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996|回复: 0
收起左侧

[资料分享] 万商台:采暖季限产 塑化产业链“迎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0 14:37:3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8月,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共同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制订了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重污染天数等的下降指标,同时也针对性地提出对钢铁、建材、有色、火电、焦化等行业和锅炉物料物流、生产等的一些硬性要求。从11月15日开始,北方进入采暖季(2017年11月15日—2018年3月15日),值此之时,“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又即将收官。因此,近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开始抓紧落实《方案》。受此影响,塑化行业可谓是重灾区,无论是氯碱、聚烯烃等上游厂家,还是氧化铝、农膜等下游厂家,其生产经营都倍受影响。塑化产业链原料成本、上游生产、物流运输、下游需求等产业链各环节面临重大考验。
一、供强需弱 PVC后市不容乐观
从供应端来看,早在2008年起,PVC就因行业竞争加剧,自发开始清理落后产能。小型、老旧的生产设备被淘汰的同时,伴随着西北大型氯碱一体化建设投产。十年过后的产能更迭,现阶段保留下来的PVC厂家的生产相对正规,环保较为达标。
2016年-2017年下半年的环保督查,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上游电石生产传递至PVC生产的。一方面电石原料石灰石、煤炭开采受限影响供应,另一方面电石企业本身小炉子也有不时出现因环保检查而降负荷或停产的情况。但电石主产区集中在西北,年产量达85%以上,而本次采暖季主要集中在华北,当地电石所占年产量仅1%。这部分地区配套电石产能的PVC厂家也仅是山东信发、山西瑞恒,像河北盛华、天津大沽的电石都需要从西北外购。虽然后来限产范围扩大至陕西、四川,但所涉及的电石产能也相当有限。“2+26”城市所在的PVC厂家多数表示,目前装置开工正常,采暖季限产政策对生产暂无影响。随着雾霾天气加重,部分企业或有被要求降负荷的情况,但整体影响有限。
从需求端来看,采暖季政策的落地叠加需求淡季来临,让早已转冷的PVC行情雪上加霜。本次采暖季的重灾区华北,几乎整个PVC下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山东、河北影响最为严重。从下半年开始,山东、河北的环保检查就逐步加严,第四轮环保督查和采暖季限产前后交替、相互配合下,环保压力之高不言而喻。据了解,PVC的所有下游管材、型材、薄膜等都有限产、停产的情况。从规模来看,大型管材、型材厂家(PVC原料月使用量在1000吨以上)由于环保装置配备齐全,虽然直接停产的情况较少,但生产上更趋向于节能减排。但据山东某地级市大型塑料管道生产厂家透露,由于PVC管生产过程中粉尘较多,其PVC于今年8-9月就已经停产,四季度亦不会复产。而中型的厂家(PVC原料月使用量500吨左右)及小型厂家(PVC原料月使用量100-300吨不等)面临停产,“小散乱污”的违法企业更要直接关停取缔。虽然个别企业会出现偷排,但此类现象已是少之甚少。
在环保高压下,下游行业不能保证每天都能开工,因此有时即使有订单也不一定敢接。而从华东不少下游厂家调研获悉,第四轮环保督查开始,江浙厂家随即出现降负荷生产。华东某大型管道厂家的PVC管开工在四季度亦将有所下降。主要受北方房地产需求欠佳及采暖季限产所致。与管材、型材厂家直接相关的房地产行业,在本次采暖季面临最严停工令,导致管材、型材厂家订单大面积减少。回顾过去,北方冬季房地产开工时限会延长,主要由于混凝土冬天容易凝固,但只需添加大量的防冻剂即可,不至于停产限产。而今年情况不同往年,据当地业内人士透露,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只要跟动工有关即使是规模比较小的都要停工。
至于影响较小的华南下游,10-11月订单情况亦明显转差。一方面原料PVC价格下跌后,客户倾向于压价采购,塑料制品的单价也随之跟跌。但因部分原材料是前期高位预售的,订单几乎没有利润下,下游企业宁愿不接新订单。另一方面,华南房地产市场本身亦受政策调控监管,对管材、型材的消化也有限。加上传统冬季北方货源南下为主,主要发往华东、华南,进一步加剧当地市场供需矛盾。
因此,本次采暖季限产政策的落地,进一步加深了终端需求疲软的格局,在供给端开工较高的情况下,供强需弱将主导下阶段市场走势,PVC后市前景不容乐观。
二、氧化铝将减产18.5% 烧碱月需求降5.9%
今年,由于环保督查力度不断加大,在“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总指挥下,我国采暖季大气污染治理范围呈现扩大趋势,从原来的京津冀6省扩大至8省34市,部分城市如河南省的洛阳、三门峡和平顶山并不属于“8省34市”范围,但在当地政府要求下,同样采取了限产措施。在大气整治严令下,多数地区明确给出了限产企业名单,并详细列出了现有产能,限产目标及时间等详细项目。对烧碱行业而言,直接冲击了下游氧化铝行业。
