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定。 3.1 位置及状态 3.1.1 吸气位置 Standard Inlet Point(Standard Suction Point) 压缩机上认为有代表性的吸气位置。此位置随压缩机的结构及安装方式而变化(参看有关压缩机试验方法标准)。 3.1.2 标准排气位置 Standard Discharge Point 压缩机上认为有代表性的排气位置。此位置随压缩机的结构及安装方式而变化(参看各种压缩机试验方法标准)。 3.1.3 标准吸气状态 Standard Inlet Condition (Standard Suction Condition) 吸入气体在压缩机标准吸气位置的状态。 3.1.4 标准排气状态 Standard Discharge Condition 排出气体在压缩机标准排气位置的状态。 3.2 温度 3.2.1 静温度 Static Temperature 不受流体速度影响所测得的流体温度。 3.2.2 动温度 Dynamic Temperature 匀速流动的气体中,当动能全部且无损耗地、即等熵地转换为热能时,所增加的那部分温度。 3.2.3 全温度 Total Temperature 静温度和动温度之和。它表示流体动能无损耗地转变为热能后的流体状态。流体在静止状态下,静温度和全温度数值相等。 3.2.4吸气温度 InletTemperature (Suction Temperature) 在压缩机标准吸气位置气体的全温度。 3.2.5 排气温度 Discharge Temperature 在压缩机标准排气位置气体的全温度。 3.3 压力 3.3.1 静压力 Static Pressure 不受流体速度影响所测得的流体的压力。 3.3.2 动压力 Dynamic Pressure 匀速流动的气体,当动能全部且无损耗地、即等熵地转换为压力能时,所增加的那部分压力。表示为下式: P d = (1/ 2) ρC2 ⋯⋯⋯⋯⋯⋯⋯⋯⋯⋯⋯⋯⋯⋯⋯⋯⋯⋯⋯⋯⋯⋯⋯⋯⋯(3.3.2) 式中: Pd —— 动压力; ρ—— 流体密度; C —— 流速。 3.3.3 全压力Total Pressure 静压力和动压力之和。它表示了流体动能被无损耗地转变为压力能后的压力。流体在静止状态下,静压力和全压力的总数值相等。 3.3.4 吸气压力 Inlet Pressure (Suction Pressure) 在标准吸气位置气体的平均绝对全压力。 注:假如气体的速度和密度足够低,可用绝对静压力代替绝对全压力。 3.3.5 排气压力 Discharge Pressure 在标准排气位置气体的平均绝对全压力。 注:当气体的速度和密度足够低,可用绝对静压力代替绝对全压力。制造厂通常在压缩机铭牌上给出的排气压力为表压,注意不要与其混淆。 3.3.6 全压力比 Total Pressure Ratio 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之比。 3.4 流量(排气量) Flowrates 3.4.1 实际容积流量(实际排气量) Actual Volume Rate ofFlow(Actual Capacity) 经压缩机压缩并排出的气体,在标准排气位置的实际容积流量。该流量应换算到标准吸气位置的全温度、全压力及组份(例如湿度)的状态。 3.4.2 标准容积流量(标准排气量) Standard Volume Rate ofFlow(Standard Capacity) 经压缩机压缩并排出的气体,在标准排气位置的实际容积流量。该流量应换算到标准工况(温度和压力)。 3.5 功率 3.5.1 理论功率 Theoretical Required Power 在一台没有损失的压缩机中,按所选定的基准过程,将气体从给定的吸气压力压缩到给定的排气压力,理论上所需要消耗的功率。 3.5.2 指示功率 Indicated Power 由指示器记录的压力—容积图上所对应的功率。 3.5.3 内功率 Internal Power 指示功率加上由于热传递和泄漏而损失的功率。 3.5.4 轴功率 Shaft Power 压缩机驱动轴所需要的功率。