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一、资源和原材料 1.资源评述 (1)项目需用的资源名称、经全国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储量、品位、成分、产地或供应点。 (2)资源品位、成分与需用要求的适应性。 (3)资源开采方式。要说明自行开采、计划供应、市场供应或合资开发等不同方式。 (4)本项目年最大需用量、资源的可能供应量及今后生产发展所需资源扩大供应的可能性。 (5)在已有资源不能满足拟建项目生产规模需求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如增加进口(说明国别、资源品位),调整建设规模或分期建设等。 2.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1)原材料、主要辅助材料需用量及供应。 ① 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需用量表。 ② 有害有毒、易燃易爆材料、物料需用量表。 ③ 需进口的原材料表。 (2)燃料动力及其它公用设施的供应。 ① 燃料品种的选择,说明其依据,如执行国家能源政策、适应地区条件、满足生产特殊要求等。分别列出燃料需用量、来源、运输方式,进行燃料成分分析。 ② 电力最大需用负荷、供电来源及其稳定性、需要自建电力设施和投资估算。 ③ 最大需水量、水源及其供应可能性。是否需增加供水设施。 ④ 热源及供热要求。 ⑤ 其它设施,如油、气、汽需用量、供应量及需要增加设施的情况。 (3)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估算。 3.需要做生产试验的原料 (1)需要试验的原料名称、试验目的和要求。 (2)试验或试生产方法(试验室、中型或小型生产试验)。 二、建设地区的选择 1.自然条件 (1)拟建厂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基本情况和区域地质、地震、防洪等历史数据。 (2)水源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分析。 (3)气象条件。 2.基础设施 (1)供电、电源情况。 (2)供水、水源情况。 (3)运输。 (4)排水。 (5)电讯、供热、供气等公用设施及可利用的种类、容量、技术特征等。 (6)施工条件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的供应条件;施工劳动力来源;施工运输条件;施工用动力(水、电)来源等。 (7)市政建设及生活设施。包括当地的卫生、邮电、文化教育。 3.社会经济条件 4.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1)风景区、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 (2)水土保持禁垦区。 (3)矿山作业等爆破危险区。 (4)有放射污染或有害气体污染严重的地区及传染病、地方病流行或常发区。 (5)军事设防区。 (6)生活饮用水源的卫生防护地带。 (7)民族宗教风俗有特殊要求的地区。 三、厂址选择 1.厂址多方案比较 (1)地形、地貌、地质的比较。 ① 工厂输出、入交通线、供电、取水、排污等与外界产生直接关系的方位、地形。 ② 平整土地、防水、防洪、废渣堆置、四邻地物。 (2)占地土地情况的比较。比较占用耕地、林地、荒地、山坡等面积的比例,以尽可能少占耕地、林地为原则,作出占地用地情况的评价。 (3)拆迁情况的比较。包括原有地面建筑物需拆除的数量、原有居民需迁移的人数及拆迁安排等条件和难度的比较。 (4)各项费用的比较。由于各个可供选择地段条件不同,在费用上会产生较大差别,需作多方案比较。 ①土地费用。如土地购置、拆迁、场地整治、青苗赔偿以及土方处理等费用比较。 ②交通运输整治费。如需要建设或整治的运输线路,转运场站等费用比较。 ③基础处理费。如不同工程地质需用不同地基和基础处理的费用比较。 ④取水、防洪、排污设施所需费用比较。 ⑤抗震所需费用比较。 ⑥环境保护、生活设施等费用的比较。 2.厂址推荐方案 (1)绘制推荐厂址的位置图。 (2)叙述厂址地貌、地理、地形的优缺点和推荐理由。说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符合建厂要求的理由。 (3)环境条件的分析。 (4)占用土地种类分析: ① 占用耕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② 占用林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③ 利用荒地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④ 利用山坡面积占总占地量的比例; ⑤ 需要拆迁的面积和估计所需的费用; ⑥ 推荐厂址的主要技术经济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