据广东塑料交易所统计,限产停产范围内涉及氧化铝减产产能为1503.5万吨/年,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实际减产产能为1339.5万吨/年,占总产能的18.5%。按照2016年全国34%的烧碱产量流向氧化铝行业来计算,预计采暖季每月氧化铝对烧碱的需求量将减少16.68万吨,占全国烧碱月度产量的5.9%左右。在面对氧化铝市场价格走软和铝锭需求不佳双重利空压力下,氧化铝企业对烧碱接货意愿减弱,采购价格连续走低。11月15日至今短短三日,山东最大氧化铝企业魏桥两次下调32%液碱订单采购价格,从1330元/吨下降至1230元/吨,下降100元/吨,降幅7.52%。采购价格下调直接打压了烧碱市场心态。
目前山东、河北多家烧碱企业,如山东滨化等下调液碱出厂报价,当地市场报价跟随走低。据当地贸易商表示,市场各方对采暖季限产停产表示密切关注,下游行业拿货态度谨慎,少量高频次拿货是市场走货主旋律,整体实际成交平淡。关于后市走势,多数业内人士多表示看跌为主。目前烧碱行业仍处于高利润阶段,存在价格虚高,后续可回调的空间较大。
三、聚烯烃上游成本增加 下游面临减产停产
11月15日,北方采暖季启动。《方案》也将陆续落实。北方多个行业将面临环保压力,聚烯烃行业也在所难免。
对于聚烯烃上游企业而言,环保对其的影响相对较小,采暖季开工率依旧能保持平稳。当然,如果该区域的排放指标未能达标,即使聚烯烃上游单个企业指标达标,也将面临被迫错峰生产或停产的问题。
聚烯烃能有恃无恐的正常生产,与其生产性质有一定关系。第一,聚烯烃行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大、产业集中度较高、企业资金较为雄厚,足以支撑其对环保装置进行升级改造。例如:近几年,齐鲁石化就投入了近三十亿资金用于环保升级。第二,聚烯烃上游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均相对环保,开工受环保测评影响较小。
因此,采暖季对聚烯烃上游企业的开工影响不大,但聚烯烃上游企业面临环保成本增加和销售区域受限的影响。例如:污水处理费用由原先的 2 元/吨升至 15 元/吨。而采暖季,对工业企业大宗物料实施错峰运输。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除了民生保障物资等,环渤海地区港口集疏运车辆禁止进出港区,将对聚烯烃上下游运输均产生影响。
相对下游企业而言,由于下游企业多是“小散污”企业。对“小散乱污”企业,各级区市环保部门需及时提请人民政府依法依规予以整顿取缔,做到“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除原料、清除产品、清除设备)。而采暖季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小厂要求直接关停。另外,即便是环保相对完善的企业也有减产限产的可能。例如,山东寿光健元春有限公司是山东地区PP下游的龙头企业,生产塑编、包装膜等多种产品,其生产工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环保工作做得相对较好,但在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期间,其生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若采暖季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几乎没有企业能幸免减产限产的命运。
四、石化生产及销售成本或增 季节性行情可期
《方案》中提及了深入推进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与运输,加大钢铁、建材及有色行业的错峰力度,部分行业采暖季实施50%-100%停产;在黄色及以上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部分行业譬如钢铁行业电炉、天然气炉停产。部分地区对冬季限产行业错峰限产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部分山东地区塑料加工行业的错峰要求为:限产50%。
上游方面,单从开工负荷来看,大型国企环评已达标,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企业的装置开停均是由石化检修计划及装置状态决定的。
但从企业运营成本来看,企业因治理污染生产成本有一定抬升。以齐鲁石化为例,过去污水处理费用由原先的2元/吨升至15元/吨。近几年来,齐鲁石化投入了近三十亿元用来进行环保升级,而且这部分资金都是由中石化总部拨款,由此可见,这样的环保投入对于个体企业将是更大的压力。
从下游销售来看,也面临一定的销售成本增加。同样以齐鲁石化为例,其烧碱装置就面临这样的情况,齐鲁石化的烧碱客户主要是公司周边的片碱厂,目前因为环保使得周边片碱厂无法达标而停产,使得销售端不得不由省内向省外转移,原先只需通过管道形式运输,现需要运送至省外,运输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销售难度。
总体来看,对于大企业,虽然按照指标而言,环保已经达标,但是可能因为区域集中的化工企业较多,虽然单个企业的指标达标,但是区域的排放指标未能达标,也会被迫错峰生产或停产。