它等于内功率加上机械损失功率,但不包括外传动(如齿轮或皮带传动)损失的功率。 3.6 效率 3.6.1 机械效率 Mechanical Efficiency 内功率与轴功率之比。 3.6.2 总效率 Overall Efficiency 理论功率与轴功率之比。 3.6.3 容积效率 Volumetric Efficiency 压缩机的实际容积流量与压缩机的理想容积流量之比。可考虑冷凝的影响。 4 压缩机的分类和选型 4.1 压缩机分类 压缩机常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气体增压输送。 压缩机的分类见图4.1 压缩机的总分类图: 4.2 压缩机的选型 4.2.1 应按需要压缩的气体流量、压力以及工况特点,具体根据制造厂提供的不同类型样本,比照常用出口压力和流量范围以及压缩机自身的特点来选型。图4.2.1 为不同类型压缩机的常用流量与压力范围。 图4.2.1 压缩机的常用流量与压力范围 4.2.2 根据气体流量和扬程要求的选型:容积式的活塞式压缩机多适用于高压场合;透平式(离心式和轴流式)压缩机多适用于大流量场合;回转式压缩机兼有活塞式和透平式压缩机的特点,但因其压力和排气量有限,多适用于中、小流量的场合。 4.2.3 根据气量调节要求的选型:离心式压缩机较之活塞式压缩机有着较宽的调节裕度,轴流式压缩机则介于两者之间。喷射式压缩机由于效率较低,工业上很少用作压缩机,多用于抽真空场合。 4.2.4 工业中若干特殊要求的过程及其所适选的压缩机型式可参照表4.2.4。
表4.2.4 特殊要求的过程及其压缩机型式 5 工艺流程设计的一般要求 本节内容仅适用压缩机,鼓风机可参照执行。 5.1 工艺进气管道 5.1.1 压缩机进气管要短,弯头要少,弯曲半径宜大。 5.1.2 压缩机入口前气液分离器的设置 对于管道内可能有冷凝液带入压缩机的,压缩机入口前应设置气液分离器,除去冷凝液共要求如下: a) 当冷凝液为可燃或有害物质时,冷凝液应排入相应的密闭系统; b) 气液分离器应尽量靠近压缩机入口布置。管道坡向气液分离器,以免冷凝液进入压缩机气缸。 5.1.3 压缩机进气管临时过滤器的设置要求: a) 每台压缩机进气管道上的临时过滤器,通常采用锥型过滤器,过滤面积取大于或等于管道截面积的两倍,滤网一般为10~30 目; b) 管道过滤器应靠近压缩机入口管嘴处,尽量设置在水平管道上便于安装、操作的位置,不宜设在介质自下而上流动的垂直管道上; c) 压缩机进口管道上应设置可拆短管或人孔(管径较大时),用于开机前装临时过滤器和清扫管道。 5.1.4 进气管直径与压缩机的吸入管口不相符时,应采用异径管连接,异径管常用底平异径管,严禁采用异径法兰连接。进气管道应避免突然缩小管径。 5.1.5 进气缓冲罐与脉冲衰减器的设置 为减少气体压力的脉动,活塞式压缩机进气管道应设进气缓冲罐或孔板,缓冲罐容积按停留时间来计算,停留时间通常为5min 左右。 若是小型压缩机不设置缓冲罐时,进气管道要有足够大的管径。 当需要设置脉冲衰减器时,脉冲衰减器设在缓冲罐与压缩机之间,脉冲衰减器与压缩机之间接管应尽可能短,连接管直径与压缩机管口直径相同。一般情况下,往复式压缩机制造厂已经设置脉冲衰减器(也称缓冲罐),由制造厂供货。 5.1.6 进气管切断阀的设置要求: a) 进气管道应设置切断阀,一般为闸阀; b) 氢气压缩机进气管应设置双切断阀,靠近压缩机入口切断阀应为球阀,远离压缩机入口切断阀或为球阀,或为闸阀,两阀之间设置DN20 的排气阀,接至排气管。入口阀门的位置见图5.1.7; c) 自大气抽吸空气的空气压缩机的吸入管道上可不设切断阀; d) 根据需要,压缩机吸入管道上设置事故排放系统。 图5.1.7 氢气压缩机入口阀门的设置 5.1.7 如果压缩机输送的是可燃、易燃或有毒气体,在进气管上应设开停车使用的惰性气置换管道。惰性气体管道与压缩机入口管道若采用固定管连接,应实现完全隔离。 5.1.8 安全阀的设置:当进入分液设施的气体管道系统没有安全阀并且压缩机停机可能造成超压引起事故时,应在吸入管道上设安全阀。 5.2 工艺排气管道 5.2.1 压缩机的排出气管道在动态及静态(包括冷态和热态)时所产生的力和力矩,必须小于压缩机制造厂所提出的出口管嘴允许的外力和力矩。