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计为什么没考虑装配 工程师应该在设计时应该考虑装配。 但是这些没有考虑装配的设计又往往经常出现。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时候的确是因为失误疏漏了, 但是很多时候,还有一个原因: “没见过”。
2. 人类能想象没有见过的东西吗?
上世纪小人书《007》,原文是“邦德钻进卫生间的分格厕所里”,当时国内很少有单间公厕,所以绘画者理解的“厕所”如图: 邦德与一群西装革履的人物在旱厕蹲坑,厕所隔板齐腰高,每个分厕没有门,也没有马桶,所有人都设置了可见。 邦德一边扫射旱厕的蛆虫,一边拿报纸当遮掩,一边屏蔽着屎尿屁的嘈杂,上游来的漂浮物,以及各种蒸发的味道,心思集中在隔壁邻厕的秘密会谈。
当时的绘画者,从事文化产业,算是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一群人,他们对于卫生间的想象,并没有摆脱“见过”的束缚。
不是他们不聪明,只是因为:没见过。
不仅仅是中国人对于没见过的很难想象,所有人类都如此。 你能从下图解读出什么吗?
这幅图是欧洲人按照崇+祯皇帝杀掉女儿后自挂煤山的情节画的。
画师从未到过中国,所以对于服饰,建筑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画。
一点都不“中国”。
3. 想象装配-螺栓还是螺柱 装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对整个过程都了解,才有可能避免在设计中出现装配问题。 成品可能看着很合理,但是装配可能出问题。
某项目中一个快开法兰,原始设计是有三个螺栓+吊环螺母。
在法兰焊接到封头上之后,准备装法兰盖时,发现法兰背面距离设备封头距离太小,螺栓无法从下部插入螺栓孔。 如果真要用螺栓结构就应该把接管外伸长度增加。或者在焊接接管之前就把螺栓从下部穿入。 不过这个设计是可以挽救的。 设计人灵机一动,螺栓改为螺柱,从法兰盖上面插入螺栓孔,就可以完美解决安装的问题。 损失仅仅是已经购买的3个螺栓无法用在这法兰上而已。
4. 人孔转臂 某项目中,业主给了人孔标准图,负责人群发给了设计人员,设计人员按照标准图绘制了如下的人孔。 加工完成后,发现法兰盖打不开了。 而且是好几台设备出现同样的问题。
心中仔细想想装配,这种结构合理吗? 最终切割连接板后,将上端改为焊接在法兰上。 设计人肯定是见过的人孔,加工装配没问题,但是丧失了使用功能。
5. 活套法兰人孔
某项目中,有几个活套人孔。 设计人参考了纯的人孔,将连接板焊接在法兰上。
焊接完成后,发现活套法兰因为是可以旋转的,连接板随着一起活套法兰旋转,非常不利于开启。
于是将连接板割掉,将法兰侧面打磨打磨。
将连接板焊接在接管上。 终于解决问题了。 设计人对于纯的法兰人孔比较熟悉,对于活套法兰的人孔设计见的很少。又没有谨慎的去模拟真正开启过程,造成了装配的问题。
6.总结
古人云:
百闻不如一见。
机械结构方面的内容,没见之前,很难想象。 一旦见过,马上就:“哦,原来如此!” 见过静态的设备,外形马上有了, 见过动态的设备,注意事项又有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
设计出合理的产品,非常需要见多识广,不仅仅是眼前的那么一小块内容,还要注意相关的专业,上下游的内容。
以前一位设计朋友说过,设备专业刚工作几年,看到的设备都是死的,筒体是筒体,封头是封头。十年后,设备慢慢活了起来,看到图就想到是怎么做的,难点在什么地方,采购,焊接,运输,吊装,运营等等,仿佛能一眼看到设备的一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共勉!
往期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