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万户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除了净化再利用,还能变成什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厌氧消化大会上,浙江工商大学的本科生应贤斌就首次发现的阳极电势与电子供体对产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汇报,这成为浙商大本科生在国际会议上汇报成果的首例,更意味着未来用生活污水发电不是梦,微生物燃料电池应用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十五届世界厌氧大会的主题是“towards AMoreSustainableWorld”即“走向可持续发展”。参会的重量级嘉宾钱易院士认为,中国面临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三大挑战,厌氧技术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厌氧消化处理生物质垃圾,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生产可再生能源。 “我们所做的研究领域涉及水处理方向,具体是微生物燃料电池领域。其原理是通过产电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将污染物中的化学能转为电能(产电)。微生物、电解液以及电极材料是制约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和工程化应用的关键因素,而我们做的研究主要是解决人为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难题,同时对电极材料、溶液电导性作了优化,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程化应用又进了一大步。”面对来自世界75个国家的1100名专家,其中有国内外院士13名,应贤斌代表研究团队,以15分钟的英文演讲,向世界展示了浙江工商大学带来的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业界瞩目。微生物发电,尽管有大量理论支撑,然而之前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由电极和微生物组成)难以工程化应用,原因在于,第一,适应于工程化应用的金属电极难以附着微生物;第二,产电微生物的种类不易调控。 “我们所在的课题组(浙江省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在电化学以及生物电化学降解方向具有多年的研究经验,由浙商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咖’导师沈东升、冯华军教授指导,在阅读大量文献和著作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和灵感。”记者获悉,这个团队为全国百强科技团队之一的浙江工商大学环境学院“小平科技团队”里的卫星团队,导师均为教授级别,而这个突破口,是在数千次的实验中,应贤斌和顾源发现改变喂养微生物的“食物”种类能让原本起不到丝毫作用的电势发挥了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能力,于是团队紧追不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