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6
- 注册时间
- 2013-10-20
- 积分
- 56
 
|
本帖最后由 vectra 于 2013-10-21 08:16 编辑
三维配管软件大多比较笨重,这恐怕主要是因为:
1、等级、规则驱动的需要。为了保证数据符合规则,检查用户配管合理性所花费一定开销。
2、协同工作需要导致软件架构必须采用的C/S模式以及数据库技术,由此导致的关系型数据库到对象实体转换开销,网络传输的开销,数据库存取开销,降低用户体验,即使在配置很好的机器上,使用过SP3D的用户可能都有体会,操作的响应时间都在几十毫秒至数十分钟不等。
3、做为三维软件,三维界面的显示开销。即使购置很好的显卡,当项目中管道数量一多时,操作中大量的缩放、消隐、移动还是会比较慢。
4、大量的数据库维护、准备工作。项目维护成本较高,不易快速开展工作。
那为什么我们需要三维配管软件呢,我想主要是为了能自动精确地实现材料统计,三维界面直观便于展示和理解。然而工程中仍采用平面图纸做为主要文件载体,这又导致了三维软件的平面出图问题。众所周知,大多软件出平面图后仍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进行后期修饰。
在某些情况下,平面图配合剖面图同样可以较好的展示管道。而且因为可以数张平面图同时存在,在平面上修改管道,方位感更清晰,数据输入也更简单高效。
既然三维软件总绕不开平面出图,有没有可能设计一种数据核心是三维的,但是操作都是平面化的配管软件呢。
设计一款轻量的配管软件,应该有下面这些特点:
1、三维内核数据。保证能精确统计材料。三维,不意味着软件中一定需要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因为没有ORM操作,效率更高;协同, 不一定需要实时进行。可以舍弃数据库、网络和三维界面,保证轻量性。
2、等级和规格库可以是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存在,保证数据便捷性,大大降低修改维护工作量。
3、规则可以以更灵活的形式出现,如可以人工按需定义连接面匹配方式,并在项目中通过引用预定义数据,“定义一个用一个”,避免规则自动实现的繁琐。
4、粗粒度的输入数据,实体不必是最终生成的管道元件,而可以是极其简单的原始数据,便于修改。举例说明,如PDMS中,用户需要沿管道发展方向依次插入弯头等管件,但设计人员关心的是管道按何种路径发展,一但输入了两个不同方向的路径,弯头其实是可以自动生成的。这样,修改管道变成了只要修改管道发展的方向和长度,每次修改可以自动重新生成所需管道元件。
虽然大家都认同三维是设计软件的发展方向,但是三维也有它绕不过去的问题。如同有了计算机,我们一样还是需要用笔写字,而且在某些时候,纸上书写反而拥有电脑打字所没有的舒适感受。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