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911|回复: 9
收起左侧

[原创] 沉降槽,上错花轿嫁对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8 08:54:5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优质任务
一天领导对我说:
给你一个活,沉降槽,原先做过一个一样的设备,09年设计制造,已经运行8年了,图纸DWG、计算书时现成的,现在重新弄一台一模一样,管口稍微有些修改,标准可能有些修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沉降槽现场俯视图
图纸量多,又有现成的图,用来冲业绩,KPI都要爆了。
“感谢领导!”

问题初现
打开图纸一看,沉降槽直径19米,顶部近10m,雄伟壮观,结构复杂,不忍多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纸改完,常压设备,原来的计算书需要校核壁板,底部环梁加强筋,带肋拱顶,承压环,以及锥形封头的厚度。
其中锥形封头的厚度引起了我的注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因是我原来做了一个大锥顶的厚度计算,参照的规范就是HG20582:
半顶角大于60°的锥壳的设计

这个正好可以用表格验算一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算下来需要103mm。
而实际使用的是14mm。
OH,MY GOD,怎么会这样!


差异的原因
为什么相差那么大呢?
查原因,原来是09年的计算书中的a取值为6.63度,此角度为锥壳大端和水平线的夹角。
而HG20582中的a为锥壳的半顶角,实际取值应该为90-6.63=83.37°。
也就是说,09年的计算书,套公式时,角度代入错了。
一瞬间,我只想唱一首歌:

在一瞬间 有一百万个可能
该向前走 或者继续等
这冬夜里 有百万个不确定
渐入深夜 或期盼天明


KPI不想了,这计算厚度相差这么远,计算书怎么出啊?
该向前走,还是放弃~


再分析
唱完歌,感觉冷静了下来。
虽然计算书不合格,但是设备已经安全平稳运行了了8年,还好好立在现场,说明实际情况远远好于计算工况。我们来分析一下,有哪些有利情况:
  • 设备锥壳和普通锥壳不同,它下面是有很多柱子支撑。
  • 锥壳柱子之间有周向和环向的型钢加强,相当于带肋的锥顶。
在这种情况下,还用光锥壳的算法来计算,是否合理?
从重新校核的EXCEL计算书来看,这种算法,是不合理的,因为是一个光壳顶,承受内压,需要的厚度要远高于受支撑的,带肋的锥顶。


解决方案
在计算锥壳上加强型钢时,采用的材料力学的等效均布载荷施加在简支梁上的方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实际上被梁和支柱支撑的板,不可能会损坏。
那么可以根据压力容器中经常用的,等效内接圆方法来求板的厚度。
比如GB/T150中,加筋的圆形平盖厚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了思路,就可以试算一下:
最大内接圆为2066mm,经过计算,锥壳厚度为20mm厚。
已经降下来很多了,是否图纸上用这个厚度呢?


参考已有的设计
不,绝对不行!
原来项目用的14mm,现在加厚到20mm,业主问起来如何解释?
难道说原来厚度不够?
业主会说:14mm都用来8、9年了,你和我说不够,你诓我呢?一下加厚6mm,钱你出吧。
而且,这个也没法说服我们自己啊,为啥别人14mm好好的,没出问题。而现在加厚到20mm,就因为算法不一样。
设校审一商量,保持原来的厚度,再试试其它方法。
比如GB151的拉撑管板,采用当量圆平板公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系数可以取0.45,比GB150的0.55小,可以取到17mm厚。
然而还不够。
考虑到此设备为常压容器,其许用应力按照GB/T150取值,比较保守,故将Q235B许用应力扩大到140MPa。这样,厚度可以降到16mm厚。
真没辙了,是不是取16mm呢?


真要保持14mm.
为了保持14mm,试算一下,将许用应力继续提高,提高到0.9*235=211MPa,可以计算通过。
但是这么高的许用应力不敢在计算书中体现,其出处难找。
最后将最大内接圆再缩小,在梁之间增加一圈扁钢,如图所示,其内接圆缩小到1341m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终于将厚度降到12.7mm,而加重的扁钢材料不多,不显眼。
终于在不断努力下,将厚度降到了最低,修正了这个计算的错误。

感想
此情此景,我感慨万千:
设计人员歪打正着,本来一个错误的计算,结果运行下来,情况良好。
9年后,第二次设计,发现了原来的代入数据错误,其错误是离谱的,但是现场情况是优秀的。
假若设计,校核,审核人员因为这个错误,导致这么大的沉降槽垮塌,锥顶撕裂,大挠度变形等等,那么设计人员难辞其咎。
假设当时没有计算错误,设计人员不可能取值么薄。
假如没有重新设计,这么多年来,也不会有人发现计算书错误所在。
而这么多年的平稳运行,也证明了,虽然计算错误,但是这个结果歪打正着,是可靠的。
代错公式用对板,上错花轿嫁对郎。
当然设计人员应该尽量避免这种错误,这次是喜剧,也许下次就是悲剧了。
对于常压的结构,设计人员也不能掉以轻心,应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计算。


欢迎关注公众号:VCAD001, 一个压力容器人的自我修养。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28RyIKK-qoJuxsrGCD7oOw

发表于 2019-1-8 08:54:57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8 08:54:57 显示全部楼层
没出事故就是最大的幸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8 08:54:57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还是不错的呢,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8 08:54:57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厉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8 08:54:57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个经历真是一波三折,也说明了事后分析原因往往是找到了最明显的原因,而不一定是最可能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8 08:54:57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经历!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28995

发表于 2019-1-8 08:54:57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计算书不合格,但是设备已经安全平稳运行了了8年,还好好立在现场,说明实际情况远远好于计算工况。我们来分析一下,有哪些有利情况:
设备锥壳和普通锥壳不同,它下面是有很多柱子支撑。
锥壳柱子之间有周向和环向的型钢加强,相当于带肋的锥顶。
在这种情况下,还用光锥壳的算法来计算,是否合理?
从重新校核的EXCEL计算书来看,这种算法,是不合理的,因为是一个光壳顶,承受内压,需要的厚度要远高于受支撑的,带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8 08:54:57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于带肋的锥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5 07:09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