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作者/来源:雷心成(邳州市骏豪铸造厂造气技术部) 日期:2009-3-6
灰渣是煤气炉原煤转化的矿物质,灰渣质量优劣是碳利用率的具体表现。造气工段无论用块煤制气或煤棒气化是人所周知的事,炉温低、气量差,炉温过高,炉子结疤,造成炉子结疤当然还有其它因素。多年来煤气炉控制参照表温操作已成为习惯性。从灰渣质量分析炉况,它不但对现实操作有着指导作用,还对造气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
到目前为止测量气化层温度还没有好的办法直接测出准确的数据。大部分厂家操作还是以传统的测量方式来控制上、下行煤气温度,每到出渣时观察下灰情况来调节工艺。以煤棒气化生产所产生的灰渣,观其质量判断炉况好坏,正确调整工艺仍是重要参照依据之一。
一、
灰渣的返炭率
所谓返炭率指灰渣中含炭量与渣量之比,如灰渣含炭量高约在30%以上,多数属于炉温低,炉条机转速过大,操作不当、气化不良、上下吹百分比例或上下吹蒸汽用量调节不当,入炉风压、风量不足,火层上移,选用的炉箅布风不合理,造气系统阻力大,气化剂的品质控制不当,煤棒含水量太高,沫含量大,制棒配料不合理,煤棒的长度,强度活性不好等原因。一般来说煤棒气化返炭率控制在5%左右为宜,返炭过低大疤块易上棚,炉况不好稳定,所以正常生产中一定防止下黑棒及生炭事故出现,确保操作最理想的返炭率。
二、
灰渣的数量
灰渣的数量是根据煤棒固定碳高低,熔点的高低,灰份含量的高低来决定。一般来说煤棒制气下灰次数,每班4次为宜,如果劣质煤煤棒每小时1次,φ2.4型炉子每班用20吨煤棒,灰渣可排出量约7-9吨左右。如火层上移,炉条转速过大排灰量还可增大。煤棒气化的缺点是炉子下部易有棚渣悬空现象,相应减少了正常出渣量。南方劣质煤煤棒制气大容量灰斗每班可下4-5次,每次灰量约在800-900公斤左右。两侧灰斗保持平衡,不偏斗,适为正常,炉条机运行要保持正常转速,不能时快时慢,更不能中间开开停停。炭层高就加大炉条,炭层低就停炉条,采取延开时间,也要保证炭层的稳定性。出灰偏炉一则有灰一则无灰现象,偏炉原因,煤棒粉沫大,长度不够,阻力偏大,气走短路,另一种破渣条不规范,两侧渣道变形造成的。在同样的原料制气操作要保持排灰同样的数量。这才达到工艺平衡。
三、
灰渣的成块率
灰渣的成块率是每一个煤气炉操作工努力的方向。成块率控制在60%-65%为宜。渣块多孔质轻,细灰很少,块度大都在150-200毫米,内含拳头的占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炉内反应正常,气化集中,工艺条件恰当,操作控制合理,下灰时不偏灰,灰量均匀。说明从原料配比到煤棒加工、煤棒的强度,水分均为合格入炉煤棒。如细灰过多,白棒占30%以上,表明炉温太低,两种气化剂走短路。湿煤棒制气有一个特殊情况,蒸气用量过大与蒸气用量过小,煤气炉出渣有一种同样表现下黑棒。如何区分这种现状,采取作单炉分析来判断煤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低来处理。约上吹水煤气成份中二氧化碳在5.0-6.0%,下吹4.5-5.6%适为正常范围,否则,会出现上属现象。灰渣的成块率主要决定于气化层的温度,气化层的厚度。气化层温度过高是对成块率有利的提高,但也会造成炉内结成大疤块,相应增加了排灰难度,降低了操作弹性。所以要适中掌握大疤块的形成,使煤气炉长周期稳定运行。
四、
灰渣的色泽(颜色)
腐植酸煤棒气化灰渣的色泽呈现黄白色或褐色为正常渣色。如果出现黑色表明炉温局部偏高,白棒证明边风过大,四周有结疤现象。
气化层温度高于灰熔点温度也会导致灰渣的色泽出现深黑。灰渣色泽出现红白色,原因炉温低,蒸气用量偏大,导致两气(汽)偏流,无有气化层。灰渣在炉内停留时间短,启用炉条机转速过大,也能造成同样后果。灰渣的色泽变化也与蒸气的温度,蒸气带水,蒸气压力过高过低有一定关系。只有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各项工艺指标,才能确保理想的灰渣正常颜色。
五、
灰渣的均匀程度
