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化工发展离不开水。除了面临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消耗量大等问题外,水污染严重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并直接制约煤化工的未来发展。
调查显示,目前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上,并没有严格意义的零排放,仅有近零排放。而各大煤化工企业对于环保上的标定、检查和验收都仅限于应对。
对于排出的污水,煤化工项目的水处理设施运行令人堪忧。煤化工行业水污染现状总结成一句话:废水治理难度大,运行不正常,排放量大。针对煤化工行业水污染,笔者将原因概括为以下6方面。
第一是来水水质水量波动大、冲击负荷高。同矿区的不同煤层导致煤质有所差异,比如在含水率、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灰熔点、颗粒度等都不同;主体生产装置生产负荷变动、装置的开停车;由于源头控制管理水平不同,导致脱油、脱酚、脱氨装置的运行效果不稳定等,都是影响水质水量波动的重要因素。
第二是分离收集不到位、不合理,从而人为增加了污水处理量和难度。例如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不彻底;锅炉定联排水、除盐水系统排污(高盐)、循环水厂排污(高盐)未分开处理;难生化的高浓酚氨废水未经预处理,直接与其他污水混合生化。
第三是高浓污水成分复杂、难以处理。高浓污水中的污染物成分极其复杂,难降解物质多,如烷烃、烯烃、多环芳烃、杂环类污染物,多种致色基团,稠环芳烃、长链脂肪烃等多种致泡的油性物质等。同时,污水中的生物毒性很高,包含单元酚、多元酚、氰化物、硫化物等诸多高毒性物质。
第四是处理工艺不合理,针对性、经济性、有效性不足。首先,缺乏必要的预处理。比如油类等致泡物质未有效处理,阻碍生物的正常代谢;同时缺乏对废水中难降解的化学需氧量、有毒物质、致色物质处理。其次,生化处理被动应付,效率低。高毒性、难降解有机物影响微生物正常代谢;设计时仅考虑化学需氧量负荷,未考虑总氨的负荷,忽略了有机氨的处理;偏离生物最佳生长条件,活性差。再次,深度处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传统混凝沉淀效果差且污泥多,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低。而传统臭氧工艺效率低、效果差,且臭氧利用率低。最后,中水回用上,全段处理不充分,进膜系统的污染指数过高。生物代谢产物、絮凝剂、消泡剂等影响膜污堵;大量使用次氯酸钠等膜清洗剂,对生化处理造成负面影响。
第五是企业资金上投入不足。企业对环保治理难度认识不够,预算投入不足。环保设施实施相对滞后,环保投入易被挤占,设备以次代好,缩减处理规模。运行管理缺乏专业技术团队。
第六是政策方面的问题。需要承认的是,由于煤质差异性、生产工艺成熟度、稳定度的不同,水质和水量的波动性,事故性排放以及管理水平差异等,绝对零排放现阶段难以实现。但我国在政策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则更加催化了污染的生成。例如,水资源费收费过低,蒸发塘的建设规模缺乏必要的限制,排入蒸发塘的污水水质缺乏严格监控和监管,导致超标超量等。
对此,笔者提出4条建议
第一,在治理上,应当科学核定水耗,限期推行“近零排放”。其中,中水回用率一般不低于95%,进蒸发塘的盐浓度不能低于12%。同时,要建立水资源费的梯级收费制度,在额定水耗下,收取正常的费用,超过部分要加倍收费。建立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对超量、超标的污水按排放总量加收排污费,并要尽快研究制定不同产品相应的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规范。通过以上措施,完成从被动治污向主动治污的跨越。
第二,建立全流程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是处理污染问题的关键。应该建立从源头控制、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梯级利用,最后到中水回用环节的全流程节水减排。在这过程中,要强化过程中节水,引入先进污水处理工艺,如水夹点技术等。同时,完成用水点、排污点、回用点全流程分析,编制水、盐平衡图。建立中水岛,实现柔性调度,便于峰谷调节。
第三,建立合理的污水处理建设模式。合理的污水处理建设模式可以包括以下3种类型:从工程设计、设备采购到主持建设的EPC模式;从建设、经营到转让的BOT模式;从建设到转让的BT模式。这其中,明确责任主体,避免互相推诿、责任不清是各模式有效运转的应有之义。
第四,加强“三废”联治。在煤化工产业中,往往在治理其中一项污染的时候,会相伴而生其他的污染。因此,以废治废、变废为宝成为节能减排合理有效的手段。例如,利用精馏残渣、废溶剂代替传统燃料,利用含盐废水脱盐等等。笔者在此建议企业自建能源站,以实现“三废”的联合治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