因此,上游方面,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环保基本达标,装置开工受环保影响较小,但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成本及销售仍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下游方面,大型生产企业受到环保政策的影响同样较小。但是塑料下游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特点,使得环保政策对于产业链下游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小厂均受环保影响而关停,迫使小厂订单向大厂转移,这一点从一些大厂今年以来的高负荷生产便可看出,但受限于大厂产能,即使满负荷运转仍不能够完全满足终端需求。因此,短期来看,下游需求确实有减少的可能。但与此同时,从中长期来看,下游大中型企业的扩能,会有效提升下游企业集中度,在稳定生产的同时,大厂的季节性需求亦会更加明显。
综上来看,冬季限产到来,塑化行业存在供需双降的可能,中小型厂家可能真的面临寒冬。大型厂家由于合规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会借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但同时也面临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加的情况。目前,塑料行情存在局部的供需失衡和整体的成本提升,冬季限产或推高塑料价格。
五、环保政策加码 农膜厂家喜忧参半
采暖季启动,也预示着最严环保政策进入执行阶段。随着北方环保政策加码,对农膜厂家的影响喜忧参半。
山东省作为全国农用薄膜的主要产地,农膜产量占全国农膜产量的16%。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城市都在“2+26”城市之列。为了贯彻《方案》,相关市及区域均印发地区性的治理方案。以淄博地区(淄博地区农膜生产企业较为集中,地区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9%,且执行环保政策较严格)为例:临淄地区对16个行业错峰限产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其中对塑料加工行业的错峰要求为:限产50%。带加热工序的,纳入限产范围。有一条生产线的,不纳入限产范围。偶数条生产线,停产一半生产线;奇数条生产线,停产(生产线+1)/2条生产线。运行期间确保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正常。
据了解,在整个农膜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一个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规模小而且分散,受到环保政策影响比较大,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小厂均受环保影响而关停。很多采用已经报废的多次回收塑料进行生产的小型塑料加工企业,也受到了国家的严厉打击。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产业链下游的一些龙头企业,环保工作一直持续跟进,生产工艺领先而且环保设备完善,生产开工受影响较小。近年来部分农膜厂家逐步往高端塑编方向发展,扩能需求大。由于环保整治对“小散乱污”的塑料加工企业进行取缔,订单向大厂转移,很多国内客户找上门来要货,但因为国内大型塑料加工企业产能近两年一直满负荷运行,现在的订单都是一个月以后才能拿货。受限于大厂产能,即使满负荷运转仍不能够完全满足终端需求。因此短期下游需求确实受限。
综合来看,采暖季限产对PE下游行业的影响应当从两方面来看:短期,特别是2017年采暖季期间,下游需求或受到冲击而有所减少;中长期来看,终端需求将稳定增加,下游行业将经历一轮去产能,大中型企业扩能,落后产能淘汰,产业集中度提升,需求趋于平稳,季节性的采购将较以往更加明显,对于塑料行业的稳定发展大有益处。
总结:采暖季限产波及塑化产业链,也挑战塑化行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短期来看,部分塑化终端下游限产关停是必然,迫使终端需求下降,进而影响塑化上游产品行情,包括PVC、烧碱等产品价格下降预期强烈;同时,石化厂家生产和销售成本增加,使得聚烯烃产品价格有望上涨。中长期来看,面对环保新常态,塑化行业企业将采取应对举措,从升级环保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销售渠道等方面着手,不断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应对外部环境的突变。(作者:广东塑料交易所行业分析师 严肖冰、吴宇薇、王朦、杨帆、刘志峰、刘蕊茂)万商台塑化电商平台(为广东塑料交易所全资子公司)(cp.wst.net)塑料助剂资源,如有需要,欢迎联系。联系人:梁先生,电话:18922718325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7 16:54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