灰渣的均匀度与气化层的温度稳定性有很大关系。它于煤棒长度,强度与炉箅及破渣条尺寸有着很大相互关系。炉内气化层均匀是灰渣均匀程度的先决条件。正常情况,炉内气化反应后余下的矿物质靠炉箅的功能排出。如果煤棒的长度不够,粉量过大,阻力偏大,煤棒的强度差,气体偏流,灰渣的均匀就差。破渣条装配不规范,选择的炉箅布风不合理,布气不均匀,破渣排渣都和灰渣的均匀程度有关。要想保持灰渣均匀程度高,不仅要选择综合性能好的煤棒专用炉箅,如邳州骏豪节能炉箅,还要有良好的操作工艺条件稳定气化层的位置和温度,提高灰渣的均匀度。
六、
灰渣的形状
灰渣的形状与煤棒质量,煤的性质,炉子温度有着密切关系。灰渣形状可分为椭圆型,片型和长条型,椭圆型是属于高炉温操作,形成的疤块大在炉内周转时间长,如出灰口偏小造成排灰渣困难,但对气质较好,气量大耗煤量低。大片型渣块属原料煤的熔点低、活性好,火层下移,局部有熔流现象,软疤靠近炉箅周围,温度降低进入渣区,灰渣的形状大都成为大片灰渣。
长条形状,多属于煤气炉炉箅边风过大,炉子四周发红发亮成型的渣块进入渣区,温度降低后,大部分成长型渣块。根据上述三种疤块构成也可以说都不是正常气化后灰渣块。要想获得正常灰渣,设备需得节能型炉箅,工艺要优化操作,灰渣才有良好块度形成。
七、灰渣的硬度
灰渣的硬度高,大都是高炉温操作,炉温高相应排出的渣硬度就高。特别甘肃、宁夏煤制作煤棒,排出的灰渣硬度大,如下吹百分比过长,下吹手轮开得过大,都能引起渣硬。矸石含量与铁含量高,水泥煤棒也都会引起灰渣硬度大。
八、
灰渣内夹带煤棒量
灰渣内夹带煤棒,是指排出的渣内有渣包棒现象,出现这样渣块,原因火层下移,煤棒含水量高,燃烧不完全,烘干工艺太少,一般来说用湿煤棒制气水份在14%之内全上吹制气可达到4-5个循环为宜。下吹时间太长,下吹手轮开启度过大,灰渣内夹带煤棒看起来小事,它影响消耗,影响气化层温度的提高,更影响单炉发气量。
九、
灰渣的实密性
灰渣的实密性也是掌握灰渣质量的主要因素。煤气炉的气化条件好坏,也是灰渣先决条件。灰渣疏松块度均匀,残炭率低,这才是煤气炉操作人员的最大理想。灰渣疤块过于密实是气化层温度控制过高,吸热和放热的热量不平衡,放热大于吸热,吹风过量,蒸气偏小,而造成的。根据出渣情况和煤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准确工艺指标,处理灰渣实密性高的疤块。灰渣实密性越大,对煤气炉正常运行不利,加重炉条机排灰负荷,易损坏炉下传动部件。在正常操作中要十分重视灰渣的实密性。
十、
火渣及红炭
火渣及红炭的出现明显的是火层下移时间较长,它与炉条机转速过快有着很大关系。也和炉底温度控制过高相牵,出现火渣气化层下移,出现红炭气化层已经破坏,干馏层占去气化层,严重影响炉内工况。从建立新的五种区域难度很大。处理办法减小炉条机转速,加大上吹蒸气用量,保持炉下炉上温度恢复炉内工况,建立新的气化层,直到灰渣转入正常。
以型煤制气煤棒气化炉的厂家,无论气量大小,消耗高低,每一个煤气炉操作工应追求的是煤气炉出渣无死块,疤块疏松,质轻气孔率高,蜂蜗形状,产气量大、消耗低。这些现状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一个合成氨厂,主管生产部门,抓消耗、抓两气(煤气、蒸气),抓煤气就是抓龙头,龙头的关健是原料煤的配制比例。抓原料首先的一条要抓两个理论环节,第一个理论环节,必须了解和掌握煤的性质,如各种粉煤的性质,化学活性,矸石含量,发热值,固定炭含量,挥发分,灰分,灰熔点,气化强度,热稳定性,腐植酸含量,铁含量,硫含量等项。炉况的稳定性好坏,发气量的大小消耗高低与上述成分是分不开的,煤棒气化入炉前有两项严格指标,一是煤棒强度,二是煤棒的水分,这两项指标都直接影响单炉发气,是降低消耗的关键指标。第二个理论环节,搞造气技术,操作煤气炉必须了解煤的气化是动力学控制。在煤气化反应过程中压力、流量、流体、温度、阻力、这些条件是每一个操作人员所掌握的必要理论数据和变化数据。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煤棒气化,压力不足、压力不稳、压力变化都难以稳定炉内工况。流量不足,多台炉制气互相争压力,争流量、争时间,都是不利因素。温度变化,无论是入炉蒸气温度变化,或炉上行、炉下行温度变化,波动幅度过大,炉内气化层位置是很难稳定的。所以正常操作观察各项温度的变化,流体、流量的变化,观察灰渣质量情况,都是便于调节工艺的依据。上述十项灰渣来判断炉况是不可缺少的实际参据,掌握它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