必要时应改变管道的布置或在工艺排出气管道上设置补偿器。 5.2.2 活塞式压缩机出口管应设置缓冲罐,以减少气体脉冲引起管道振动。出口缓冲罐应靠近出口管嘴处安装。 5.2.3 设置止回阀的规定如下: a) 离心式压缩机工艺排出气管道应设置止回阀;活塞式压缩机工艺排出气管道宜设置止回阀; b) 止回阀应设在切断阀上游,并尽可能靠近压缩机出口; c) 离心式氢气压缩机的排出气管道上应设置双止回阀。 5.2.4 安全阀组的设置要求: a) 往复式压缩机的各段出口应设置安全阀; b) 安全阀应设置在出口切断阀上游,并靠近出口阀门; c) 安全阀应设置在出口止回阀上游。 5.2.5 离心式压缩机易发生喘振现象,为防止喘振,宜在出口切断阀前设置防喘振线。允许直接放空的介质,防喘振线可直接排放至大气安全处。不允许直接排放的介质,防喘振线可以是带调节阀的排入密闭系统的支线,也可以经压缩机旁路冷却器后接至压缩机入口管;或用大循环方式,接至压缩机入口前的冷却器冷却入口管上。 5.2.5.1 为防止离心式压缩机的喘振,在排气出口阀上游设置返回进气管的防喘振回流管。 5.2.5.2 离心式空气压缩机防喘振管不必返回压缩机入口,应放空。放空管要高过房顶,顶端设置消声器。 5.2.5.3 工艺气体防喘振回流管的返回气体,需经冷却后接至压缩机工艺进气管道上,在回流管道上设置控制阀组,抗喘振回流管的设置见图5.2.5。 5.2.5.4 防喘振控制阀维持最小不喘振流量,压缩机最小不喘振流量可以从压缩机工作曲线上读取,控制阀直径可根据合适压差和最小不喘振流量选定。 5.2.6 大循环回流管上的控制阀宜靠近冷却器布置以缩短管道,减少控制阀组管道压力降。 5.2.7 在工艺排出气末端的切断阀前,应设计开车用的出口放空管道,以保证压缩机空负荷启动。对离心式压缩机而言,此管道可与防喘流管道合并;往复式压缩机如有备用机,放空管道应单独设置。 图5.2.5 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回流管的设置 5.2.8 多台压缩机并联工作时,每台压缩机的排出支管与总管合流时,应从总管顶部引入或顺流方向成45o斜接,如图5.2.8 压缩机排出支管与总管连接示意图所示。 图5.2.8 压缩机排出支管与总管连接示意图 5.2.9 对于离心式循环压缩机,在进出口管道上未设自动切断阀时,可不设防喘振线。 5.2.10 如果往复式压缩机没有设置吸入阀,可在吸入管与排出管之间设开工用的副线。 5.3 段间工艺管道 5.3.1 压缩机段间应设置中间冷却器、气液分离器,各段间的气液分离器均应设置安全阀。为克服往复式压缩机间断吸入或排出造成强烈震动,段间应设缓冲罐以减少气体的振动和脉冲,应要求随机配套提供缓冲罐。 5.3.2 压缩机各段宜设置回流管路,以便调整各段间的压力,控制最小回流量(即最小不喘振流量)。离心式压缩机抗喘振的回流控制,如图5.2.5 离心式压缩机抗喘振回流管的设置所示。 5.3.3 振动管道上弯矩大的部位,不宜设置分支管。 5.3.4 容易产生振动的管道应采取大弯曲半径的弯头。 5.4 润滑油系统 压缩机内的润滑油系统由制造厂成套供货,在确认制造厂资料时,应注意下述管道和仪表要求: 5.4.1 为保证润滑油质量,供油、回油管道、阀门内件、管件均应采用不锈钢。 5.4.2 各供油支管上应设压力表。 5.4.3 为保证供油压力的稳定,供油总管上应设置压力控制阀。 5.4.4 在回油支管易于观察的部位应设置视镜,以观察回油的情况。回油管上不应设切断阀。 5.4.5 供、回油总管和支管的连接应采用可拆卸式连接。 5.4.6 回油管道应保证油在管内1/2 截面内流动,并畅通无阻地流入油箱,回油总管应有4%~5%的坡度,坡向流动方向。 5.4.7 润滑油系统宜设置加油泵和油净化设施。 5.5 密封油系统 压缩机内的密封油系统由制造厂成套供货,在确认制造厂资料时,应注意下述管道和仪表要求: 5.5.1 密封油系统及其管道设计与润滑油系统基本一致,密封油系统有时也可能与润滑油系统合在一个油站中。但是污染较严重的密封油系统应与润滑油系统分设油站。 5.5.2 密封油的回油应回密封油污油罐,被污染的密封油需经处理合格后,才可重新使用。 5.5.3 密封油压力回油管道应有4%~5%的坡度,坡向密封油脱气槽。 