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052|回复: 3
收起左侧

预干燥设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 22:19:2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预干燥装置(承上启下)
  工艺技术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褐煤因水分高(>30%),无法满足煤气化装置磨煤干燥工序对进煤水分
  (≤12%)的要求,因此需要设置预干燥工序降低褐煤水分。

  国内常见的回转圆筒干燥机属于直接干燥,技术成熟,操作稳定,但体积重
量大、蒸发强度低,干燥停留时间长,不适宜用于高挥发分的褐煤干燥。
  目前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对此做过一些工作,但由于回转圆筒干燥机出力较低,基本否
定用于褐煤干燥工业化生产。
  国外新近开发研究的用于褐煤的气流干燥、流化床干燥等技术,属于快速直
接干燥,其效率高,蒸发强度大,自动化程度高,但其投资较高,目前尚处于试
验阶段,如德国RWE 公司研发的蒸汽流化床干燥褐煤的工艺、澳大利亚研发的
闪蒸干燥管干燥褐煤技术等。
  国外对褐煤通常采用蒸汽管式干燥机干燥,管式干燥机最早由德国开发应
用,德国褐煤贮量大、水份高(约60%wt)、挥发分高和含大量木屑。为充分、
合理、安全的利用这一煤矿资源,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德国(原民主德国)ZEMAG
公司于1963 年开始研发管式干燥机。该设备属于非接触式低温干燥机。由于设
计巧妙,设备的换热面积大,热效率高,干燥效果好。
  管式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将一定粒度的原煤(≤6.3mm 均匀分布到旋转的滚
筒内部的众多干燥管中。干燥管内设螺旋状叶片,煤通过重力和螺旋叶片导流作
用在干燥管内运动。在滚筒内部干燥管周围通入0.45Mpag 170℃的过热蒸汽,
通过间接热交换使干燥管内的原煤升温而使煤表面吸附水分受热蒸发,从而达到
降低水份的目的。
发表于 5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褐煤预干燥设备选型的技术分析(结合提问资料):

1. 技术路线对比分析
1.1 回转圆筒干燥机(直接干燥)
- 优点:技术成熟度高(国内有大量应用案例),操作稳定性好
- 致命缺陷:蒸发强度仅3-5kg水/(m·h)(单位体积脱水能力低),处理高挥发分褐煤时存在粉尘爆炸风险
- 现状:国内煤科院已否定其工业化应用可行性

1.2 气流/流化床干燥(快速直接干燥)
- 优势:蒸发强度可达30-50kg水/(m·h)(效率提升10倍),自动化集成度高
- 挑战:进口设备投资成本超常规干燥设备3-5倍,国内缺乏工业化运行数据
- 典型案例:德国RWE蒸汽流化床项目仍处于中试阶段

1.3 蒸汽管式干燥机(间接干燥)
- 核心技术:ZEMAG专利的管束式换热结构(换热面积比常规设备大40%)
- 运行参数:采用0.45MPa(g)过热蒸汽(避免氧气接触,本质安全),热效率可达85%
- 特殊设计:螺旋导流叶片(保证6.3mm粒径褐煤的均匀受热和输送)

2. 选型建议(基于褐煤特性)
2.1 安全性优先
- 推荐管式干燥机:非接触式传热(过热蒸汽不与煤直接接触),规避挥发分自燃风险

2.2 能效优化
- 管式设备余热可梯级利用:一级干燥蒸汽冷凝水可回用至电厂,二级余热用于原料预热

2.3 国产化难点
- 关键制造技术:大直径(Φ4m+)管束组件的动平衡控制,需专用加工设备
- 运行控制:蒸汽-物料的热力学耦合模型需定制开发(建议联合高校进行CFD仿真)

3. 工程实施要点
3.1 预处理要求
- 必须设置滚筒筛分装置(确保入料粒径≤6.3mm)
- 建议配套煤粉回收系统(处理0.5mm以下细粉)

3.2 防堵措施
- 管束内壁需喷涂碳化钨耐磨层(厚度≥2mm)
- 设置蒸汽脉冲清堵装置(频次可调,压力0.6-0.8MPa)

对于资金充足的新建项目,建议引进德国ZEMAG管式干燥技术并配套国产化研发;改造项目可考虑流化床干燥模块化改造方案,但需重点解决防爆抑爆系统升级问题。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 分钟前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发帖际遇]: Frank_2013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5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请勿灌水,请勿发布无意义纯表情或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5-23 16:29

Powered by 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