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议谁多干 化工厂凡是有责任、有担当的领导,都会非常重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凡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职场人,都会积极主动地向单位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偏会出现让你哭笑不得的结果。 比如,小明提出一项很有创意的节能减排建议,化工厂部门领导当然要肯定、要表扬。然后,往往是话锋一转,“难得小明对这事儿思考这么深,这项建议就由小明负责落实吧”——这是组织的信任。 这种情况,应该说也有合理性,也是一种组织信任。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感觉哭笑不得呢?原因就是,这种信任和肯定,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责任分工。 这样下去,部门里那些爱研究、爱琢磨的人,恐怕就会“经一事长一智”,然后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下次再有好的意见和建议也不会再提,一个单位的创新锐气,可能就这样慢慢消磨了。 2 谁能干谁多干 能者多劳,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职场规律。你能干,当然要多干一点。 不管是安排任务的领导,还是能干的下属,在这个问题上认识都是一致的。这个职场规律没毛病,但是问题是能干的多干,相应的就是不能干的少干、甚至不干。 比如,上级领导突然来视察某项工作,需要对装置进行讲解汇报。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业务分管领导说,这汇报太重要了,汇报不好会给部门造成影响的,这么重要的汇报,我们实在是讲不好,我们干点具体事还行,还是让关关去讲吧,他对装置了解,他一定能讲的好。 4 谁老实谁多干 都说老实人不吃亏,这是从大规律上说的。职场上的老实人实实在在,不坑人不害人,不招事不惹事,每天就在自己的工位上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 只要细心观察,每个单位都有一批这样的人,不显山不露水,就是这样一批默默无闻的人在支撑着各部门班组大量日常工作。 有时候,甚至当领导的都叫不上他们的名字来,但是,他们照样默默无闻地坚守自己的岗位和职责。 慢慢地,领导们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印象:有事交给老实人放心,特别是交给能干的老实人更放心。于是,那些老老实实的老黄牛,就时不时地多加上几幅套,多拉上几挂犁,多耕上几亩地。比如检维修吹扫置换的脏活累活,比如更换催化剂这样的大项目,一般人领导不放心,就交给这些老实人。 但是,他们还是吃原来那一把分给自己的草,不多吃,不多占,只是多劳多干。 多干点活儿,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往往出在年底,要评优,要推荐干部,要提拔重用了,老实人不好意思找领导“一跑二要三折腾”,也不善于“东拉西扯跑选票”,有时候因为有干不完的活,连民主推荐会的会场都迟到甚至参加不了。班长、工程师的职位基本上跟他们无关,充其量在分配先进个人的时候照顾一二。 结果,大家都会认为这样的同志没什么个人想法,踏踏实实继续干吧。于是,你就这样继续老老实实地多干活。 5 不要让多劳者吃亏 这四个坑,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能者可以多劳,多劳一定多得。 这四个坑,关键还是要靠单位领导来填。如果能者只是多劳而不多得,到头来还是要拼选票、拼脸熟悉、拼关系、甚至拼爹,那样下去,能者就会慢慢变成忍者,就会变成职场上的老油条。 一个单位的忍者和油条越来越多,这样的单位,越来越单薄,越来越无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