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的容器支座已经发布了,在鞍座标准中,对于底板地脚螺栓有所改动。
对于DN大于2800的设备,每个鞍座底板采用了4个螺栓的布置,如下图所示:
那么这个布置带来一个问题:
NB/T 47042-2014的计算公式针对的是每个鞍座两个螺栓,或者鞍座的螺栓距离中心线的距离相同,如下图所示。
那么采用新鞍座后的地震引起的倾覆力矩引起的地脚螺栓拉应力应该如何计算?
鞍座作者(之一)对问题的答复:
按卧式容器标准的规定,主要是容器的侧向载荷(主要是地震载荷)作用于设备形成的弯矩使一侧产生提离力,如果该提离力小于设备重力载荷的一半,设备就有产生倾覆的趋势,这时所算出的螺栓组合应力应该>0,而产生了拉应力。这个拉应力由鞍座一侧的螺栓承担,无论是双支座还是多支座,都只有一半的螺栓承受拉应力。如一个鞍座对称分布两个螺栓,只考虑一个螺栓受拉应力。对于一个支座一侧分布2个(不同跨距)螺栓,支座标准中未提拉应力计算中如何考虑螺栓载荷分布的问题。我建议只考虑最外侧螺栓(所有支座外侧之和),并按卧式容器标准的公式进行校核。如最外侧螺栓数量不通过,可以考虑按照跨距比分配螺栓拉应力进行校核。但剪应力的校核仅按固定支座的螺栓总数(4个)进行校核。
SW6中心站老师的答复是:
推荐按照最外侧的计算,这样程序不用修改。
翻了一下各种规范,采用新容器支座的螺栓布置的只有中国有。那么如果需要考虑,应该怎么考虑4个螺栓的作用呢?
翻到《机械设计手册2004版》的第二卷,3.1螺栓组受力计算,第6-30页。
各个螺栓受力与其中心距离成正比。边缘的螺栓受到的拉力是最大的。
回到我们的支座,代入公式,计算一个支座最大拉力为:
F=2*ML1/(L1*L1+L2*L2)
M为单个支座的倾覆力矩.
所以当采用新鞍座的4个螺栓时,可以考虑将公式中的:
L-筒体轴线两侧的螺栓间距
改为
L=(L1*L1+L2*L2)/L1
n和原来一样,还是考虑2个最远的螺栓。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更多精品文章:
新容器支座之吐槽
新容器支座之刚性环支座尺寸不匹配
新容器支座之倾覆弯矩的反力商榷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RY2pSuj1kZ5f1RuAZERmR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