5.5.4 密封油脱气槽应高于密封油油箱,以便经脱气后的油自流到密封油油箱。 5.5.5 为防止压缩气体窜入密封油内,前后轴封上的密封气体应自总管上分别引出,并设调节阀,阀后设压力表,调节惰性气体压力略高于被压缩气体压力。 5.6 冷却水系统 5.6.1 往复式压缩机的气缸夹套和填料函的冷却水宜采用软化水,API 618 要求。 5.6.2 冷却水系统可分为压力回水系统或无压力回水系统两种情况。为节约用水,尽量不采用无压力回水系统。压力回水时,通常在入口设置切断阀,阀门一般采用蝶阀。压缩机冷却系统如图5.6.2 所示。图中双点划线内的设备、仪表宜由制造厂供货,管道、阀门及管件的供货按订货合同供货,一般应成套供应。 5.6.3 对于大、中型工艺压缩机,当采用循环冷却水压力回水时,在其进水总管上宜设置管道过滤器。 5.6.4 压力回水时,冷却水各出口支管上宜设置视镜,视镜应设置在方便观察的部位。 5.6.5 压力回水时,压缩机各段冷却器的进水管上最低点应设置排净阀,通常设在切断阀后,排水管最高点应设置排气阀。 5.6.6 压力回水时,上水总管与回水总管应设置旁路阀,并分别设置排净阀。 5.6.7 压力回水时,压缩机的冷却器出口管道上的出口阀门上游应设置安全阀。如图5.6.7 所示。 5.6.8 冷却水进水总管上宜设置流量指示、压力低限报警。 5.6.9 当两台压缩机或多台压缩机并联时,冷却水管道应单台设置切断阀、检流器、检测仪表和管道过滤器,但流量计可设在总管上。 图5.6.2 压缩机冷却水压力回水系统 图5.6.7 压缩机冷却器进出口阀门的位置 注:图中压缩机冷却器进出口阀门可采用蝶阀,也可采用闸阀。 6 仪表控制设计的一般要求 6.1 工艺控制参数 应根据工艺需要核对制造厂的产品资料,压缩机通常应控制如下工艺参数,并在订货中提出仪表控制的增删要求: a) 压缩机各级进、出口气体压力; b) 压缩机各级进、出口气体温度; c) 冷却水进水压力、低限报警、联锁停车; d) 各级冷却器、气缸冷却水出口温度; e) 润滑油进口压力低限报警并联锁停车; f) 密封油脱气槽油位; g) 油箱油位以及高位润滑油箱(紧急停车用润滑油)油位; h) 压缩机进气流量; i) 压缩机入口压力低限报警,出口压力高限报警,并与前后工序联锁,超限时停车; j) 排出气体的温度高限报警; k)压缩机出口气体温度低限报警(压缩气体为易冷凝气体时); l) 冷却水流量、断水报警; m) 密封油、密封气压力、流量低限报警、联锁。 6.2 仪表的配置 应根据工艺需要核对制造厂的产品资料,压缩机至少应配带的仪表如下,并在订货中提出仪表的增删要求、明确仪表的设计分工范围。 a) 各级工艺进气温度指示; b) 各级工艺排气温度指示; c) 压缩机轴承温度指示; d) 各级冷却水排水温度指示; e) 润滑油温度指示 f) 各级工艺进、出口压力指示; g) 一段工艺进气压力低限报警、联锁; h) 最终段工艺排气压力高限报警、联锁; i) 冷却水进口压力低限报警、联锁; j) 润滑油进口压力低限报警、联锁,油箱液位指示; k) 最终段工艺排气温度高限报警、联锁。 6.3 压缩机的控制与调节 6.3.1 几类常用压缩机工艺气流量调节 6.3.1.1 活塞式压缩机气量调节 活塞式压缩机有下列气量调节方法: a) 补充余隙调节法:气缸余隙附近装置补充余隙容积,使气缸容积系数变化,达到调节气量目的; b) 顶开吸入阀调节法:吸入阀处安一顶开压差装置。排气过程中,强行顶开吸气阀,使部分气体返回吸入管道,达到调节气量目的; c) 旁路回流调节法:排气管与吸气管之间接一旁路阀。调节旁路阀,使排出气体部分或全部回到吸入管道,减少输气量达到调节目的; d) 节流吸入调节法:吸入管道装节流阀,降低吸入压力。气体密度降低,气体质量流量减少,达到调节气量目的; e) 改变转速调节法:用于蒸汽透平和燃气透平驱动的压缩机。此法简单易行。对电机驱动的压缩机要加变频装置; f) 改变操作台数调节法。使用压缩机台数较多时,根据需用气量可适当增减压缩机台数,以增加或减少系统输气量。 6.3.1.2 螺杆式压缩机气量调节 螺杆式压缩机有下列气量调节方法: a) 变转速调节:变转速调节方法用于可变转速驱动机; b) 关闭进气口调节:方法简单,广泛用于小于20m3/min 的螺杆式压缩机; d) 滑阀调节:滑阀安装在气缸排气侧两内孔交接处,调节时,滑阀移向排气端,使齿轮间容积的一段继续与进气孔口相通,减小了螺杆工作长度,降低了排气量。 