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备支撑优化
某国外项目中工艺包商给了一台小设备的数据表,设备外形图如下。
设备专业需要根据工艺数据表制作机械数据表。
在制作机械数据表中,对于设备产生了2个问题:
询问工艺专业,得到的答复是:
设备专业经过讨论,最后改成4个支腿支撑。 设备专业制作了机械数据表,进行了招标,评标,选定了制造商进行下一步的设计制造。
2. 工艺修改
制造商0版图审查时,工艺商包审查时给了一个修改意见,由于工艺需要,设备长度需要2400mm改为4400mm,问是否有影响。
原因是这台设备是安装在坑里的,坑定下来的时候,比计划加深了2米,所以设备也需要加高2米。 工艺打趣说,在坑里不用考虑风载荷了,600mm的设备加长2米重量是很少的,应该是比放在室外更安全了。
设备专业赶紧联系了制造商,让制造商将筒体加长2米,在PVElite里再跑一遍,是否有安全性问题。
制造商很快给了答复并提交了修改后的计算书,结论是对于设备强度没有任何影响,支腿型钢不需要改变,地脚螺栓也没有增加。
工程公司的工程师也觉得问题不大,设备直径小,4个支腿,能有什么问题呢? 于是就正式通知制造商修改。 制造商修改后,提交图纸和计算书。 业主和工程公司都批准了,制造商制造完成发货到了现场。
这是一台平平无奇的设备,其中的修改量比起别的设备来说算是小的了,波澜不惊。 货都到现场,还能有什么问题呢?
3. 现场问题
项目几乎是收尾阶段了,现场也在陆续安装设备。
有一天,现场发来邮件,询问这台设备的技术问题: 这台空设备安装后发现,它在坑里肉眼可见的不停晃动,还是在上面的泵没有安装上去的情况下。所以业主认为这台设备的设计有问题。
业主让我们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业主还问了一个问题:
“记得原先装置用的是裙座,怎么改成支腿了?问题是不是因为这个改动引起的。”
并且特别提醒, “这台设备是热处理设备,处理方案不要在设备上动火。”。
4. 振动的原因
设备振动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从计算端解决。
在考虑设备从2400mm增加到4400mm高时,工程师只是考虑强度的问题,在软件里跑一遍,没有想到可能会有振动的问题。 我们的规范以及工业软件PVElite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在国标中,对于支腿的使用是有限制的。
根据容器支座的规范,支腿的切线长限制在了2000mm,虽然我们用的是4个支腿,比规范多1个支腿,但是也不宜偏离太多。
支腿的提供的计算方法中,也有提示,长度和直径比为5。
我们的设计人员常常认为,按照ASME设计的设备,可以不用管国标的要求,计算方法也不必遵循国标方法,国标的各类限制也不必理会。 理论上,的确是这样。 但是我们需要理解这些规范后面的技术背景,哪些是超越规范规定的通用性注意事项,哪些是不影响安全性的要求。要尽量避免影响安全性的问题。 比如在国标中,按照支腿的规范设计,可能不会选用支腿这个选项,这样也避免了振动的可能性。 在GB/T 50761-2018《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标准》中,给出了支腿设备的自振周期公式,以及公式来源: 虽然公式适用范围也是H不大于10米,高径比小于5.但是可以从公式得到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设备的自振周期和结构的侧移刚度K的开方成反比。
在支腿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设备高度的增加,结构刚度是逐步降低,自振周期不断增加的。自振周期增加,设备振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也就导致了设备容易振动,可能遇到微风就会产生肉眼可见的振动。
5. 解决问题 振动问题如何解决呢?
我们可以参考塔的防振措施,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有位置在设备中上部加一个支撑到坑壁上。
找土建专业要到了设备的安放位置。 很幸运,设备离坑壁不远,于是在设备上增加了两个支撑,并用角钢限位。
限位框架俯视图如下: 限制在3mm间隙之内,框架和和设备不焊接,避免对设备本体产生影响。
支腿本身的惯性矩对自振周期也有影响,所以对4个支腿也进行了加强,用角钢连接相邻的两个支腿,提高支腿的惯性矩,增加了稳定性。
将整改方案发给现场,施工完后,询问情况。
现场的答复是: “设备不振了。”。
设校审总算舒了一口长气。
6. 总结 对于高径比比较大的设备,除了强度之外,振动的问题也应该考虑。 支腿的设备高径比大时,应该考虑一些措施增加设备的刚度。比如用工字钢而不是角钢,用连锁的支腿,或者条件允许将支腿改成裙座。 折腾这么久,审核人也感叹了一句:
按业主,工艺商包的思路做,即使有问题,也可以说是业主,工艺商包定的。我们优化了,出了问题,全是我们的责任。优化这件事只有过,没有功。
毕竟,谁让你优化了呢?
往期精彩: 欢迎关注公众号:VCAD001, 一个压力容器人的自我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