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uckeng 于 2015-5-15 20:37 编辑
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 通过冷却水冷却H2浓度99.6%的富氢气体。 已知:气体流量1931kg/h ,入口温度:85℃,出口温度:40℃ ,进口压力320kPa ,允许压降20kPa ,平均垢阻(m2K/W) 0.000264 物性参数: 密度(kg/m3) | 粘度(cP) | 比热(J/kg.K) | 热导 | 0.3045 | 0.00975 | 13485 | 0.19025 |
冷却水流量:29058kg/h ,入口温度:32℃,出口温度:42℃ ,进口压力300kPa ,允许压降20kPa ,平均垢阻(m2K/W) 0.000688 物性参数: 密度(kg/m3) | 粘度(cP) | 比热(J/kg.K) | 热导 | 998.25 | 0.6958 | 4040 | 0.6275 |
下面是A手算设计的换热器(氢气走壳程,冷却水走管程) 总热负荷:325.6kW 对数平均温差:15.30 总传热系数:195.21W/m2K 传热面积:109.03m2 实际传热面积:131.01 裕度:20.06% 壳体直径:1108mm 管束布管限定直径:1014mm 管程数:8 管子数:313 壳程数:1 管子外径(光管):31.75mm 壁厚:1.65mm 管子长度(直管段):4.20m 管心距:39.70mm 管子排列方式:正方形 折流板形式:单弓形折流板数量:3 折流板中心间距(与进出口折流板间距相等):1.05m 管程压降:2888Pa 壳程压降:157Pa
我将A的参数放到HTRI里核算一下(见附件),遇到几个问题,希望有人能解答一下,谢谢了 问题: 1 A参考的是TEMA标准,所以A的管径和GB151的不一样,但是管长4.20m没有采用常见的几种管长,是否合适 2 折流板中心间距与进出口折流板间距相等是否合适,3块折流板是否太少,会不会有不好影响。 3 HTRI实际的传热系数213.14 需要的传热系数:154.04,裕度是38.36,对数平均温差16.6℃ 管程压降:3892Pa 壳程压降:1424Pa ,这和A手算的数据有差别,尤其是壳程氢气压降相差较大,是否A手算的结果不可靠,与HTRI结果误差能否在可接受范围内 4 HTRI的结果给出了几条警告: 1) 冷、热流体的物理性质估计超过了有效温度范围; 2) 壳体进、出口流速超过了临界流速的80%,这表明流动状况不稳定,存在流体震动损伤的可能,流体不稳定,可能导致大幅震动以及管子损伤; 3) 入口(出口)管道无支撑跨度(入口(出口)折流板间距+中心折流板间距)超过了TEMA规定的最大无支撑间距跨度; 4) 这个壳体的管子数估计值为428,对期望管子数有一个较大变换表明程序采用了不同的缝隙(如管束和壳体之间的缝隙),尽管采用了特定的管子数来计算有效传热面积,缝隙的差异会导致压降和传热计算的不准确性。
这几条警告是不是很重要,能不能说明这个换热器设计是行不通的,如果不考虑这几条警告,行吗,尤其是最后一条,他的意思是不是需要把管子数修改成428。 5 如果这个换热器不合适,应该怎样修改。
谢谢了。
来自群组: 大连理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