6.3.1.3 离心式压缩机的控制与调节 离心式压缩机有以下一些控制与调节方法: a)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调节 1) 压缩机出口节流调节:通过关小压缩机出口阀门调节流量; 2)压缩机进气节流调节:通过改变装在压缩机进气管上的调节阀开度,来改变压缩机性能曲线位置,达到调节的目的; 3)采用可转动进口导叶调节:改变叶轮前进口导叶角度,使气流产生预旋的调节方法; 4)采用可转动扩压器叶片调节:传动机构扩压器叶片,使压缩机在运行时,根据工况变化随时加以调节。这种方法可避免流量减小时出现喘振,使稳定工况区扩大; 5)改变压缩机转速调节:利用调节压缩机转速的方法,移动压缩机性能曲线,改变工况点,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b) 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 1)放空法:压缩机排气口接有流量传感器和防喘振放空阀,放空阀由伺服马达带动。当机器排气量降低接近喘振点时,检测气量变化的流量传感器发出讯号给伺服马达,使之动作而将防喘振放空阀打开,部分气流经放空阀放空; 2)旁路回流法:是将部分气流返回机器吸气管循环使用; 3)停止供气法:适用于供气系统中有几台机器并联工作,或供气系统容量很大,在一段时间内压缩机停止供气时用户仍然可得到所需气量; 4)双参数控制喘振措施:这种防喘振措施解决了由气量单参数控制的缺点,采用气量和压力两个参数开闭防喘振阀双参数控制,以减少功率浪费。 6.3.2 压缩机工艺排气压力调节 为防止压缩机的出口压力过高,工艺出口排气管上可设有超压控制阀,控制回流或放空的气量来维持出口压力恒定。 7 压缩机的噪声控制 7.1 压缩机噪声 压缩机噪声由各种频率和不同强度声音组成。压缩机噪声起源于压缩机振动。按照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 7.1.1 空气动力性噪声 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发生涡流、冲击或者压力突变引起气体扰动产生的噪声。一般空气动力性噪声频率比较高,刺耳难受。 7.1.2 机械性噪声 由于压缩机构件振动而产生。如在撞击、摩擦、压力脉动和交变应力作用下,机壳、管壁、轴承、齿轮和曲柄连杆机构等都会发生振动,直接或间接向空气中辐射出噪声,一般机器速度越高,摩擦越剧烈,噪声也就越大。 7.2 控制措施 防治和控制噪声首先是控制振动。可采取措施有:合理地设计机器零部件,提高机器制造精度,提高动质量和磁力平衡,设置缓冲装置等。其次是控制噪声传播。当噪声源不能降低到允许值以下时,必须在噪声传播途径中设置障碍,使声能在传播过程中被反射回去或进行隔声、衰减。其主要有以下措施。 a) 吸声:利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来吸收声能; b) 隔声:用密度大、特性阻抗高的材料将部分声波反射回去,如用隔声罩或隔声间将噪声限制在声源附近,减少声能向外辐射。这是一种有效降低空气中传播噪声的措施。利用钢板制成隔声罩,将整个机器罩起来,可降低噪声20dB 以上。为防止共振,可在罩子上涂上阻尼材料,阻尼涂层要大于钢板厚度。为降低罩内混响,提高隔声效果,罩内用吸声材料,做成吸声层; c) 消声:消声是利用消声器来降低气流噪声传播。消声器通常用在气流噪声方面,安装在管道中或进排气口上能让气流通过,通过改变噪声频率,使之升高而处于人体听觉之外的频率范围,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体可听到噪音; d) 人体保护:采用遥控装置或建造屏蔽室,也可利用耳塞、耳罩或帽盔等器具施行人体保护。 8 压缩机单元模式 8.1 通用的基本单元模式 8.1.1 石油化工工艺压缩机的通用基本单元模式 石油化工工艺压缩机的通用基本单元模式,如图8.1 所示。