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设备布置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也能提高设备维护的效率和工人的安全性。管道布置设计也是化工厂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物质的流动、反应和控制,因此必须精心设计和安装,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今天是我们有关化工厂设备装置的最后一期的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25 设备管口方位图除表示管口外,还表示 除表示工艺及公用介质管口外,还应该表示: 1. 仪表接管的方位,包括温度、压力、液位; 2. 人孔、手孔和吊柱的方位,裙座排气孔的方位; 3. 设备地脚螺栓孔的方位或支耳的方位; 4. 吊耳、接地板和铭牌的方位; 5. 内部爬梯、裙座底部加强支撑的方位。
26 卧式容器支座的固定的确定 从该容器所需连接的管道中找出对柔性计算最重要的(难度或要求最高的)一根管道,例如补偿量大,管径大的管道,作为决定支座型式的依据。固定侧支座位置应有利于该管道的柔性计算。
27 卧式容器管口方位的要求 1. 在设备壳体上的液体入口和出口间距应尽量远。液体入口管应尽量远离容器液位计接口; 2. 液位计接口应布置在操作人便于观察和方便维惨的位置。有时为减少设备上的接管口,可将就地液位计、液位控制器、液位报警等测量装置安装在联箱上。波位计管口的方位,应与液位调节阀组布置在同一侧; 3. 铰链(或吊柱)连接的人孔盖,在打开时应不影响其他管口或管道等; 4. 安全阀接管口应设在容器顶部。
28 卧式容器的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 容器(罐)的管道比较简单,立式容器的管道布置大体上与塔的管道布置相似,也采取沿罐壁进行设计,管道上的阀门也要求直接与开口相接,这样可避免积液。 卧式容器设备布置时,一般将罐与管廊的长方向相垂直所以其管道如气体出口管道、安全阀出口管道、液体出口管道等都朝向管廊,并与管廊上的有关;主管相连接。 容器顶部开口接出的管道,其标高宜高于与管廊上相接的主管,以便于接在主管的顶部。容器底部的液体出口管道与管底下的泵相连接时,其管底标高应不影响人的通行。 1. 对卧式容器的液体出口与泵吸入口连接的管道,若在通道上架空配管时,最小净空高度为 2200mrn ; 2. 与卧式容器底部管口连接的管道,其低点排液口距地坪最小净空为150mm; 3. 安全阀的出口排入密闭管道系统时,应避免积液,并满足安全阀出口管道顺介质流向成45°向下与密闭总管顶部相接,且无“袋形”。若安全阀安装在远离容器时,要校核从容器至安全阀入口管道的压力降; 4. 储罐顶部管道的调节阀组布置在平台上; 5. 应根据设备及管道布置惰况设置平台。
29 加热炉管道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 1. 加热炉管道布置随加热炉的炉型不同而异,在加热炉管道布置时,应对其进、出料管道、燃料系统管道、吹灰气管道、灭火蒸汽管道等统一考虑; 2. 对圆筒炉进、出料总管,通常采用环形布置于炉体周围,可支承在地面或炉体上。环形总管应布置在看火门以上,以便于看火门的正常操作和维修; 3. 必要时在炉出口管道弯头。三通或变径较大之外,或者从炉顶垂直向下的底部位置,设置防震支架; 4. 如果在管道设置爆破片,其方向不得朝向操作或设备; 5. 主要调节阀组通常布置在管廊与炉体之间并注意通道要求; 6. 蒸汽、燃料油或燃料气管道上的阀门宜布置在看火门附近的垂直管道上,并满足调节和检修的要求; 7. 在寒冷地区,应根据规定对燃料油管道采用蒸汽伴热; 8. 靠近喷嘴处的管道应采用便于拆卸的接连结构,以便清扫和维修; 9. 应在经常操作的在较高位置的阀门和观察部位设置平台和梯子; 10. 燃料管道的排放点,应远高炉子至少15m,并应排入收集系统,不得直接排入下水道; 11. 与炉子连接的管道,尽量集中排列,以便于支撑,达到协调。美观的目的; 12. 对加热炉的进料管道,应保持各路流量均匀;对于全液相进料管道,一般各路都设有流量调节阀调节各路流量,否则应对称布置管道,气液两相的进出管道,必须采用对称布置,以保证各路压降相同; 13. 环形油线应以最高温度计算热补偿量,并利用管道自然补偿来吸收其热膨胀量。
