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2013|回复: 2
收起左侧

[原创] 管子管板接头的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2 08:22: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子管板接头

一新人朋友抱怨说:

GB/T 151-2014的管子管板焊接接头没有尺寸,只标了个l长度,不小于管子壁厚。这个焊缝怎么设计?对于没有经验的新人,太难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附录H中也没有详细结构尺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俗话说的好: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

有了新规范,不忘老规范,详细尺寸在老规范里,可是清晰着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GB 151-1999中,对于换热管露头,焊接量多少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作为设计的参考,是非常有帮助的。


规范的倒退?

有人就纳闷了,为啥老规范有详细节点详图,新规范把它删了,而且增加了许多种不常用的节点。以至于很多新人都不知道如何设计节点了。

从易用性上来说,这是标准的倒退啊。

新规范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老规范的节点图的数据藏着什么秘密呢?



强度焊

强度焊,顾名思义,管子管板焊接在一起,主要靠焊缝承受相应的载荷。

虽然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但是强度焊和强度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在ASME VIII I, UW-20中,对于管子管板焊缝分了三种:

1. 全强度焊:
接头的强度与管子的抗拉强度相等,当满足UW20.4时,不需要做剪切试验,用焊接接头保证了其密封性。(通俗说就是管子拉断了,角焊缝还没有拉开)

2.部分强度焊:
即管子管板焊缝强度>=各种工况下换热管的实际轴向应力(通俗说就是角焊缝能在换热器各种工况下安全工作)。
最大许用轴向载荷按照UW-20.5,附录A,UW-18(d)计算。当满足UW-20.5或者UW-18(d)时,无需做剪切试验。焊接接头保证了密封性。

3.密封焊:
管子胀节接头的补充措施,仅起密封作用。胀接工艺及评定参照附录HH

全强度焊相当于要求管子拉断了,角焊缝还没有拉开。

部分强度焊相当于焊缝满足各种工况下的载荷。


全强度角焊缝高度公式来源

我们以UW-20.1节点(a),试算一下,了解全强度焊的含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于节点(a),如果是全强度焊,焊脚高不能小于a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么ar的计算公式为啥是这样呢?

其实公式的原理就是一条:

角焊缝拉力>=管子壁厚拉断拉力,其推导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推导结果完全符合UW-20.6(a)的公式。

同理可以推导UW-20.6的其它角焊缝高度公式。

所以,这个证明推测是对的。


1999版尺寸的秘密

我们知道,管子管板接头焊缝承受的是剪切应力,所以要保证焊接接头比管子本体抗拉效果好,有个简单的估算公式,按照角焊缝强度是抗拉焊缝的0.7倍,必须使得焊脚高l>=sqrt(2)*t=1.4t.

所以我们可以检查一下GB 151-1999的表的l1+l3,均是按照大于1.4倍壁厚,圆整取值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1999版的附录B中,也有类似的暗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道这个原则,对于我们设计管子管板角焊缝,有很好的参考。

如果结构可以,尽量使得管子管板的焊脚高度大于1.4t。


规范的改进

GB151-1999采用保证焊角高度为1.4倍换热管厚度的方法保证其为强度焊。

优点:简单,方便应用。

缺点:对管子管板的焊接结构限制较大,只能选用有限的几种结构。

比如在过去,BASF有非常成熟的管子管板焊接节点(如下图),在GB 151-1999中是没有的。导致此节点的应用充满波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W6给出的默认焊接节点高度,永远比设计的高,导致每台换热器,均需要手动核算轴向力。

在老版本的SW6中,对固定管板的焊角高度采用的是GB151-1999的焊接结构,自动生成,而且是按照外径来确定焊脚高度,造成焊角高度有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在程序中无法修改。

例如57*2.5的换热管,强度焊只需要2.5*1.4=3.5的焊角高度,而SW6默认生成的是永远是5

再例如:2012年的项目中,对于如下的节点,在SW6中没有办法计算,需要人为手动计算焊缝高度是否足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GB/T 151-2014对管子管板焊接接头改动很大,不再推荐坡口尺寸,基本思路很像ASME。

SW6也改进了程序,将焊角高度由设计人员输入,并用来校核是否为强度焊。

规范自由度变大了,应用更加灵活了,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

所以,我觉得这是规范以及配套软件的一个进步。


更好的焊接接头

管子管板焊接接头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寿命。

管子管板焊接接头符合规范某一结构,通过了强度计算,不代表使用就没有问题。

下面的图片是某专利商设计的焊接节点,在使用25年后的的效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图是在同样工况下,采用符合规范的普通焊接节点,使用一年后的效果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有成功的经验,规范不禁止采用更好的焊接节点。

而什么是更好,需要业主的反馈,设备制造商的积累,是值得从业人员深入探讨的问题。


往期精彩

发表于 2019-10-22 08:22:14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22 08:22:14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5 03:39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