冷却水系统如图5.6.2 和图5.6.7 所示。双点划线内的设备、仪表宜由制造厂供货,管道、阀门及管件按压缩机订货合同供货。 8.1.2 管道和仪表控制设计要求 8.1.2.1 压缩机工艺进气管管道设计要求见5.1 规定。 8.1.2.2 压缩机工艺排气管管道设计要求见5.2 规定。 8.1.2.3 压缩机段间工艺管道设计要求见5.3 规定。 8.1.2.4 润滑油系统设计要求见5.4 规定。 8.1.2.5 密封油系统设计要求见5.5 规定。 8.1.2.6 冷却水系统设计要求见5.6 规定。 8.1.2.7 压缩机仪表控制要求见第6 章规定。 图8.1 石油化工工艺压缩机的通用基本单元模式 8.2 活塞式压缩机 8.2.1 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单元模式 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单元模式,如图8.2 所示。冷却水系统如图5.6.2 和图5.6.7 所示。双点划线内的设备、仪表宜由制造厂供货,管道、阀门及管件按压缩机订货合同供货。 8.2.2 管道和仪表控制设计要求 活塞式压缩机除按通用的基本单元模式的设计要求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a) 活塞式压缩机工艺气体入口设置进气缓冲罐; b) 压缩机工艺气体出口设缓冲罐,出口缓冲罐应靠近出口管嘴布置; c) 活塞式压缩机冷却水系统的设计要求见5.6 规定; d) 活塞式压缩机润滑油系统的设计要求见5.4 规定。 图8.2 活塞式压缩机基本单元模式 8.3 离心式压缩机 8.3.1 离心式压缩机的基本单元模式 离心式压缩机的基本单元模式,如图8.3.1 所示。冷却水系统分别如图5.6.2 和图5.6.7 所示。双点划线内的设备、仪表宜由制造厂供货,管道、阀门及管件按压缩机订货合同供货。 8.3.2 管道和仪表控制设计要求 离心式压缩机除按通用的基本单元模式的管道和仪表控制设计要求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a) 离心式压缩机工艺气体入口设置分液罐; b) 离心式压缩机工艺气体入口设置孔板或流量计; c) 为防止离心式压缩机的“喘振现象”。各段均设有最小流量控制系统,以维持压缩机工艺排气压力稳定。多级叶轮的压缩机最小流量不得低于正常流量的80%,单级叶轮的压缩机最小流量不得低于正常流量的50%,压缩机的实际最小回流值需由最终的设备制造商确定; d) 离心式压缩机工艺气体出口可不设置缓冲罐; e) 各级吸入罐的液位设置液位控制阀或信号联锁系统; f) 离心式压缩机润滑油系统的设计要求见5.4 规定; g) 离心式压缩机冷却水系统的设计要求见5.6 规定。 图8.3.1 离心式压缩机基本单元模式 8.4 压缩机并联 8.4.1 两台相同压缩机并联可按图8.4.1 所示。多台相同压缩机或其中一台为备用机时的基本单元模式,同图8.4.1。 8.4.2 压缩机工艺进气缓冲罐应设在总管上。 8.4.3 压缩机工艺气体进口压力的低限报警可设在总管上,其它仪表应单台设置。 8.4.4 压缩机冷却水进口压力低限报警可设在总管上,也可单台设置。 8.4.5 压缩机冷却水的流量和管道过滤器应设在总管上,单台压缩机的各级冷却器应设单独的切断阀、过滤器和仪表检测系统。 8.4.6 压缩机工艺气体出口缓冲罐应单台设置,并靠近出口管嘴布置。 8.4.7 离心式压缩机一般不采用两台(或多台)并联操作,当需要并联时,每台压缩机排气支管与总管合流时,应从总管顶部引入或顺流方向斜接。 8.4.8 离心式压缩机一般不设备用机。当需要备用时,须加手动操作的抗振管道,使备用机能投入运行,典型的管道布置,如图8.4.8 所示。 8.4.9 两台(或多台)压缩机并联时,对工艺气体和公用物料管的阀门设置,应以单台压缩机能单独运转、检修来设置足够的阀门。 图8.4.1两台压缩机基本单元模式 图8.4.8 有备用离心式压缩机的手动抗喘振管道设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