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江湖,似乎从来不缺风口与浪潮,就看谁在风口之上,谁在浪潮以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王道。
这几年,消费金融一直当红,发展风头强劲,成为众多平台和资本追逐的名利场。而另一边,一路小跑、相对沉寂的供应链金融,2017年以来才渐渐挤入“黄金赛道”。
过去的这一年,背靠政策支持、巨量市场和强劲需求,兼具支持小微企业、为实体经济赋能的供应链金融迅速成为“热搜”, 正形成“大而美”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其中分得一块蛋糕。
政策加持
风来了,发展的机会也跟着来了。供应链金融春风正吹,这股“春风”源自利好政策密集落地,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可谓是政策频出,十九大报告中更是首次提出“现代供应链”的概念,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早在2017年1月,商务部等5部门印发《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扩大融资渠道,推动供应链金融;2017年8月,商务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
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将“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六大重点任务之一,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
加上金融科技的火热发展,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引入,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让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可谓是为其发展插上了“翅膀”,打开了未来金融创新的“无限想象”。
政策的加码,技术的助力,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预期也持续提升。业内分析,供应链金融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接近15万亿元。
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多重加持下,特别是十万亿量级的想象空间,供应链金融迅速升温,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巨头入场
各大企业机构意识到供应链金融是个“双赢”的金融利器,下一个风口、下一片蓝海的吸引,传统的商业银行、行业龙头、B2B平台、供应链公司、物流公司、信息化服务商等玩家,齐刷刷开始布局供应链金融领域,以图早早抢占一席之地。
放眼市场,群雄逐鹿,银行主导、互联网平台主导和产业公司主导是目前供应链金融的三种主要模式。而银行无疑是最早嗅到并深入参与供应链金融的大军。不过,供应链金融早就不是银行间的竞争,核心企业本身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加入令市场竞争激烈,且玩法多样。
就像上下游的堤坝,核心企业起到贯穿产业链的作用。对于他们来说,从事供应链金融有优势,几乎掌握了所有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数据,手头握着所有的应收、应付账款。
风口起舞
虽然2017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我们仍然看不到轰轰烈烈的生死大戏,而是温和内敛的稳健步履。但是,供应链金融就如一个巨人,像一股飓风。巨人睡醒后力大无穷,飓风刮起时摧枯拉朽。
供应链金融是依附在行业之上的。但进入行业没那么容易,壁垒很深。每个行业的痛点和供应链模式,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导致供应链金融的玩法,千差万别。
而相比于其它融资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不止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点,而是将其产业上下游,全部都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链”,结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最终形成一个闭环。
不过,这几年来,银行的不断推进,互金的争相布局,技术的飞速发展,都给供应链金融注入了活力。
展望2018年,毫无疑问,供应链金融的未来颇具想象空间。风口起舞的供应链金融入局者,需要撩起袖子,需要提升技术,需要深根细作。只有和细分垂直行业一起干活、成长,只有一头扎进去深耕,只有用新技术去分析和挖掘行业痛点,为行业提供综合化、智能化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才能从中掘到金,才能趁势发展、壮大,成为领头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