂),而目前装置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年三聚氰胺生产厂却只有2家。
今年我国三聚氰胺又将新增产能13万~15万吨,预计产量会接近50万吨。而出口不会有明显增加,在国内消耗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价格将继续下滑。
国产技术先进
目前,国内三聚氰胺的生产主要有四种工艺:干捕再精制法是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自主研发的国产技术,国内40%的产量采用这种技术;气相淬冷技术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技术,国内产量的45%来自这种技术;川化从荷兰DSM公司成套引进的1.2万吨/年装置采用液相淬冷技术,于1984年建成投产,但种种原因,开工率一直不高;欧技高压法也是从国外引进技术,但由于成本较高,只有15%~20%的产量来自这种技术。
最近,清华大学有关单位经过多年研究,在改良气相淬冷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节能节资型气相淬冷工艺,也称第三代气相淬冷技术。与第二代气相淬冷技术相比,该技术的工艺流程及设备都有重大改进,尾气处理更经济合理,产品投资率降低50%,综合能耗降低25%,预计单线可达9~10万吨/年的超大型规模。目前该技术已得到德国鲁奇公司的认可,广泛受到国外三聚氰胺巨头们的关注。
应用前景可期
2006年国内三聚氰胺的表观消费量在30万吨左右,消费年均增长率约为12%,预计在未来几年消费的年递增幅度仍将保持在10%以上。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用于制造贴面板。
三聚氰胺的新用途是作为高效混凝土减水剂。我国目前水泥产量约12亿吨/年,但不足20%的混凝土中使用外加剂,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95%~100%。随着我国建筑工程对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能等逐渐重视,对性能优良的高效减水剂的需求量将会增大。
三聚氰胺泡沫塑料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材料。据报道,这种泡沫已用于波音747-400和A-380的飞机椅垫上,采用这种椅垫可减少飞机的自重,加上其优良的阻燃性能,无疑给航空公司带来经济上和环保上的双重收益。
应用蜜胺餐具替代易碎的瓷器,既能保护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又可节约因烧制瓷器而消耗的大量能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领域有着可以预期的发展空间。
专家指出,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中,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加低成本能源的生产商相比,国内企业没有大的优势。同时,国内一批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的大型装置将会陆续投产,小装置将永久地被历史淘汰。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行业的发展一是要拓宽下游应用领域,增大三聚氰胺的消耗量。二是要采用先进技术,开发大型化装置,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使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