30 对加热炉的燃料气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 (1)燃料气要设分配主管,使每个喷嘴的燃料气都能均匀分布;燃料气支管由分配主管上部引出,以保证进喷嘴的燃料气不携带水或凝缩油。 在燃料气分配主管末端装有DN20的排液阀,便于试运冲洗及停工扫线后排液,以及开工时取样分析管道内的氧含量,排液管上应设两道排液阀以免泄漏,该阀能在地面或平台上操作。燃料气切断总阀应设在距加热炉15m以外。 (2)在燃料气管道上设置阻火器,就可以阻止火焰蔓延,阻火器按作用原理可分为干式阻火器和安全水封两种。工业生产装置中加热炉的燃料气管上一般采用多层铜丝网的干式阻火器。阻火器应放置在靠近喷嘴的地方。管道阻火器与燃烧器距离不宜大于12m。这样,阻火器就不致于处在严重的爆 zha条件下,使用寿命可以延长。
31 管壳式和套管式换热设备的管道布置 1. 工艺管道布置应注意冷、热物流的流向,一般冷流自下而上,热流由上而下; 2. 管道布置应方便操作,并不妨碍设备的检修; 3. 换热设备的基础标高,应满足其下部排液管距地面或平台面不小于150mm; 4. 换热设备的管道,只能出现一个高点和一个低点,避免中途出现“气袋”或“液袋”,并设高点放空,低点放净;在换热设备区域内应尽量避免管道交叉和绕行;尽量减少管道架空的层数,一般为2-3层; 5. 两台或两台以上并联的换热设备入口管道直对称布置,对气液两相流换热设备则必须对称布置,才能达到良好的传热效果; 6. 换热设备的进出口管道上测量仪表,应靠近操作通道及易于观测和检修的地方安装; 7. 与换热设备相接的易凝介质的管道或含有固体颗粒的管道副线,其切断阀应设在水平管道上,并应防止形成死角积液; 8. 在寒冷地区,室外的换热设备的上、上水管道应设置排液阀和防冻连通管。
32 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其管道布置应如何设计 进行设备布置时,应根据施工、维护、操作和消防的需要,综合考虑设置必要的通道和场地。在装置内部,应用道路将装置分隔成占地面积不大于10000m2的设备、建筑物区。当合成纤维装置的酯化聚合、抽丝与后加工厂房的占地面积大于 10000m2时,应在其两侧设置通道。装置内主要车行通道,应与工厂道路衔接。 1. 装置消防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装置宽度大于60m时,应在装置内设贯通式消防通道; (2) 装置宽度小于或等于60m、且装置外两侧有消防通道时,可不设贯通式消防通道。装置内的不贯通式道路应设有回车场地。 (3) 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道路路肩上管架与路面边缘净距不应小于lm,路面内线转弯半径不宜小于7m,路面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m。 2. 检修通道应满足机动检修用机具对道路的宽度、转弯半径和承受荷载的要求、并能通向设备检修的吊装孔。 3. 装置内主要车行通道、消防通道、检修通道应合并设置。 4. 操作通道,应根据生产操作、巡回检查、小型维修等的频繁程度和操作点的分布决定。
33 立式重沸器的管道布置的要求 1. 管道必须有足够的柔性,以补偿在各种工况下设备和管道的热膨胀; 2. 当重沸器管口同塔的管口对接时,如荷载条件允许,则最好在塔体上设支架支承重沸器,而且支架的位置及形式应能满足塔体及管道膨胀所产生的位移及荷载要求; 3. 配管时应留出重沸管束在原地拆卸所需的空间; 4. 对壳体上带膨胀节的单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在进行配管,柔性分析及设备的支撑设计时,应考虑该膨胀节的影响; 5. 当重沸器的长度与直径之比( L/D)大于6.0时,宜设导向支架; 6. 当重沸器的阀门和盲板离地评3m以上,应在塔上设置平台。
34 管壳式卧式卧式重沸器的管道布置要求 1. 在热胀许用应力范围内,重沸器的降液管和升汽管,应尽可阻短而直、减少弯头数里,以减少压降; 2. 当重沸器有2个升汽口时,为使其管内流绿相等,升汽省应对称布置。若升汽管管径不同和布置不对称时,应尽量使这二根管段的阻力相等。否则,阻力大的升汽管的流量小会使热量分配不匀; 3. 从重沸器内抽出的液体为饱和液体,如果管道系统产生压降,液体就将开始闪蒸,产生气液两相流体流动,影响控制和测量仪表的操作和精度。因此在布置饱和液体管道时,其基本原则是使压力降最小,并在测量或控制仪表前不出现垂直上升管段; 4. 重沸器管程加热介质的进口管道上通常装有温度调节阀及其阀组,这些阀门一般布置在靠近重沸器管程进口的地面或平台面上。
