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粘土是一种土体结晶,微粒十分细小。它们是无机嵌段聚合物,平常总是由两三层晶层组合在一起。
图表示的是两晶层高岭石的结构。高岭土是油田或气田中最常见到的一种粘土。图所示,高岭石由两层组成,下层是硅、上层是铅。高岭石不膨胀,但是能运移。扫描电镜的照片表明高岭石就像两层纸粘在一起的卡片。这种水合的铝硅酸盐构造单元内电荷平衡,离子交换容量小,晶间氢键引力强,水分子不易进入,因而是不膨胀的粘土。这类粘土在地层沉积中松散地附着在砂粒表面,随着流体的流动冲刷,剥落下来迁移到孔道窄口,停留堵积,引起地层损害。
图是三晶层粘土。这种叶腊石结构的矿物是不膨胀的,如滑石类。这样的纯度是少见的,常见的是镁离子代替铝离子或铝离子代替硅离子。当分子单元的电荷是0.25-0.6时,就是蒙脱石,它是最常见的膨胀性粘土。蒙脱石晶层间以分子引力相结合,引力弱,晶格不稳定,水敏程度取决于钠的含量。蒙脱钠石膨胀时在粘土晶格间能聚成14-32层水,体积可增大600-1000倍,因而堵死孔道,使地层丧失渗透率。蒙脱石吸水的示意图。
伊利石是水不能膨胀的粘土,由于能形成大体积的微孔,这些微孔可以束缚水。有时在孔隙中还可以发育成毛状晶体,增加了孔隙的弯曲性,降低地层的渗透率。在采油过程中破碎后随着流体流动而迁移,引起孔道堵塞。
绿泥石常含大量Fe和Mg,对酸和含氧水敏感。当被酸溶解后,释放出来的铁会重新变成氢氧化铁沉淀堵塞地层。
大多数粘土矿物的原子构造是由硅四面体和铝八面体组成的,见图。硅四面体a中的一个硅原子与四个氧原子或氢氧原子是等距离的。四面体底部角上的氧原子联结成六角形纲状体b。八面体是由一个铝、铁或镁等距离的与六个氧或氢氧组成c。邻近的八面体上的氧原子相联组成网络单元,无限重复连成整片d。
稳定性范围取决于阳离子和阴离子半径的比例。每一个离子只有与其相反符号的离子接触时晶体构造才是稳定的,阳离子半径能使周围阴离子相互接触(b和e),这样的阳离子半径才符合于稳定性的下限。具有稍微被分开的阴离子的构造是比较稳定的(a和d)。如果阳离子半径小于下限,那么该种配合的构造渐渐变为不稳定了;直径小的阳离子(c,f)可在阴离子空间不受拘束地移动,当阳离子靠近两个下面的阴离子时,并使构造中的离子重新布置(h)。这个图式是由索鲍列夫(1949)和鲍基(1960)提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