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化咨询:中国炼油多元化竞争明显,炼化一体化是产业升级方向 2017-04-10 l 亚化咨询认为,我国进口原油“双权”的继续放开,将推动地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有竞争力的地炼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国企、民企、外企多元化竞争的格局。 l 十三五期间,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将成为我国炼油行业升级与发展的方向,而民营企业将成为主要的生力军。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炼油能力1.2亿吨/年,总能力将达到8.7亿吨/年。 l 采用先用技术新建的大型炼化一体化将能够提高炼油装置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成本竞争力,并将促进规模小、产能落后的炼油企业的淘汰,从而促进整个炼油行业的升级发展。 ---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年,产能过剩端倪初现 截至2016年底,中国炼油能力达到了7.5亿吨/年,形成了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主,中海油、延长石油、中化、中国兵器、地炼、外资及煤制油等多元发展格局。虽然中国千万吨级炼厂数量已经达到了25座,合计炼油能力32150万吨/年,但是由于国内仍存在数量众多的小炼油装置,中国炼厂平均规模仅约405万吨/年,较世界平均水平(754万吨/年)仍有较大差距。 在绿色低碳发展、城市雾霾治理推动下,我国加快了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从2017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开始实施国V车用汽柴油标准,国VI车用汽柴油标准也已经发布,其中北京已经率先开始实施了京VI标准(相当于国VI标准)。油品质量升级推动了国内炼厂装置结果的优化升级,装置的加工灵活性、深加工、精加工及加工劣质原油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汽柴油硫含量的大幅降低,炼厂加氢精制能力与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经大幅提升至2016年的41.37%。 获益于低油价下炼油利润提升以及地炼获得进口原油“双权”后增加了炼油业务,2016年我国原油加工量攀升至5.41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2.1%。但是,我国炼油产能过剩形势已经端倪初现,按照国际水平85%的合理开工率计算,我国目前炼油能力已过剩1亿吨/年左右。 ---主营炼厂放缓产能扩张步伐 以“三桶油”为首的主营炼厂开始放慢了产能增长的步伐。“十三五”期间,中石化将投资2000亿元,优化升级打造茂湛、镇海、上海、南京四个世界级炼化基地,形成1.3亿吨/年炼油和900万吨/年乙烯能力。四大基地将主要以优化升级现有产业链、调整炼化结构项目全为主,中科湛江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其中唯一新建项目。该项目已经于2016年底全面开工,但建设规模已经由最初规划的15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瘦身”为1000万吨/年炼油+80万吨/年乙烯。而位于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的古雷石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和燕山石化曹妃甸(一期)15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仍处于规划阶段。 中石油目前正在实施并预计将于2017年投产的云南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计划于2018年内投产的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升级改造项目。中俄东方石化(天津)1600万吨/年炼油项目、大连石化长兴岛(一期)1500万吨/年炼化项目、中委广东石化2000万吨/年重油加工工程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此外,有消息报道称,原先计划由中石油、壳牌和卡塔尔石油三方共同投资的800亿元建设的台州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经确认下马。 中海油在“十三五”期间将建设惠炼二期以及大榭石化产品升级改扩建两个项目。其中,惠炼二期10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工程预计将于2017年内建成投产;而大榭石化改扩建项目计划于2018年底建成。 ---政策东风,地炼发展正当其时 2015年以来,中国陆续向地炼企业放开进口原油配额、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及成品油出口配额的“三权”,开启了油气改革的序幕。进口原油权的放开不仅使地炼企业能够摆脱长期以来面临的无油可炼、只能加工进口劣质燃料油的困境,而且加快了地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装置结构优化调整和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 亚化咨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已经有21家炼厂(包括延长石油和宝塔石化)获得了进口原油使用权,合计进口原油配额8137万吨/年;其中19家炼厂(山东地炼16家)已经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下放的进口原油使用配额7591万吨/年,而延长石油、中海精细化工的进口原油使用权也已经顺利通过公示期,进入等待正式批复阶段。上述炼厂合计淘汰了6063万吨/年落后产能,保留一次能力合计10640万吨/年,并按照规定完成了国V标准车用汽柴油升级。此外,19家已获批进口原油使用权的炼厂还获得了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允许量4564万吨/年。 2016年进口原油使用权配额数量和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 地炼企业成为了国际原油市场重要力量,推动推动原油进口量创历史新高。亚化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山东口岸进口原油约1.2亿吨,其中山东地炼原油进口量占比达到了38.4%。地炼企业大量从海外进口原油,在2016年一度导致山东青岛港“堵船”。地炼企业进口原油来源国遍及俄罗斯、非洲、南美洲及中东地区。 在解决了原料瓶颈限制、国际油价低位运行以及成品油“地板价”机制等多重利好因素作用下,地炼企业开工率大幅提升,市场份额和挣钱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随着竞争力的增强,地炼企业开始着手提升国际原油市场话语权、补齐储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油品出口等方面的工作。 2016年2月29日,由东明石化牵头,16家取得进口原油权的地炼企业成立了中国石油采购联盟。建立了集中采购进口原油平台,集中采购进口原油,实现集中采购、一致谈判、统一价格、集中结算、集中贷款。 2017年2月27日,东明石化与日照港油品码头有限公司、日照华信石油储备基地有限公司签署了30万吨原油码头及港内油库项目合资合作协议。 海右石化与日照港、瀚坤能源签约了日照-莒县输油管道项目,该项目主体工程包括了日照港岚山港区至各炼厂的原油管道、各炼厂至日照港岚山港区的成品油管道,该管道短期年输送能力300万吨,远期配合海右石化的千万吨级扩建规划,年输送能力提升至2000万吨。 汇丰石化和京博石化也计划投资建设日照港到京博输油管道项目,该管道工程包括一条原油管道及一条成品油管道,分别为日照港岚山港区至各炼厂的原油管道,原油输量1000万吨/年;各炼厂至日照港岚山港区的成品油管道,成品油输量200万吨/年。 山东省发布的《全省油气输送设施规划建设方案(201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山东规划新建原油管道7条,总长度2379公里,年输送能力12800万吨;规划新建成品油管道7条,总长度1975公里,年输送能力4450万吨;规划新建原油码头13座,新增年接卸能力11300万吨。 为鼓励成品油出口,国家还对地炼企业下放了成品油出口权。2016年,12家地炼一共获得了167.5万吨的成品油出口配额。但是,由于出口经验不足、物流运输瓶颈等造成了地炼企业未完成出口配额,实际完成总量近100万吨。这也是2017年第一批加工贸易成品油出口配额名单中,地炼企业不见踪影的原因之一。 