35 空冷器的管道设计的具体要求 1. 分馏塔顶至空冷器油气管道,一般不宜出现“液袋”。当空冷器进出口无阀门或为两相流时,管道必须对称布置,使各片空冷器流量均匀; 2. 空冷器的入口集合管应靠近空冷器管嘴连接,如因应力或安装需要,出口集合管可不靠近管嘴连接,集合管的截面积应大于分支管截面积之和; 3. 空冷器人口为气液两相流时,各根支管应从下面插入人口集合管内;以使集合管底的流体分配均匀;同时在集合管下方设置停工排液管道,接至空冷器出口管道上; 4. 空冷器人口管道较高;如距离较长,需在中间设置专门管架以支承管道; 5. 湿式空冷器的软化水回水系统为自流管道,因此,应注意管系的布置,并拐弯不宜过多。回水总管应有顺介质流向的坡度; 6. 空冷器的操作平台上设有半固定蒸汽吹扫接头,其阀门宜设在易接近处,并应注意蒸气接头方向,保证安全操作。
36 泵类管道设计的一般要求 1. 泵的进、出口管道应设切断网,管道一定要有足够的柔性,以减少管道作用在泵管口处的应力和力矩; 2. 泵的吸入管道应满足泵的“汽蚀余量”的要求,管道应尽可能短、少拐弯不得有气袋。如难以避免,应在高点设放气阀; 3. 当泵吸入管较长时,宜设计成一定的坡度(i=5‰);泵比容器低时宜坡向泵,泵比容器高时宜坡向容器; 4. 在紧靠泵人口管道切断阀下游,应设过滤器或临时过滤器,为防止泵的流体倒流引起泵的叶轮倒转,泵出口应装有止回阀; 5. 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泵的管道。阀门手轮不得影响泵正常运行及维修检查所需空间; 6. 往复泵进、出口管道设计应考虑流体脉动的影响。
37 泵的保护线有哪几种?其作用是什么 泵的保护线有6种,其作用是为了使泵体不受损害和正常运转,根据使用条件设置泵的保护管线。 1. 暖泵线——在输送介质温度大于200℃的高温油品时,有备用泵的情况下应设置DN20~25暖泵线; 2. 小流量线——当泵的工作流量低于泵的额定流量30%时,应设置泵在最低流量下正常运转的小流量线; 3. 平衡线——对于输送常温下饱和蒸汽压高于大气压的液体或处于泡点状态的液体,为防止进泵液体产生蒸汽或有气泡进入泵内引起汽蚀应加平衡线; 4. 旁通线——用于泵的试运转或非正常操作状态下出口主阀关闭时,仍能使泵处于运转。一般在阀前后压差非常高的场合设置带有限流孔极的旁通阀; 5. 防凝线——输送在常温下凝固的高倾点或高凝固点的液体时,其备用泵和管道应设防凝线,以免备用泵和管道堵塞; 6. 安全阀线——对于电动往复泵、齿轮泵和螺轩泵等容积泵,在出口侧设安全阀线,当出口压力超过定压值时,安全阀起跳,流体返回泵人口管。 FlexingSeal 膨体聚四氟乙烯密封带在泵上的应用
38 离心式压缩机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 1. 离心式压缩机壳体有两种形式:垂直剖分型用于高压,其机前不得有管道及其他障碍物;水平剖分型用于中、低压,其机上部不得有管道和其他障碍物; 2. 进出口管道的布置在满足热补偿和允许受力条件下,应尽量减少弯头数量,以减少压降; 3. 进出口管嘴一般朝下,机壳体中心支撑,在运行中其热胀量应由管道吸收; 4. 厂房内设置的压缩机管嘴为上进上出时,在其进出管嘴管道上须设可拆卸短节,以便压缩机检修。
39 往复式压缩机管道布置设计的一般要点 1. 压缩机进出口管道布置应短而直,尽量减少弯头数量,但出口管道有热胀时,应使管道具有柔性; 2. 管道布置应考虑液体自流到分液罐,当管道出现“液袋”时,应设低点排净; 3. 多台机组并排布置时,其进、出口管道上的阀门和仪表应布置在便于操作,容易接近的地方; 4. 为防止压缩机进出口管道振动,应进行必要的振动分析。管道布置应尽量低,支架敷设在地面上,且为独立基础,加大支架和管道的刚性; 5. 压缩机的介质为可燃气体时,管道低点然凝,高点放空阀门应设丝堵、管帽或法兰盖,以防泄漏,且机组周围管沟内应充沙,避免可燃气体的积聚; 6. 布置压缩机进出口管道时,应不影响检修吊车行走; 7. 压缩机的管道应布置在操作平台下,使机组周围有较宽敞的操作和检修空间。
以上就是我们有关化工厂常见设备的布置要求的所有分享啦!
咱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所有文章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