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2020|回复: 0
收起左侧

求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0 20:22:5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购:
尿素合成塔设备图一张!有急用!
请加QQ68091405联系!!!!{:1105_280:}

评分

参与人数 1韶华币 +1 收起 理由
hanpingsiping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5-30 21:05:14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图纸其实很难流出的,,,,而且根据不同的产量也不一致的,,,
发表于 2010-5-30 21:06:37 显示全部楼层
尿素合成塔R8301 是一个立式结构,球帽型塔盘的三类压力容器, 外部筒体由南化化工机械厂2004 年10 月设计制造, 内部塔盘组件由宁波远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造, 其塔盘形式为专利结构。
设备尺寸为φ1600*( 8+6+12+15*8) *35840mm, 净重209.3 吨, 容积约为60M3。高压筒内径1600mm, 筒体壁厚146mm, 壳体材质为16MnR, 内衬8mm 厚的X2CrNiMo18.14.13Mod 尿素级奥氏体不锈钢。内部结构除一根偏离中心的中心管—— 出液管( 管径φ141.3*6.55mm, 从标高19.5m至塔顶, 材质为X2CrNiMo18.14.13Mod, 长度为13.34 米) 和两根进料分布管( 材质同上, 管径分别为φ180*30mm和φ159*28mm, 全部为直管壁上钻孔) 外, 内装24 层球帽塔盘和3 层旋流板式折流板, 材质为尿素级奥
氏体不锈钢25Cr- 22Ni- 2Mo。上封头开有φ600mm人孔,十二条高压螺栓M80*350 连接, 材质为25Cr- 22Ni- 2Mo 的齿型垫片密封。
发表于 2010-5-30 21:06:51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工艺流程中合成塔的结构和操作
前面已经提到尿素合成塔的物料是气液共存的非均相物系,而且伴随有放热和吸热两个过程,根据流体力学的特点,利用反应工程原理,设计出更合理的合成塔内件,加强气液接触,减少返混,并在操作上合理控制反应温度,都是很重要的技术措施。
从各种工艺流程的设计和演变过程,可以找寻出提高达成率的因素,达到增产节能目的。现将一些流程的合成操作的特点以及合成塔结构作一些介绍。
1 CO2汽提法
合成塔操作压力低,操作温度接近沸点,在中试中我们不断改进进料状态,提高操作压力,合成操作温度随即提高。
尿素合成塔内径φ2800mm,高径比=10.5,V=180m3,塔内设有8块塔板,有三种规格,分成3、3、2三组,形式为多孔板,孔径φ8mm,开孔率分别为0.67%、0.48%、0.36%。平衡达成率平衡达成率α=80%,比较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增加和更新塔板,使转化率提高3%,平衡达成率α达到90%以上。
同样在NH3汽提法中,合成塔也设有塔板,但其平衡达成率α=91%,也有提高的潜力。
2 改良C法
此法采用洁净母液在吸收塔中回收CO2,含有尿素的甲铵溶液改变了熔点和气相组分,使返回合成塔的H2O/CO2降低到0.38,合成塔以钛材作衬里,可以提高合成塔的操作温度和压力,塔内也没有塔板,尽管生产强度较高,也达到较高的转化率。
3 UTI法
热循环法由I.Mavovic组建的尿素装置设计和建设公司开发的,在其退休后,其子将公司归属于孟山都公司。此流程特点:①采用了特殊结构的尿素合成塔,合理的选择和安排合成操作(据称转化率可以达到74%,平衡达成率为104%);②充分利用甲铵生成热。
液氨泵出口的液氨加入少量钝化空气,经预热后约70%进入合成塔顶部,30%进入合成塔底部。合成塔顶部装有混合分配器,甲铵液、CO2和液氨才此混合后被分别送入两组盘管换热器内,每组换热器由6根“十”字交叉组成的“手”型盘管组成,反应在盘管内进行,放出的热量与盘管外的物料进行交换,保证整个合成塔在190℃的温度下操作,盘管末端流出的物料与合成塔底部加入的液氨混合,由下而上流动,反应后由塔顶引出。估计此合成塔内除了换热设备外还有塔板,这种结构可以说是目前设计最为合理的尿素合成塔。
4 IDR法
此法曾被引进,作为对泸天化进行增产的技术措施,但未见有过系统的技改效果报告。
此工艺的合成塔由一隔板分隔为上下两段,上部设有9块塔板,下部有4块塔板,塔板的开孔率不一。进入合成塔上端底部的物料有新鲜氨量的40~45%、循环的甲铵和氨汽提塔来的气体,经过9层塔板达到顶部,再由降液管流到下段的底部,占总量40%的新鲜液氨也送入合成塔下段底部(另外15~20%液氨则送到氨汽提塔),提高下段德NH3/CO2,物料再经过4层塔板由上部流到合成塔出口管,送出合成塔。
IDR法的合成转化率较高,合成塔的设计也很有技术性,是技术改造可以应用的一项技术。
5 高效组合法尿素新工艺
尿素的合成反应在两个独立的合成塔内进行,以获得比单塔更高的转化率。第一合成塔采用不循环操作,只通入NH3和CO2,无甲铵液,所以单塔的转化率可以达到75~80%,出塔物料经过高压分解分离器。由中压系统循环回来的甲铵液、高压分解分离器的出气以及部分CO2气体一起进入第二合成塔,尽管第二合成塔进料的H2O/CO2(分子比)为1.2~1.3,但由于NH3/CO2(分子比)较高,合成转化率也可达到61%,出塔的物料也进入高压分解分离器。以双塔的尿素产量计,总的合成转化率可以达到71.5~74.5%,若双塔的物料分别送入单塔,则尿素合成转化率仅为68.5%。在两个合成塔内都设置了新颖结构的塔板。
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运用于传统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工艺的技术改造中。10年前,我们就在《化肥信息》中介绍过由瑞士卡萨利公司推出的HEC技术结合水溶液全循环法进行技术改造的方案,近年来,我们又在“SHS”工艺技术改造中采用类似的两种方法。
发表于 2010-6-7 20:16:42 显示全部楼层
{:1105_256:}

这样的图纸贴出来,其实就是泄漏机密文件啊!呵呵!
发表于 2010-6-7 20:20:54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基本不会泄露出来,,
出来的图纸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19 10:05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