地炼企业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参与海外并购。2017年2月1日,恒源石化以6630万美元收购壳牌马来西亚炼油公司51%的股份成功签约,并且将在第二阶段通过强制邀约总投资1.3亿美元并购壳牌马来西亚炼油有限公司100%股权。此次并购,将提升地炼企业的原料保障能力,延伸石化产业链,拓展和参与海外业务。 地炼企业正在成为资本收购的新宠。此前有消息报道称,中国海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华锦集团与石大科技已完成股权合作;央企德成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了山东天宏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中国华信集团也在积极寻求收购民营独立炼厂。 ---民营化企向产业链上游拓展进军大型炼化一体化 《石化产业布局方案》提出了建设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福建古雷、广东惠州七大石化产业基地,要求新建炼油项目布局在产业基地内,按照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的要求建设。《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也提出了有序推进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 近几年,我国化纤行业一直面临着上游芳烃原料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国内新的芳烃项目规划由于民众环保、安全意识增强和邻避效应的影响而往往难以落地,导致了国内芳烃产能增长缓慢,芳烃进口量及对外依存度在逐年攀升。国内聚酯化纤企业纷纷开始寻求解决上游芳烃原料短缺瓶颈,布局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致力于打造“炼油-PX-PTA-PET”的石化全产业链。多家民营化企已经开始或计划在七大石化基地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成为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的主要力量。 恒力石化投资562亿元在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以45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为核心,建设16套炼化生产装置。该项目已经于2015年12月9日开工建设,计划在2019年一季度左右开始试生产,二季度实现达产。 盛虹石化投资714亿元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按照炼油、芳烃、乙烯一体化加工模式设计,采用原油加工+重油加氢裂化+对二甲苯+乙烯裂解+IGCC的总工艺流程方案。项目装置大型化,包括16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330万吨/年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35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3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裂化装置、28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4′15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等。项目总加氢能力达到了1920万吨/年,占年加工原油1600万吨的120%。 由荣盛控股集团牵头,与浙江巨化集团公司、浙江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及舟山海洋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679亿元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规划建设2000万吨/年炼油+520万吨/年芳烃+140万吨/年乙烯,计划于2018年12月投产;二期规划建设2000万吨/年炼油+520万吨/年芳烃+140万吨/年乙烯,计划于2021年一季度投产。在近期发布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了在舟山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石化基地,以原油精炼为基础产品,以乙烯、芳烃等高端产品为特色,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石化产业集群。 近期,曹妃甸石化产业基地也是动作频频,已经包括北浅海集团1500万吨/年、中东海湾1500万吨/年、新华石化2000万吨/年、旭阳集团500+1500万吨/年等多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签约落户。 --大型炼化一体化将成为我国炼油产业升级与发展方向 亚化咨询认为,我国炼油行业规模巨大,已经开始出现了产能过剩,同时也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产业升级的迫切任务。我国进口原油“双权”的继续放开,将推动地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有竞争力的地炼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国企、民企、外企多元化竞争的格局,是我国炼油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三五期间,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将成为我国炼油行业升级与发展的方向,而民营企业将成为主要的生力军。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炼油能力1.2亿吨/年,总能力将达到8.7亿吨/年,产能过剩或将达到1.1亿吨/年。但是,采用先用技术新建的大型炼化一体化将能够提高炼油装置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成本竞争力,并将促进规模小、产能落后的炼油企业的淘汰,从而促进整个炼油行业的升级发展。 同时,为完善企业自身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外,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这十分符合我国炼油行业的大方向。第一,这能提升我国炼油规模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使炼油原料采购渠道多元化;第二,这将使我国炼油行业在整体布局上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的良性竞争格局,促进我国油气行业的改革;第三,炼油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将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水平。 由亚化咨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炼化一体化研讨会将于2017年5月24-25日在宁波召开。会议将探讨“十三五”炼化一体化产业趋势;炼油行业多元化竞争与合作:央企、民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炼化一体化发展机遇;成品油海外出口的政策走势与前景;中石化四大炼化基地的发展;炼化项目的下游规划;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海外合作机会(伊朗、印度)等。会议还将安排参观工业考察参观。 会议主题 1. “十三五”炼化一体化产业趋势 2. 炼油行业多元化竞争与合作:央企、民企 3. 全球与中国油品、烯烃与芳烃市场展望 4.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炼化一体化发展机遇 5. 成品油海外出口的政策走势与前景 6. 中石化四大炼化基地的发展 7. 地炼企业炼化一体化发展思路 8. 炼化一体化重大成套技术和装备的发展与应用 9. 炼化项目的下游规划 10. 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海外合作机会(伊朗、印度) 11. 炼化一体化的安全环保问题 12. 工业考察参观 会期临近,如您有兴趣参加此次会议,或有意向在本次会议上做演讲报告,欢迎您尽快与我们联系:高经理 021-50329699-114 或18019142773或gao@asiachem.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