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一下个人使用该软件的一点心得以作交流:
1、如果你想要熟悉该软件的话,那么从软件自带的手册和教程入手是比较容易的;
2、在对软件有了足够的熟悉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换热网络的设计和优化了,关于换热网络设计的资料可以参考帖子“http://meng.horse/thread-53321-1-2.html”,我觉得是比较全面的了,其中《Pinch Analysis and Process Integration 2Ed》个人觉得相当不错,要是嫌翻译太差可以对照英文原版;
3、软件本身是比较简单的,好多功能也可有可无,比如“Recommended Designs”功能,在运用该功能时,推荐出来的网络不一定包含“最大能量回收”的网络,新网络的设计或者就网络的改造还是需要自己进行一点一点的设计和调整;
4、软件能够快速评价换热网络的理论最大换热终温和夹点温度等信息,这一点很多模拟软件的工具也能够做到,但是软件中的网格图能够大大缩减我们的工作量,这是模拟软件所不能做的事情;
5、建议在初始进行换热网络设计时,可以输入换热器的温度,比如设计夹点以上部分时,可以设置换热器热端温度为热物流夹点温度,冷端温度为冷物流夹点温度,但是进入到换热网络的松弛时,建议将换热器的设置全部转化成负荷,这会有利于换热网络的调节;
6、Loop和Path显示功能虽然简单,但是在复杂的换热网络中能够充分体现其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冷热公用工程不能被隐藏,不然路径显示会失效;
以上为个人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够与大家多多交流
Pinch Analysis and Process Integration
- 本文出自马后炮化工论坛,原文地址:http://meng.horse/thread-53321-1-1.html
Pinch Analysis and Process Integration
- 本文出自马后炮化工论坛,原文地址:http://meng.horse/thread-53321-1-1.html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