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水回用技术MBFB工艺 我国是全球最缺水的12个国家和地区之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工业耗水约占全国总耗水量35%,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现节约用水,对缓解水资源矛盾、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不需要重新铺设管网,和市政污水比较,工业废水更容易进行重复利用,但由于技术和成本限制,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55%,运低于发达国家的75%—85%,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工业水深度处理和重复利用技术,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主要指经过处理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的中水,再经过进一步处理,使之达到回用水标准,经过深度处理的工业废水可用作生产用水、循环水、冲洗水、厂区绿化用水等,但真正的工业水回用还是指生产用水。一般工业废水电导率较高,长期重复使用会形成盐度累积,只有通过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处理工艺方可稳定回用于生产,双膜法是最常用的工业水深度处理工艺,90%以上企业采用该工艺制水回用。但反渗透工艺存在3个问题,一是对原水要求高,特别是有机质,会严重影响RO膜寿命,二是反渗透浓水,一般反渗透浓水产量约为原水总量的四分之一, COD为原水4倍,已远远超过排放标准,而RO膜对无机盐浓缩影响其污水生化处理效率,使浓水处理费用大增;三是运行费用,由于膜系统运行费用、RO更换费用、浓水处理处置费用居高不下,使双膜法运行费用过高,往往高达污水处理4-5倍,许多工业企业虽然安装了膜处理系统,但不能连续运行,这严重影响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实施。 工业废水回用,膜过滤技术是关键,而膜过滤系统能否持续稳定运行,水体有机物含量是关键,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出水COD和浊度,无论是直接回用,还是作为后续超滤和反渗透的预处理工段,都是十分重要的节点,也是工业废水回用的技术瓶颈。如果能通过深度处理,将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COD、氨氮等指标降至排放标准4倍以下,反渗透膜污染问题可以彻底解决,RO浓水也可以直接排放,膜系统运行费用过高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因此,通过对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深度预处理,降低原水有机质含量,才能持续稳定运行双膜系统,实现工业水回用。 膜系统预处理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絮凝沉淀、颗粒介质过滤(石英砂过滤器、多介质过滤器等)、吸附(活性炭过滤器)、高级氧化(臭氧、紫外、光催化等)和消毒等,这些方法能解决原水有机污染问题,但不能解决反渗透膜系统低成本、稳定运行的问题。 广州市清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历时8年,成功研发MBFB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石化、造纸、印染等工业废水处理系统深度处理。MBFB中水回用工艺请联系13622284717 刘教授 膜生物流化床(MBFB)工艺以生物流化床为基础,以粉末活性炭等介质为载体,结合分体式MBFB膜固液分离技术,是一种适合于微污染有机废水深度处理得高效生化处理技术。 MBFB工艺流程是:在反应池内添加粉末活性炭,接种菌种,充分混合连续曝气;再通过分体膜固液分离系统,分离出活性炭颗粒投入反应池回用。本发明方法处理效果好,对COD和氨氮去除效果好,具有很好的解毒效果。本发明方法处理工艺较为简单,无需额外添加化工原料,处理成本较低。 MBFB生物流化床反应器集载体的物理吸附、微生物降解和膜分离作用为一体,使有机物和载体曝气条件下充分地传质、混合,载体对有机物、微生物和溶解氧进行吸附、富集、水解、氧化分解,最后利用分体式超滤膜分离系统将水和吸附了有机物的载体等悬浮颗粒分开,通过错流过滤,进一步净化污水,使其达到中水回用标准,研究表明,MBFB能有效除去微污染水体中氨氮、COD和其它难降解小分子有毒有机物等,最低能使工业废水COD降至20mg/l以下;MBFB出水一方面可直接回用,另一方面也可作为RO脱盐处理的预处理工艺,替代原有砂滤、保安过滤、超滤等冗长过滤流程,同时有机物含量的降低大大提高RO膜使用寿命,使RO浓水也能达到排放标准而直接排放,降低回用水处理成本;分体式MBFB膜固液分离技术,是世界第一套污水处理专用的分置式有机超滤膜分离系统,和其它的有机膜、无机膜相比,具有膜通量大、可气水反冲、全自动操作等优势。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21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水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污水排放量不断递增,即使完全达标排放,也会造成整个流域的水质明显下降,致使我国很多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成为水质型缺水地区。 为此,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要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目标,除了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外,推广中水回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工业企业中水回用率,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总量,也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